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浙江财经学院81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
1当可贮存的物品价格波动剧烈时,贮存投机活动为什么可以减少该物品的价格波动?
答:贮存投机活动一般由投机商人进行交易,投机商人业务主要是购买货物转卖,以赚取利润。这些商人当然是在价格最低廉的时候买进各种物品,贮存起来,而在价格极高的时候将它们投放市场,所以他们的这种投机买卖有助于使价格平稳,至少有助于减少价格的不平稳。如果没有投机商人,各种物品的价格就会有时大跌,有时暴涨。贮存投机活动能减少物品的价格波动的原因在于:在价格低廉时,投机商人会购入该物品,增加物品的需求,从而抬高商品的价格;而在商品价格很高的时候,投机商人通过卖出自己贮存的商品,增加商品的供给,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
因此,投机商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一种非常有用的职能;而且(与一般的看法相反)他们当中对社会最为有益的,是那些对受季节变动影响的各种商品进行投机的人们。如果没有谷物商人,不仅谷物价格的变动会比现今大得多,而且在缺乏谷物的时期可能连必需的供给也得不到。如果没有人从事谷物投机,或者在没有商人的时候农场主不充当投机商人,则在丰收季节,除了必然发生的浪费以外,价格将无所限制或无所控制的下跌。能留下一年的剩余部分以补来年之不足,要归功于农场主或商人,前者不将谷物投放市场,后者则在谷物价格最低廉的时候购买谷物并贮存起来。
2为什么在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本密集程度是不同的?
答: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
其中,Q为产量,K为资本量,L为劳动量。生产过程中,在成本既定条件下,应通过调整两种投入要素的比例,实现最优组合,即应满足MPL/w=MPK/r。
在不同的行业,厂商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以及劳动的边际产量一般来说是不相同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重工业)的资本边际产量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业)的资本边际产量高,而前者的劳动边际产量比后者的劳动边际产量要低,根据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所以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投入量要大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就算两个行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不同行业的资本边际产量一般也不相等,所以各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是不相同的。
3怎样得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答: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曲线的推导过程如下:
如图1所示,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生产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图1 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
与短期不同的是,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可以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图2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4试分析为什么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无法定义。
答: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它表现产量和价格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是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MC的原则的,而且P总是大于MR。随着厂商所面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如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那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有可能出现一个价格水平下对应着几个不同的产量水平,或一个产量水平对应着几个不同的价格水平。
在图3(a)中,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为d1、边际收益曲线为MR1时,由均衡点E1所决定的产量为Q1,价格为P1。当需求曲线移为d2、边际收益曲线移为MR2时,由均衡点E2所决定的产量为Q2,价格仍为P1。于是,同一个价格P1对应两个不同的产量。在图3(b)中,同一个产量Q1对应的却是两个不同的价格P1和P2。对于给定的需求曲线,厂商的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个点,即由MR=MC所决定的产出水平。如果需求曲线发生变动,那么相应的收益边际曲线也会变动。由此确定另一个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但是,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没有任何意义,它不能表示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因此,在垄断市场条件下无法得到如同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具有规律性的可以表示产量和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所以,垄断厂商行的供给曲线难以确定。
图3 完全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5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答:(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
(2)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6政府若想刺激经济却不改变预算赤字规模是可能的吗?
