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部分 经济学(6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无差异曲线
答: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的一种分析方法,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无差异曲线的绘制如图1所示。
图1 无差异曲线
图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1的数量X1和商品2的数量X2。图1中的曲线表示商品1和商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U=f(X1,X2)=U0。其中,X1、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③由于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以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2恩格尔定律
答: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恩格尔定律做了若干补充,恩格尔定律的内容有所增加。目前,经济学对恩格尔定律的表述是:
①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下降。
②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家庭住宅建设和家务经营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
③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服装、交通、娱乐、卫生保健、教育方面的支出和储蓄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会上升。
3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答: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kg=ΔY/ΔG=1/[1-b(1-t)]。式中,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ΔY是收入变动,ΔG是政府支出变动,b是边际消费倾向,t是边际税率。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原理指在宏观经济中,国民收入随着政府支出成倍数增长的原理。根据公式ΔY=kgΔG,其中kg为乘数值,ΔG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这个公式表明了政府支出需求变化导致了产出以kg倍变化。这个原理反映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必然在经济中各部门间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国民收入以kg倍增加。
4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MRTS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ΔK和Δ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ΔK/ΔL或MRTSLK=-dK/dL。边际技术替代率存在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5利率效应
答:利率效应,又称利息效应,是指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变动的情况。价格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价格水平越低,人们为了购买他们想要的物品与劳务需要持有的货币量就越少,根据货币市场的理论,货币需求量下降会使利率下降,进一步地,利率的下降会鼓励企业增加投资,进而使总需求增加。反之,价格水平高,则增加了货币需求,使利率上升,进而抑制了投资支出,降低了经济的总需求。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定义式如下:
其中,EXY表示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QdX、ΔQdX分别表示X商品需求量和需求量的变动量,PY、ΔPY表示Y商品价格和价格的变动量。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可以用于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关关系。若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替代关系。若为负值,则这两种商品之间为互补关系。若为零,则这两种商品之间无相关关系。
2什么是市场失灵理论?
答:(1)市场失灵的含义
当市场价格不能真正反映商品的社会边际估价和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机制转移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当消费者支付的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时,消费者的估价与社会估价出现偏差,社会资源并不会按社会估价的高低流动,而是按照市场价格流动,这时市场失灵。
(2)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
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公共物品的存在、外部经济效果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四个方面。
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社会给予商品的边际评价是消费者支付给商品的价格,而社会为生产该商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企业的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为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
②公共物品的存在。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的机制失灵。对于追求最大利润的私人企业而言,生产者必须能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它就很难弥补生产成本。由于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这就是说,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做一个免费乘车者,造成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不足。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使得私人供给的社会成本增加,而社会利益得不到发挥。
③外部经济效果。外部经济效果或外在性是造成社会估价与社会成本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外在性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卖出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他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
④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的情况。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逆向选择问题。它是指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必将把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任何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比另一方知道更多时,就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第二,败德行为。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范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使发生风险的概率增大的动机。败德行为又称道德风险,其产生的原因是非对称信息。它会破坏市场的运行,严重情况下会使得某些服务的私人市场难以建立。第三,委托-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的行为,代理人可能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而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一旦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使企业所有者的利润受损,也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损,因为在没有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社会将生产出更高的产量。
(3)纠正市场失灵的方法
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
①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济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如果在政府管制以后,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由政府代表集体做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③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按照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④信息的不完全会带来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但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3如何理解有效竞争?
