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81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6年浙江财经学院4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可以用文字或图形回答,每题10分,共80分)

1我们知道,MR=MC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准则。也就是说,当企业利润最大时,它必定满足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条件。那么,当一个企业的生产符合MR=MC的条件时,它的利润是否达到了最大?为什么?请给出你的理由。

答:当一个企业的生产符合MR=MC的条件时,企业不一定达到利润最大。

MR=MC只是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除了要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还必须满足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小于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只有这样,厂商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数学分析如下:

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Q)=TR(Q)-TC(Q)。

满足上式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Q)/dQ=dTR(Q)/dQ-dTC(Q)/dQ=MR(Q)-MC(Q)=0

即有:MR(Q)=MC(Q)。

满足利润最大化的二阶条件为:

d2π(Q)/dQ2=MR′(Q)-MC′(Q)<0

即有:MR′(Q)<MC′(Q)。

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当MR=MC=AR<AVC时,尽管满足了MR=MC的条件,但此时厂商的全部收益不仅不能弥补不变成本,而且也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厂商处于亏损状态,应该停止生产,因此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MR=MC为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当一个企业的生产符合MR=MC条件时,他的利润不一定达到最大,它可能是利润最大也可能是亏损最小。

2写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并说明该条件的直观经济含义。当条件不满足时,消费者如何调整商品的消费量以使其效用最大?

答:(1)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这么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按照序数效用论的观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MRS12=P1/P2。该条件的直观经济含义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3)当消费者均衡条件未满足时,消费者会调整商品的消费量以使其效用最大。具体来说,主要有:

当MU1/P1<MU2/P2或者MRS12<P1/P2时,这时,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当消费者将其购买组合调整达到MU1/P1=MU2/P2或者MRS12=P1/P2时,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

当MU1/P1>MU2/P2或者MRS12>P1/P2时,这时,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量。当消费者将其购买组合调整达到MU1/P1=MU2/P2或者MRS12=P1/P2时,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

3帕累托最优的含义是什么?当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是否意味着收入的平等分配?为什么?

答:(1)帕累托最优,又称帕累托最优状态,指当社会中的一些人的境况变好就必定要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坏时,该社会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最优状态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对该状态的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又不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这种状态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状态。当经济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经济运行是有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运行结果就是缺乏效率的。

(2)但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不一定意味着收入的平等分配。帕累托最优只是“效率”上的公平,即资源分配的有效率。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既定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不可能存在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但它不能实现收入的平均分配,帕累托最优理论并不能解决下列原因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

起点不公平。起点公平指利益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客观条件的平等状态。起点不公平体现为利益主体在社会竞争过程中的地位、权利及主客观条件不平等,主体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当然不可能存在竞争起点的公平。

机会不公平。机会公平是指市场按照公正统一的竞争规则和评判标准,给每个利益主体均等的参与机会,肯定通过自身努力获取利益的正当性。机会不公平是指由于人为地设置的制度障碍,使得机会不能向所有人开放,有机会的人就能参与分配,机会好、机会多的人收入分配就高;没有机会的人就不能参与分配,机会不好、机会少的人分配就少。

结果不公平。结果公平主要是与机会均等相对应的结果公平。由于现实缺乏竞争主体之间起点公平和机会均等的真实环境,必然产生分配结果的差距,这一结果又会成为新一轮不公平竞争的起点,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产生更加不公平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分配趋于两极分化的状态。

4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企业,总是会选择一个高于边际成本(MC)的统一价格(P)吗?如果不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垄断企业可以采取差别定价(价格歧视)的策略?

答:(1)一般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企业,总是会选择一个高于边际成本(MC)的统一价格(P),垄断厂商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说,实施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垄断厂商的定价等于边际成本,此时对应的价格和产量等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2)差别定价是垄断厂商对同一成本的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以求利润的最大化。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

5阐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说明线性消费函数中各变量和参数的含义。

答:(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是建立在他的绝对收入假说上的。在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2)若消费与收入间存在线性关系,则:c=α+βy,式中c指消费者的消费量;y代表消费者的收入,它是唯一决定消费者的消费量的因素;α指消费者的自主性消费支出;β是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6何为挤出效应?请作图给予说明。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其发生机制是: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图1 挤出效应

如图1所示,假设经济初始均衡点是曲线IS与LM交点E点,此时市场利率是r0,产出是y0。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到IS′位置。若不存在挤出效应,即新的均衡点是E″点,市场利率不变,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国民收入增加到y3。但是存在挤出效应,即新的均衡点是IS′与LM交点E′点,市场利率上升到r1,扩张性财政政策仅使国民收入增加到y1,y1与y3之间的差值就是挤出效应。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哪里?各自的政策工具又有哪些?