答:是可能的。政府通过增加购买支出的同时增加一笔数目与之相等的税收就可以实现在刺激经济的同时却不改变赤字规模。这是根据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所得到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用∆Y表示)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用∆G表示)的比率。
在三部门经济中:kG=ΔY/ΔG=1/[1-b(1-t)],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所以,当购买支出增加∆G时,国民收入会增加:ΔY=ΔG/[1-b(1-t)]。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
在三部门经济中:kT=ΔY/ΔT=-b(1-t)/[1-b(1-t)]。
所以,当税收增加∆T时,国民收入会减少:ΔY=b(1-t)ΔT/[1-b(1-t)]。
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因此增加一笔政府购买性支出,同时增加一笔数目相等的税收,预算赤字规模没有变化,但收入还是增加了,其增加量等于这笔购买性支出(或增税数目)乘以平衡预算乘数。
综上,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G=∆T,国民收入增加∆G的量,此时预算赤字规模没有变化。当然,上述分析更多的是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乘数效应远比理论分析要少。因此,现实中,政府若想刺激经济会改变预算赤字规模,即产生一定的预算赤字。
7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答: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作用的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低到很低水平时(因为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正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时的利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持有货币的利息损失很小,可是如果将货币购买债券的话,由于债券价格异常高(利率极低表示债券价格极高),因而只会跌,而不会涨,从而使购买债券的货币资本损失的风险变得很大。这时,人们即使有闲置货币也不肯去买债券,这就是说,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很大甚至无限大,经济陷入所谓“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状态,这时的LM曲线呈水平状。如果政府增加支出,IS曲线右移,货币需求增加,并不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发生“挤出效应”,于是财政政策极有效,如图4所示。
图4 财政政策有效
相反,这时政府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则不可能再使利率进一步下降,因为人们再不肯去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而宁愿让货币保留在手中,因此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即利率不会下降,既然如此,想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并增加投资和国民收入就不可能,因此货币政策无效,如图5所示。因此,凯恩斯主义首先强调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
图5 货币政策无效
8解释在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存在“货币中性”的性质。
答:(1)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的一种经济效应。当货币是中性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致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市场在新的供求均衡点上达到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改变只引起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也不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不影响实际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古典总供给曲线是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劳动市场模型和生产函数得出的。根据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价格的变动不影响到均衡就业量,从而不影响产出水平。因此,得到的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垂直线。
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表明,在长期中,经济的产出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所决定,从而独立于价格水平。因此,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在古典情况下,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无论价格水平怎样,厂商都将供给Y*水平的产量,如图6所示。
图6 总需求的扩张:古典情况
如图6所示,初始均衡位于点E,对应的就业为充分就业。当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时,价格水平上升为P′。也就是说,对产品需求的增加,只会带来较高的价格,而不是较高的产量。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采用何种经济政策,也不论是增加多少货币供给,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Y*之点。即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所以可以说,古典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存在“货币中性”的性质。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已知一垄断厂商的成本函数为TC=5Q2+20Q+10,产品的需求函数是Q=140-P,试求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价格和利润。
解:根据产品需求函数可得反需求函数为P=140-Q。对应的垄断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PQ-TC=(140-Q)Q-(5Q2+20Q+10)=-6Q2+120Q-1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12Q+120=0,解得:Q=10。
将Q=10代入到反需求函数,可得价格P=140-10=130。
利润π=-6×102+120×10-10=590。
即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10,价格P=130,利润π=590。
2假定某经济的社会消费函数C=300+0.8Yd,私人意愿投资I=200,税收T=0.2Y(单位为亿美元)。求:
(1)均衡收入为2000亿美元时,政府支出(不考虑转移支付)必须是多少?预算盈余还是赤字?
(2)政府支出不变,而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这时预算将如何变化?
解:(1)设政府支出为G,根据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300+0.8(Y-0.2Y)+200+G=500+0.64Y+G
将均衡收入Y=2000代入得:G=220。
预算盈余:T-G=0.2×2000-220=180。
(2)根据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可得:
Y=C+I+G=300+0.8(Y-0.25Y)+200+220=720+0.6Y,解得:Y=1800。
预算盈余:T-G=0.25×1800-220=230。
所以,政府预算增加50亿美元。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局限性及其调节政策。
答:(1)市场机制的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竞争能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具有使用有限资源的优先权。价格是衡量效率的尺度。一般地说,能出高价购买经济资源的企业有较高的效率,紧俏的能源和稀缺的原材料都期望让渡给出价较高的企业。竞争中所形成的资源价格是一种资源的社会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使这种社会资源成本得到补偿,它就无权使用这种资源,否则,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②竞争能保证由最有效率企业供给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社会上所需要的产品应当是同类、同质产品中售价最低的产品,售价低意味着成本低,是以企业较高的生产、管理效率为基础的,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如果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企业就应被淘汰。竞争是优胜劣汰的机制。
(2)竞争性市场的局限性
①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外部性问题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解决的。