答:有效竞争又称可行竞争,或不完全竞争,是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有效竞争的具体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从短期来看,如果现实的市场背离了完全竞争的某个条件,那么最终在其他条件下也会有所背离。这样的竞争才是有效的。
(2)从长期来看,存在着潜在竞争和替代品竞争的产业或市场,就是有效竞争的产业或市场。潜在竞争主要是指新企业能够进入一个产业与既存企业展开竞争的可能性,它制约着产业内的原有企业过分地抬高价格。
(3)工业生产经营的多样化也具有竞争的性质。当新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进入一个产业,并且使自由进入发生困难时,现有的实力强大企业却可以通过产品多样化的方式,即通过产品选择和设计以增加新产品的方式进入这个产业。这样,实现了既有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又存在应用科学技术而带来的进步,也不会阻碍竞争机制的作用。
有效竞争概念的界定使人们逐渐摆脱了“不是竞争就是垄断,非此即彼”的偏颇认识。有效竞争实际上是一种竞争能现实地展开,但可以规避过度竞争,防止垄断弊害的竞争状态。
4简述货币政策的内涵。
答:(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
②狭义的货币政策。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的内容
货币政策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货币政策目标。当代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可概括为四项:币值稳定(或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中介指标(Intermediate Targeting)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中介指标常用的是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和汇率也可充当中介指标。
③货币政策操作指标。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操作指标有两个特点:一是直接性,即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二是灵敏性,即对政策工具的运用反应极为灵敏,或者说,政策工具可以准确地作用于操作指标,使其达到目标区。
④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指标,操作指标的变动引起中介指标的变化,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目标。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论述“流动性陷阱”的内涵。
答:(1)流动性陷阱的含义
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图2是流动性陷阱的图形解释。
图2 流动性陷阱图示
(2)陷入流动性陷阱时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在流动性陷阱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如图3所示,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0时,LM曲线呈水平状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此时,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货币供给,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能使IS右移至IS′,利率保持不变,不产生“挤出效应”。
图3 流动性陷阱中的政策效应
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2试论述“拉弗曲线”所代表的基本经济含义。
答:拉弗曲线是指反映税收与税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之一的拉弗提出。拉弗认为,在增加生产的各种刺激中,最主要的是税收,税收的多少与税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它可以用直角坐标曲线表示,即拉弗曲线。图的横轴代表税收收入,纵轴代表税率。
图4 拉弗曲线
如图4示,O点税率为0%,税收收入为零;B点税率为100%,税收收入也为零;在此税率区间,税收变化量呈OAB形,即为拉弗曲线。图中的阴影为课税“禁区”。“拉弗曲线”的中心意思是,税率存在一个最佳点,高于和低于最佳点都会减少税收收入。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税率过高将会扼杀税源的正常增长,因而更应尽量避免。由于拉弗曲线是在1974年12月的一次午餐会上,拉弗向福特政府的助手切尼讲述其减税理论时在餐桌上画出来的,所以又称之为“餐桌曲线”。
关于拉弗曲线的形状,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作了这样的解释:在低税率上,人们逃避纳税的少。这时,用闲暇替换劳动,用消费替换储蓄和投资,是不合算的;寻找税收的漏洞,或将生产活动转入地下,是不值得的。这样,所申报的税基即征税的基础扩大,足以使税收量增加。与此相反,在高税率上,人们逃避纳税的多。这时人们宁可用闲暇替换收入,用消费替换储蓄和投资,或者寻找税收的漏洞,将生产活动转入地下。这样所申报的税基缩小,足以使税收量减少。
第二部分 金融学基础(30分)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外汇期权
答:外汇期权又称货币期权,属于金融期权的一种,指合约购买方在向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后,所获得的在未来约定日期或一定时间内,按照约定汇率买进或者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选择权。按期权的性质可分为买入期权和卖出期权:买入期权又称看涨期权,买方有决定在未来以约定价格购买或不购买特定数量外汇的权利,卖方有义务应购买者的要求卖出或保有外汇;卖出期权又称看跌期权,与买入期权相反。
外汇期权业务的优点在于可锁定未来汇率,提供外汇保值,客户有较好的灵活选择性,在汇率变动向有利方向发展时,也可从中获得盈利的机会。期权的买方风险有限,损失仅限于期权费,获得的收益可能性无限大;卖方利润有限,仅限于期权费,风险无限。
2国际金融风险
答: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参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从内涵来说,国际金融风险的内容要比一般金融风险的内容丰富得多;从外延来看,国际金融风险要比一般金融风险的范围小,前者仅限于发生或存在于国际资金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而后者则包括发生与存在的金融领域的一切风险。
3货币政策工具
答: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①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③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等。
4消费信用
