2009年浙江工商大学811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二级价格歧视
答:二级价格歧视也称为非线性定价,是指厂商在不能直接获得消费者偏好的情况下,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品,但是每个购买相同数量商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每单位的价格不是不变,而是取决于购买的数量。即通过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或“区段”索取不同价格来实施。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的收益(或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垄断者会达到或接近P=MC的有效资源配置的产量。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厂商存在规模经济,且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下降的。此时二级价格歧视通过扩大产量和降低成本使消费者得益。
2规模报酬递增
答:规模报酬递增是指随着投入量成比例地增加,产出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的比例,用生产函数表示就是:f(tx1,tx2)>tf(x1,x2),对任意的t>1。
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在于:①专业化程度提高。当扩大生产规模时,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这样可以提高生产要素专业化程度;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有些生产要素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水平后才能发挥其功效。当规模很小时,生产要素的功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③管理更合理。规模扩大,更有利于采用现代管理方式,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发挥生产要素的组合功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收益。
3税收乘数
答: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即kt=∆Y/∆T=[-b(1-t)]/[1-b(1-t)]。(如果只考虑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则为kt=∆Y/∆T=-b/(1-b),税收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负数值)。式中kt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收入变动,∆T表示税收变动,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表示边际税率。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会相应减少,因而税收变动和总支出变动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边际消费倾向之比,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比。
4总需求函数
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因此,对应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机制在于: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即利率效应),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导致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下降,本国的出口也会减少、国外需求减少,进口增加。这样,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总需求水平就会下降。
5收入效应
答: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即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一般比替代效应小,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然而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价格下降反而引起商品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物品。
6帕累托改进
答: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当经济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当经济运行缺乏效率时需要进行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指如果对既定资源配置的状态予以改变,而这种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同时其他任何人的境况没有因此变坏,则认为这种变化增加了社会福利。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定义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辨别和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加速原理阐明的是投资支出变动对产量变动的影响。
答:错误。理由如下:
加速原理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如何影响投资的变动。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加速作用是双向的。乘数原理阐明的是投资支出变动对产量变动的影响。
2如果政府对生产者征收从量税,生产者则把税额都转到购买者身上。
答:错误。理由如下: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销售量为标准计征的税收。从量税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担依据供求曲线的斜率而定,而不是生产者把税额都转到了购买者身上。买方的税收转嫁因子为:ES/(ES+ED)。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时,从量税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负担主要归于买方。当供给弹性无穷大时,买方承担全部的税收负担。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时,从量税主要归卖方承担。当需求弹性无穷大时,卖方承担全部的税收负担。当双方的供给价格弹性相等时,双方平分税收负担。因此,当政府对生产者征收从量税,且需求弹性无穷大时,生产者无法转嫁税负,而是全额承担税负。
三、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0.5L2,假定产品市场上的价格为5,工资率为10,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
解: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PQ-C=5Q-10L=5(10L-0.5L2)-10L=-2.5L2+40L。
一阶条件为:dπ/dL=-5L+40=0。
解得:L=8。
并且其二阶导数d2π/dL2=-5<0。
因此,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劳动使用量是8。
2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单位均为10亿元),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解:(1)可支配收入YD=Y-T+TR=Y-250+62.5=Y-187.5。
由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
Y=100+0.8×(Y-187.5)+50+200=100+0.8Y-150+50+200=0.8Y+200
解得:均衡国民收入Y=1000(10亿元)。
(2)投资乘数为KI=1/(1-β)=1/0.2=5;
政府购买乘数为KG=1/(1-β)=1/0.2=5;
税收乘数为KT=-β/(1-β)=-0.8/0.2=-4;
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0.8/0.2=4;
平衡预算乘数KB=KG+KT=5-4=1。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累进所得税”问题?
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累进所得税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中更高的比例将作为税收上缴。意味着富人以更多的税赋标准纳税,穷人则以低赋税标准纳税,从而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平等化,调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累进税率的思想可以被看作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延伸。可以把收入看成是人们拥有一种商品。随着收入的增加,对于富人来说,每增加一元的收入,他们从中得到的效用增量要小于穷人收入增加一元得到的效用增量。也就是说富人收入的边际效用低于穷人收入的边际效用,所以对富人按较高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对穷人按较低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他们的效用减少量是相同的。以上解释的弱点,在于它忽略了效用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即同一物品的效用在不同的人之间是不可比的。
2为什么用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进行核算的GDP总是相等的?
