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及复习思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附:近年考研真题(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2017年真题]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C项,实践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D项,规律具有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但是并不能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2018年真题]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答案】B

【解析】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物质与各种具体的物的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在哲学中,白马是矛盾的特殊性、个别性,马则是矛盾的普遍性、一般性。因此,白马与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项,提及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3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2015年真题]

A.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书本知识重要,但是种不出水稻来,必须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体现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项,认识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实践水平的提高,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发展;C项,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指导会对实践效果产生相反的作用;D项,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比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  )。[2018年真题]

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考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D项,说明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作用。

5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这里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  )。[2019年真题]

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

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

【考点】社会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物质生活”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其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为根本矛盾,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6在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是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得到解决,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2019年真题]

A.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考点】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B

【解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的生产,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7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2013年真题]

A.50%

B.75%

C.100%

D.125%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答案】B

【解析】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m′=m/v,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v)的产物,而当把它看做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与利润在量上是一样的。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说明其剩余价值也是1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100万元,说明可变资本v=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15/20=75%。

8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1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2017年真题]

A.20万元

B.20.5万元

C.21.5万元

D.22万元

【考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题干中不变资本就是15万元,可变资本5万元,则生产价格=(15+5)×(1+10%)=22(万元)。

9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2016年真题]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但人类也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唯意志论则片面地夸大意志的作用,把意志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和基础的哲学学说。题中,关于“自由”的第一种看法,认为需要在规律的指导下把握和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显然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反映了唯意志论的观点。

10《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2018年真题]

A.剩余价值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商品二因素理论

【考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C

【解析】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理论。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C项,揭示了资本主义价值创造的源泉,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秘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A项,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成果。B项,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D项,是马克思《资本论》的出发点,但不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2019年真题]

A.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考点】实践的特征、物质范畴、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案】BD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A项,物质世界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客观实在性;C项,信息是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2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2015年真题]

A.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B.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C.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考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答案】ABCD

【解析】“平衡”要精确把握亊物的度,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善于协调亊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全面理解有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无条件的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3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一般而言,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2018年真题]

A.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考点】资本积累的源泉

【答案】ABCD

【解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所用资本即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4生物学史,可以说是显微镜的发展史。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了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背后,也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冷冻电子显微镜。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2017年真题]

A.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正是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作用

C.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D.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考点】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案】BCD

【解析】A项,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B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C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D项,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是以中介的形式连接主体和客体。

5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现,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对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启示是(  )。[2019年真题]

A.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B.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C.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

D.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答案】ACD

【解析】B项,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固有性、不可克服性、不可抗拒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它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6基因编辑是应对遗传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办法,但其技术运用极具争议,这不仅是因为基因的变化会传给后代并最终有可能影响整个基因库,而且更重要的是基因编辑会产生长远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可能衍生出一系列棘手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难题,正因如此,许多国家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制定了相应的伦理、法律规范。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的原因在于(  )。[2019年真题]

A.人的实践活动要遵循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B.基因编辑技术可能突破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

C.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D.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考点】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ABCD

【解析】A项,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B项,基因编辑技术作为基因组编辑工具,为多种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潜在手段,但其临床应用上还有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和伦理问题,因此,可能突破人类的伦理道德底线。C项,科学技术本来的目的是为人类自身服务,但由于科技在使用过程中受负面价值的影响,可能使得科技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类。D项,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即合规律性;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合目的性。人类严格控制基因编辑行为体现了实践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性。

7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2016年真题]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考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的本质

【答案】ACD

【解析】A项,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是一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事物具有多样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的另一面,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CD两项,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过程,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人类通过显微镜这一工具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个体的把握达到对整体世界的把握。B项,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固有的,其本质不会因人们认识的变化有所改变。

8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2018年真题]

A.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考点】历史选择性

【答案】BCD

【解析】BCD项,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A项,认为历史发展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否定了社会形态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是错误的。

9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一般而言,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2018年真题]