答:消费信用是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或货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它旨在解决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提供消费信用使消费者提前实现需求,达到促销商品的目的。
消费信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赊销,它是零售商对消费者提供的短期信用;
②分期付款,指零售商对消费者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提供的中长期信用;
③消费信贷,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④消费信用卡,多由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发出,消费者凭卡可在限额内到约定商店购买商品或作其他支付,定期结算清还。
从整个社会来讲,消费信用有利于发挥消费指导生产的作用,有利于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生产的增长。但是,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又可能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脱节,从而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造成通货膨胀或债务危机。
5公开市场业务
答: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以影响基础货币的活动,是中央银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公开市场业务作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越性:
①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②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
④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1)国际储备又称自有储备,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国际储备具备三个特性:可得性、流动性、普遍接受性。国际储备是由一国货币当局持有,而不是其他机构或经济实体持有的储备资产。国际储备的形式有货币性黄金、外汇、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四个部分。
(2)一国的国际储备可以充作干预资产、一国向外举债和偿债能力的保证,也可以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国际储备,主要通过其国际收支顺差、货币金融当局的国外借款、外汇市场干预(出售本币、购入外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货币当局收购的黄金等渠道获得。
(3)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对外贸易状况。贸易收支往往是决定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而国际储备的最基本作用也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此,对外贸易状况是决定一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状况主要包括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条件以及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规模大,对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大,就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相反,较少的国际储备就可以满足需求。
②汇率制度。储备需求与汇率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并且政府不愿意经常性地改变汇率水平,则该国的储备规模就应该相对高些,以应付国际收支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巨额逆差或外汇市场突然爆发的大规模投机。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对汇率波动幅度大小的规定,即政府为本国货币汇率波动制定一个范围,汇率在这个范围之内波动,政府不予干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政府才进行干预,使汇率重新回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一国汇率波动幅度规定得大,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较少,反之则多一些。
③外汇管制程度。实行管制的国家,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既不通过经济政策来调整,也不通过汇率来调整,而是通过对外汇的直接管制来扩大外汇收入和限制外汇支出,从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管制越严,需要的储备就越少;反之,需要的储备就越多。
④货币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如果处于储备货币的地位,那么它可以通过输出本国货币的办法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不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本国货币在国际储备体系中的地位较强,本国货币的输出规模可以大一些,对国际储备的需求就少一些;相反,就多一些。
⑤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一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调节政策的效率越高,所需的国际储备就越少。
⑥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国际储备实际上是对国外实际资源的购买力。若利用得好,就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和加快经济发展。它表明持有国际储备所付出的代价。同时,由于储备资产中在国外的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有一定利息,因而,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等于投资收益率与利息率之差。这一差额越大,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高;反之,则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低。
⑦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一国的金融市场发达程度越高,其国际储备水平就可以低一些,因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提供较多的诱导性储备,这些储备对利率和汇率等调节政策的反应比较灵敏;相反,则需要较高的国际储备规模。
⑧国际资金流动状况。国际资金流动状况与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国际资金的涌入可能缓解本国资金紧张问题,减轻国际储备的压力,可国际游资的迅速涌入涌出所带来的风险又需要增加国际储备。