答:(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二者都是以货币形态的经济总量加以测度的,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总量政策的鲜明特征;

二者都属于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是国家宏观经济;

二者都属于需求型经济政策,即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整,以达到经济的均衡。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实施政策的主体不同: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部门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直接对立法机构或直接对总统负责,政府无权左右货币政策的运作。

传导过程的差异: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必须借助于一些可操作、可计量、能监控的中介指标,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控,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介指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和汇率等。财政政策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进而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如扩大财政支出,就会直接或间接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而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就相应增加社会总需求。

政策手段不同: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税收、预算、补贴、公债等,它们都是经由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作用于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等。

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一般认为,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要比货币政策的长,而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要比财政政策的长。

对利率变化的影响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可能导致利率的提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可能降低利率。

(3)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a.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b.政府转移支付。一般来讲,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除了失业救济、养老金等福利费用外,其他转移支付项目如农产品价格补贴也应随经济风向而改变。

c.税收。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引起社会总需求和国民产出的降低。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

a.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是中央银行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使得利率的下降,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b.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c.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即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中央银行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8简述失业的概念以及失业的分类。失业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1)失业的概念

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限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它常用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其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2)失业的分类

失业可以划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性就业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具体来说,失业可以分为: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空缺职位,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相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指某些行业中由于工作的季节性而产生的失业。在需求淡季时,就会存在失业。季节性失业也被看作一种“正常”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对各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讲,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需求不足型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而产生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失业,一种是增长不足型失业。周期性失业是需求的短期下降造成的,而增长不足型则属于需求跟不上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而使劳动力供给和对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自愿性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用所造成的失业。与此对应的是非自愿性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得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3)失业的社会经济影响

失业会减少一国的总产出水平。

失业会造成一国总产出水平的下降,这是失业最为严重的经济效应。根据奥肯定律,当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增长率会相对于潜在产出下降,这时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

失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失业会使一部分熟练工人也陷入无工作状态,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伴随工人失业的是一些机器设备等社会资源的闲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成本。

失业也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状况,影响社会的稳定运行,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稳定发展。

此外,不同类型的失业的经济效应也不同。

a.摩擦性失业有可能会提高经济运行的动态效率。

b.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形成了周期性失业,但是周期性失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波动。

c.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没有充分使用物力;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情形,浪费大量人力。

第二,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企业开工不足,投资者会减少投资。

第三,导致了“滞胀”的局面。由于存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经济生活中可能出现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即滞胀。

二、计算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某垄断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AC=600/Q+50,其面临的需求曲线为Q=300-2P。其中,Q为产量,P为价格。

(1)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价格和产量各是多少?其最大利润又为多少?

(2)如果政府对消费者购买的每单位产品征收10元税收,新的产量、价格和利润各为多少?

解:(1)根据平均成本函数可得企业的总成本TC=600+50Q。由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P=150-0.5Q。企业利润函数为:π=PQ-TC=(150-0.5Q)Q-(600+50Q)=-0.5Q2+100Q-60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Q+100=0,解得:Q=100。

将Q=100代入反需求函数,可得价格P=150-0.5×100=100。

利润π=-0.5×1002+100×100-600=4400。

(2)政府对消费者购买的每单位产品征税10元,则市场的需求曲线为Q′=300-2(P′+10)=280-2P′,可得边际收益为MR′=140-Q′。根据企业的总成本可得边际成本MC=50。

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MC,可得:140-Q′=50,解得:Q′=90。

将Q′=90代入反需求函数,可得价格P′=95,故可得市场交易价格为95。

利润π=P′Q′-TC(Q′)=95×90-(600+50×90)=3450。

2给定整个经济的下列信息:

C=0.8Yd

I=200

G=660

NX=X-M=-60

T=Y/4

其中,C代表消费,Yd代表可支配收入,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购买,NX代表净出口,T代表税收,Y代表国民收入(GDP)。

(1)计算均衡GDP和预算赤字。

(2)如果政府想削减赤字,决定按照上题(1)中你已经计算出的赤字数目来削减政府支出,那么实际GDP和预算赤字会如何变动?为什么?