②市场运行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在竞争性市场下,经济主体只注重当前资源稀缺,忽视长远的资源稀缺;只顾近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只顾局部利益,忽视整体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竞争性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而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有一定的时间差,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加之社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惯性,从而在供求已经平衡甚或供给已经过剩时,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在供求平衡甚或供给已经短缺时,生产却会继续收缩。竞争性市场的滞后性会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④竞争性市场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⑤竞争性市场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矛盾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等。
(3)调节政策
①针对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正措施。为了消除垄断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反垄断政策。针对不同形式的垄断,政府可以分别或同时采取行业的重新组合和处罚等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是依据反垄断法来执行的。
行业的管制主要是对那些不适合于过度竞争的垄断行业,如航空航天、供水等行业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这些行业中,要么是高成本的技术,要么是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因而大规模的经济是必需的。这时,政府往往在保留垄断的条件下,对于垄断行业施行价格控制,或者价格和产量的双重控制、税收或补贴以及国家直接经营等管制措施。如果在政府管制以后,企业仍可以获得超额利润,那么政府就应征收一定的特殊税收,以利于收入的公平分配。当然,对于这类垄断行业,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经营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由于政府经营的目的不在于最大利润,所以可以按照边际成本或者平均成本决定价格,以便部分地解决由于垄断所产生的产量低和价格高的低效率问题。
②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消除公共物品所造成的市场失灵的关键。做到这一点,可以依靠市场和非市场的集体决策两种方式。
针对市场决定公共物品供给量的困难,可供选择的对策是利用具有集体性、非市场性和规则性特点的公共选择。公共选择是由政府代表集体做出的决策,政府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政治市场的均衡。构成政治市场的需求者是公众、选民或者纳税人,而供给者是由政治家或者官员所组成的政府。与市场运行一样,公共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以协调人们的行动,反映人们的偏好。在现实经济中,公共选择的规则多采用一致同意和多数票规则。就公共物品的供给而言,集体决策即是投票表决,如果一项决策获得一致通过,那么意味着所有的投票人会因此得到好处,从而增进福利。如果一项方案只得到多数票赞成,那么这项方案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可能是潜在最优的。
③外部经济效果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主要包括:税收和补贴、政府直接调节以及明确产权和谈判三种手段。税收和补贴政策是向施加负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征收恰好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而给予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果的厂商等于边际外部利益的补贴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得厂商按照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进行决策。直接调节是政府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行控制外部经济的影响,也可以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
以上解决外部影响的方案的关键是外部成本或利益内部化。此外,科斯定理的结论也被用来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传统的方案并没有消除外部影响,所以科斯定理建议,政府无须对外部经济影响进行直接的调节,只要明确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当事人双方的产权,通过市场谈判就可以解决外部影响。
④信息的不完全会带来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例如,为了利润最大化,生产者必须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生产,否则,生产出来的商品就可能卖不出去。生产者显然很难知道每个消费者的偏好的具体情况。不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类信息的不完全并不会影响他们的正确决策——因为他们知道商品的价格。只要知道了商品的价格,就可以由此计算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收益,从而就能够确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产量。
但是,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够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就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消除市场失灵的政策是根据不同的原因而设计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
2随着物价的上涨,中国维持数年的“高增长、低通缩”局面似乎终结了。运用经济学原理,结合国内外经济,尤其是国内经济实际,对中国可能进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遏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答:(1)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
中国当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是综合性的,包括三个类型的通货膨胀:
①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投资过热。我国近些年投资过热主要表现在:
a.部分制造业和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b.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
c.股市投资过热。
②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上升了,要素成本上升,比如原材料、燃料因为短缺而价格上升。再比如说农产品因为供给不足而价格上升,还有工资成本上升。另外,房价、地价同样增加了成本。
③国际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商品流动型的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动渠道的通货膨胀。商品流动渠道,比如国际石油涨价,国际铁矿石涨价,这些对本国的物价均有很大的影响,我国是石油和铁矿石的进口大国,这些国际原料的价格上涨将加大企业的成本,从而提高了物价。另外是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回升慢、利率低,投资前景并不好。而中国的利率相对比较高,所以从国际的资本,从利率差的这个角度,热钱就会流入中国,因为中国投资前景比它们好,大量资本流入增加了我国货币供给,提高了价格水平。
(2)遏制通货膨胀的对策
因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综合型的,所以目前首先应当把货币流量回归到正常水平,但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如果过头的话,结果就变成滞胀。另外就是要增加供给,货币政策要结构化。具体有以下措施:
①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发的货币;密切关注境外热钱流入和境内投机资金流向,防止借机炒作造成价格异常波动。
②保障市场供应。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择机扩大国内紧缺物资进口调节;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③强化价格监管。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严禁擅自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规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中远期交易,遏制过度投机;强化价格执法。
综上,通过加强对通货膨胀的管理,降低人们的通胀预期,使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