2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功能。
答: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利率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讨论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1)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
①利率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合理的利率能够增强居民部门的储蓄意愿,不合理的利率则会削弱其储蓄热情。因此,利率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而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需要大量借用外部资本,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自然也就成了影响企业借款规模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利率是借贷资本的“价格”,其变动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②利率影响借贷资金供求。高的利率增加了企业和个人获取资金的成本,从而会抑制其资金需求;低的利率则鼓励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资金需求,从而导致资金需求的增加。
③利率影响资产价格。由于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的价格也就越高,反之,贴现率或者利率水平越高,资产价格也就越低。
(2)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①利率影响社会总供求。利率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上。利率降低,一方面会增强居民部门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会导致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长。在短期内总供给不易调节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长会导致供求压力的增加。反之,提高利率会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从而起到缓解供求压力的作用。
②利率水平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的高低是否合理,能否真实反映资金的机会成本,其作为价格杠杆能否将资金引入到那些优质高效的企业,将会对实物资源流动和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3简述保险与对冲的区别。
答:抱歉,本题暂不提供答案。
第三部分 保险学原理(60分)
六、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可保风险
答:可保风险,从广义上讲,是指可以利用风险管理技术来分散、减轻或转移的风险;从狭义上看,则是指可以用保险方式来处理的风险。这种风险应该是不可抗力的风险,其所致的损害应该是实质损害。即可保风险是保险人愿意并能够承保的风险,是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特定风险。一般所言的风险是指狭义的可保风险。可保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即危险。但也并非任何危险均可向保险公司转嫁,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危险是有条件的。
2保险利益
答: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投保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因保险标的完好、健在而存在,因保险标的损毁、伤害而受损。它体现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保险利益既是订立保险合同的前提条件,也是保险合同生效及在存续期间保持效力的前提条件。无论是财产保险还是人身保险,投保人只有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才有条件或有资格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签订的保险合同才能生效,否则,为非法的或无效的合同。而在保险合同生效履行过程中,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失去对保险标的的保险利益,保险合同也随之失效。
3互联网保险
答: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其中,保险机构是指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营区域不限于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机构;自营网络平台是指保险机构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是指除自营网络平台外,在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为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辅助服务的网络平台。
4利润损失保险
答:利润损失保险是指因财产保险所保危险致使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停业,保险人承保停业或营业中断所造成的利润损失和灾后营业中断期间仍需开支的必要费用等间接损失的保险。一般财产保险只承保保险事故的物质的、直接的损失,对物质损毁而引起的间接损失不负赔偿责任,利润损失保险就是针对财产保险传统不保的间接损失提供保险保障。这是财产保险责任的扩展和补充。
利润损失保险以财产保险为基础,只有投保了财产保险使房屋、机器设备等物质财产得到保险赔偿,才能较快地恢复营业或生产,减少营业中断损失。不论单独签订利润损失保险单或作为财产保险的附加,被保险人必须持有足额投保的有效财产保险单,而且财产保险单承保的风险也是利润损失保险所保的基本风险。出险后,保险人只负责恢复到正常生产或营业水平这一期间的利润损失。
投保时,应确定最大可能赔偿期,对超过赔偿期还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利润损失,保险人是不负责的。利润保险的保额是在毛利润基础下考虑承保年度较上年的生产趋势、通货膨胀和赔偿期的长短来确定的。保险项目为:营业额减少所致的利润损失和营业费用增加所致的毛利润损失。费率根据赔偿期计算,工资是否承保应单列计算收取保险费,并根据保险单到期后的实际销售额调整保额,在所交保险费的50%限度内退回多收保险费。
5现金价值
答: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保险人为履行合同责任通常提存责任准备金,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故要求解约或退保时,保险人按规定,将提存的责任准备金减去解约扣除后的余额退还给被保险人,这部分余额即解约金,亦即退保时保单所具有的现金价值。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请论述保险业务经营的步骤。