答:(1)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也即是通过计算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核算GDP。核算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个方面的总和。支出法:GDP=C+I+G+X-M。
(2)用收入法核算GDP即用要素收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收入法:GDP=工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税收。
(3)用生产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又称为部分法。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运用这种方法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4)GDP三种核算方法的比较
表1 GDP三种核算方法的比较
从经济逻辑来看,社会生产的最终产品最终都会销售出去,并且都会分配给社会各个经济主体,从而转变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因此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等于最终产品的的总销售收入,也就是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最终产品的总销售收入被分配成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等,形成家庭的收入。因此,总收入=总产出=总支出。支出法、收入法及生产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从不同角度去核算国民收入而已。
3请作图说明斯威齐模型。
答:(1)斯威齐模型也被称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用来解释一些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如果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2)寡头厂商的弯折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dd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变动价格而其他寡头厂商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寡头厂商的需求状况,DD需求曲线表示行业内所有寡头厂商都以相同方式改变价格时该厂商的需求状况。假定开始时的市场价格为dd需求曲线和DD需求曲线的交点B所决定的P(_)那么,根据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该垄断厂商提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左上方的dB段,降价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DD需求曲线上右下方的BD段,于是,这两段共同构成的该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BD。显然,这是一条弯折的需求曲线,折点是B点。这条弯折的需求曲线表示该寡头厂商从B点出发,在各个价格水平所面临的市场需求量。
(3)由弯折的需求曲线可以得到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图1中与需求曲线dB段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与需求曲线段BD所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D,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寡头厂商的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其间断部分为垂直虚线FG,表示寡头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具有稳定性,利用间断的边际收益曲线,便可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只要边际成本曲线的位置变动不超过边际收益曲线的垂直间断范围,寡头厂商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一般地,人们认为弯折需求曲线是存在于寡头厂商决策者心目中的主观需求曲线,它为寡头厂商维持刚性价格(刚性价格指当成本有着一定的改变时而价格却保持不变)提供了一种解释。这就是说,即使厂商的成本发生一点的变动,厂商的价格也较少发生改变。
图1 寡头厂商的弯折的需求曲线
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是什么?如何理解其经济学含义?
答: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于1948年分别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分析模型的统称。
(1)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为:G=ΔY/Y=s/v。式中,G表示国民收入增长率ΔY/Y(即经济增长率),s表示储蓄率S/Y,v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ΔK/ΔY(假定边际资本-产量比率等于资本-产量比率K/Y),且v=I/ΔY。方程表明,要实现均衡的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长率就必须等于社会储蓄倾向与资本产量比二者之比。
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为:G=ΔI/I=s·δ。式中,ΔI/I为投资增长率,即为哈罗德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率;δ表示资本生产率ΔY/I,即哈罗德模型中v的倒数。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表示资本-产量比率,且G表示投资增长率,故:G=s/v=s·δ。
两者的公式尽管其表达内容各异,但实际上是一回事,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公式表达为:G=s/v=s·δ。
(2)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经济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即为了使经济在充分就业下保持均衡的增长,投资及储蓄的增长与收入的增长之间应保持什么关系。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沿袭了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以储蓄等于投资这一基本公式为依据,把分析方法长期化、动态化,考察长期内社会经济实现均衡增长所需要的条件,提出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中三个变化即储蓄率s、资本-产出比率v及均衡的经济增长率Gw三者的关系应为Gw=s/v=s·δ。
(3)均衡的经济增长率Gw、实际增长率G和自然增长率Gn分别是哈罗德增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满足G=Gw=Gn。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①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累积性持续扩张。
②如果G<Gw,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果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③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
④如果Gw<Gn,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因此,只有当G=Gw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只有当Gw=Gn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失业或通货膨胀。当G=Gw=Gn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4)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是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的出发点。但这一模型忽视了投资预期这一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不能解决经济中因投资预期未实现而导致的问题。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阐述公共物品怎样导致市场失灵。
答:(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以某种形式来提供。公共物品的特点主要有:
①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阻止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这和私人物品不同。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阻止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公共物品则不同,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能阻止他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对于私人物品来说,购买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物品的所有权,就可轻易排斥别人来消费这一物品,而像国防之类的公共物品则不同,该国每一居民不管是否纳税,都享受到了国防保护。
②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
(2)公共物品使用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私人物品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支配作用。由于公共物品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失灵了。
2比较分析税收、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支出的影响。
答:总支出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四部分组成。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变化都会影响总支出,但影响的方式不尽相同。
(1)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水平,进而对总支出水平产生影响。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方向的,当税收增加(税率上升或税收基数增加)时,会导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支出减少,总支出因而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数倍于税收增加量,这个倍数就是税收乘数,反之亦然。
(2)政府购买支出是总支出的组成部分,因而其变化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变化量,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该乘数大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也就是说,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比减少等量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更大。
(3)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及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与总支出同方向变化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等于税收乘数的绝对值。因此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小于增加等量政府购买支出对总支出的影响,等于减少等量税收对总支出的影响。
上述三个变量(税收、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控制这些变量的政策称为财政政策。例如,若边际消费倾向为β(β<1),在不考虑挤出效应的情况下,增加一元的政府支出,因为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就会使总需求增加1/(1-β)元。可是如果增加一元的转移支付或者减少一元的税收,只是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元,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加仅为β/(1-β)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