(3)在该经济中,如果政府要削减赤字,持续削减G直至预算平衡。这时GDP水平将为多少?

解:(1)由四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NX=0.8(Y-Y/4)+200+660+(-60)=0.6Y+800,解得:Y=2000。

预算盈余:T-G=2000/4-660=-160,即预算赤字为160。

(2)根据上面所求赤字数目,政府将削减政府支出160,根据乘数效应,则有:

∆Y=-160/[1-0.8×(1-1/4)]=-400

所以实际GDP将减少400,即由2000减少到1600。

新的预算盈余T-G=1600/4-500=-100,即预算赤字减少60。

(3)根据题意可知,政府要使得预算平衡,且经济要实现均衡产出,则应满足以下等式:

解得:Y=2800/3。

即在该经济中,如果政府要削减赤字,持续削减G直至预算平衡。这时GDP水平将为2800/3。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禽流感”事件,中国也不例外。请你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观察到的事实,利用经济学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禽流感事件的发生,改变了消费者的哪些方面?这种改变,对禽类产品市场(鸡、鸭等)的影响是什么?

(2)在禽类产品的替代性产品市场中,譬如,猪肉、鱼类等产品,又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3)控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跨国界的传播,仅依靠市场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4)在禽流感事件中,哪些人或团体获得利益,哪些人或团体受到损害?

答:(1)禽流感事件的发生主要改变了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需求,其将减少对禽类产品的购买。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禽类产品消费的减少,消费者将增加禽类产品替代品,如猪肉、鱼肉的需求。由于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需求下降,禽类产品的价格将下降,禽类产品厂商将减少禽类产品的供给。禽类产品市场新的均衡价格将下降,市场交易量也下降。

(2)由于消费者对禽类产品的需求减少,他们将转而增加对禽类产品替代品的需求,这将使替代品的市场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会使替代品(猪肉、鱼肉等)的生产者提高产量,从而增加市场供给量。所以在替代品市场,市场价格上升,同时市场交易量也增加。

(3)控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跨国界的传播,仅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而发生的市场失灵现象。如果仅仅由单个企业来控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传播,会出现外部性现象和“免费搭便车”现象。这样仅仅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没有企业会控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和传播的。如果由企业对禽流感事件进行控制,其产生的私人经济福利将远远小于社会经济福利,并且由于“免费搭便车”的现象,没有单个企业会主动承担相关费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所以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4)综上可以看出,在禽流感事件中,禽类产品的替代性产品的供应者获得了好处,因为他们的产品价格提高,并且产量上升。而消费者在事件中受到伤害,因为他们为禽类产品的替代品付出更高的价格;禽类产品的供应者在事件中也受到伤害,禽流感的爆发,使得对禽类产品需求大大减少,价格下降,损失很大。政府由于要控制禽流感事件也付出相关的成本,当然这最后还是纳税人买单,所以纳税人在此类事件中也受到伤害。

2请举例并画图分析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

答:(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

(2)乘数效应可用图2来表示。在图2中,c+i表示原来的总支出线,c+i′表示新的总支出线,i′=i+∆i,原来的均衡收入为y,新的均衡收入为y′,∆y=y′-y。可以看出,∆i<∆y。

图2 投资乘数

(3)投资乘数的作用过程:设最开始投资增加∆A,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β。则第一部门投资增加的支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β·∆A,从而又引起第二部门的收入增加了β·∆A,并且第二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β2·∆A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β2·∆A,第三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β3·∆A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AE和国民收入∆Y则为∆Y=∆A+β·∆A+β2·∆A+β3·∆A+……,因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以∆AE=∆Y=∆A/(1-β),其中,1/(1-β)即为乘数,即投资增加1单位时,均衡产出的变动量。乘数效应中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过程,体现了经济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印证了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