答:保险业务经营的步骤通常包括展业、投保、承保、分保、续保、防灾、理赔及资金运用等环节。这些经营活动均以实现保险保障为目的,因此保险人在注重保险业务的特殊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同时,力求经营的各环节连续通畅。
(1)展业
展业,是指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保险展业渠道主要包括直接展业、代理人展业及经纪人展业。其中,直接展业指保险人依靠自己的业务人员争取业务;代理人展业指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由代理人进行保单推销,它又可分为专业代理和兼业代理。
(2)投保
投保,亦称购买保险,投保人通过保险业务人员或保险中介购买保险后,就与提供这种保险的保险公司建立了一种较为长期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保险人应加强对投保环节的经营管理,为投保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投保人在投保时能真正享受到合理选择保险的权利;另一方面投保人有责任自觉地增强保险意识,为自身的利益做出明智的选择。
(3)承保
承保是指保险合同的签订过程,即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通过协商,对保险合同的内容取得意见一致的过程。承保是保险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承保质量如何,关系到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同时也是反映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4)分保
分保也称再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
(5)续保
续保是在原有的保险合同即将期满时,投保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向保险人提出续保申请,保险人根据投保人的实际情况,对原合同条件稍加修改而继续签约承保的行为。续保是以特定合同和特定的被保险人为对象的。在保险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经常与被保险人保持联系,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增强他们对保险企业的信心,是提高续保率,保持业务稳步增长的关键。
(6)防灾
防灾是保险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实施防灾防损,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社会财富损失,既是提高保险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途径,又是强化社会风险管理和安全体系的必要措施。
(7)理赔
在保险经营中,理赔是防灾防损的继续,也是保险补偿职能的具体体现。保险理赔是指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发生风险事故后,对被保险人提出的索赔请求进行处理的行为。被保险人发生的经济损失有的属于保险风险引起的,有的则属于非保险风险引起,即使被保险人的损失是由于保险风险引起的,因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被保险人的损失不一定等于保险人的赔偿额或给付额。所以说,保险理赔涉及到保险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是保险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8)资金运用
保险资金运用也是保险经营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指保险企业在组织经济补偿过程中,将积聚的保险基金的暂时闲置部分,用于融资或投资,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为经济建设直接提供资金,同时增强保险企业经营的活力,扩大保险承保和偿付能力,降低保险费率,以更好地服务于被保险人。
2谈谈你对保险理财的看法。
答:抱歉,本题暂不提供答案。
八、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运输专业户汤某,将一辆货车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了车辆损失保险,保额为15万元。某年11月,该车在一次运输中坠入50米下的江中。保险人查勘现场时,了解到江水深达8米,当地群众均说无法打捞,便同意被保险人的要求,按推定全额结案,并由汤某出具了授权书,办理了公证手续。但赔付之后不久,被保险人私自以打捞水中沉尸为由,请吴某将车捞起,并密谋由吴某修好后行使,汤某则获得了3300元的售车款。3个月后,保险人间接获悉了这一情况,经调查后依法向当地法院起诉,要求汤某将获得的3300元售车款归还保险公司。问:保险公司能否胜诉?为什么?
答:保险公司能够胜诉。
保险人物上代位权的取得是通过委付。委付是指保险标的发生推定全损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的一切权益转移给保险人,而请求保险人按保险金额全数赔付的行为。
本案中货车坠入江中后按推定全额结案,并且汤某出具了授权书,办理了公证手续。因此,保险公司取得物上代位权,依法取得该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也就是说,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后,货车的所有权已经属于保险公司。因此,汤某私自售车所得的3300元也应该属于保险公司。
2某企业女职工王某因意外车祸去世。王某父母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从其一本笔记本中发现了一张某保险公司签发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单据,保险金额为5万元。在处理完王某的丧事后,王某父亲即拿着这张保险单到保险公司申请领取被保险人的死亡保险金。然而,保险公司的经办人员在细阅保险单据上填明的“受益人”姓名时,却发现被保险人填写的受益人并非其父亲,而是王某同事李某,因而声明“王父不能领取保险金”。于是起争执,问该纠纷如何正确处理?
答:保险金应该支付给王某同事李某。
《保险法》第四十条: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指定一人或者数人为受益人。受益人为数人的,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可以确定受益顺序和受益份额;未确定受益份额的,受益人按照相等份额享有受益权。
《保险法》第四十二条:被保险人死亡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1)没有指定受益人,或者受益人指定不明无法确定的;
(2)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3)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者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
本案中,意外伤害保险属于人身保险,被保险人王某可指定一人或数人为其身故保险金受益人。王某未指定保险受益人时,保险金才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依本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义务。
此案中王某填写的受益人为其同事李某,即其指定受益人为李某,因此,李某依法获得保险金的受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