A.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考点】资本积累的源泉

【答案】ABCD

【解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所用资本即预付资本,资本家为榨取剩余价值而预先垫支的货币资本,包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生产商品中耗费的资本量,包括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之和,在量上相当于生产成本。

10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利润最大化。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分布在不同部门(行业)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将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意味着(  )。[2019年真题]

A.某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被其他资本家侵占的可能

B.各部门内不同资本家的等量投资所得到的利润大体上均等

C.各部门资本家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D.不从事直接生产的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总是低于平均利润

【考点】利润率平均化

【答案】AC

【解析】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称为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产业资本家得到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得到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得到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得到农业利润,这些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利害冲突,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

11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  )。[2019年真题]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绝对稳定性

B.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考点】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BCD

【解析】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具体原因有: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自我了调节能力的同时,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9年真题]

材料1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

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摘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答:“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意味着掌握了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a.一个事物中存在着多种矛盾构成了一个矛盾体系。在这些矛盾中存在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并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及发展。

b.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会影响事物的发展。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因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a.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践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正确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深刻认识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才能正确分析矛盾,从而解决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事物矛盾的性质和地位不同,决定了解决矛盾方法的差异。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妥善解决主要矛盾,并促进其他矛盾的解决。“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意味着只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科学判明发展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分析和解决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把握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

根据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在认识新矛盾的基础上,分析矛盾,从而解决矛盾。

(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答: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

a.在矛盾群中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了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从属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性质也具有影响作用。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是党和国家确立自身主要任务的依据。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基本事实,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c.要抓住事物的主流同时也要兼顾支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实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真题]

材料1

要着力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摘自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2015年2月11日)

材料2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摘自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5年1月23日)

材料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四中全会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的战略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又是对今后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出的新要求。

“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来讲,“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4月1日)

(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参考答案】

答: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动态性、能动性。“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而提出来的,是党中央在实践基础上对我国社会总体发展的客观和能动反映。“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的原因分析如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基于我国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得出来的正确认识,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并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a.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四个全面”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b.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四个全面”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也会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和实践的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用来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的,它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的深化协调推进。

综上可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2)“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

答: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具体分析如下: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a.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四个全面”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

b.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我们应该从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共同促进这四个方面的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9年真题]

材料1

1978年,中国正徘徊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发展的逻辑是什么,中国现代化到底要通过何种方式抵达?自近代以来盘桓在中华民族头上的问题,再次成为时代之问。

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中国上百台印刷机转动,不同的报头之下,出现了同一个标题;校园的阅报栏前挤满年轻的面孔,无数学子闻风而至,阅读同一篇文章;千百人重新铺展稿纸,千百支笔重新抖落尘埃,准备书写同一个主题;被一种沉重的沉默笼罩的中国大地,随着第一声响动,忽然爆发出轰鸣。

这是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

这场讨论,成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哲学宣言,不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凝聚了思想共识,而且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

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既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这场讨论,成为中国社会思想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解放思想的力量、实事求是的精神,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11日)

材料2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间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摘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要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将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也只有通过对比对照才能达到检验真理的目的。符合这种要求和标准的方式只能是依靠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作为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客观的现实的事物。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的真理性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反之则相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最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因此,逻辑证明也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和逻辑证明,对于新的认识活动以及探索论证真理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

答:“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由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所决定。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所以说,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真题]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参考答案】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其原因在于: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即放错位置)所造成的。如材料中所述“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如果把垃圾放到合理的地方,也会产生很大的价值。

因此,人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答:“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从矛盾分析方法可做如下解释: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正视矛盾,不能逃避,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特点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的绿色垃圾处理方法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矛盾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有效的“出路”。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摒弃垃圾是废物的看法,把垃圾看成放错位置的资源,只要使用恰当的方法,可以使垃圾变为“宝物”。

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14年真题]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区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生产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的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的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而,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林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答:可以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两个角度来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然后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材料中,从蘑菇厂建立,到引进生物科技公司,来生产有机复合肥,再到后面建立“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等措施,都体现了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决定了世界是辩证存在的,只要巧加利用,就可以变废为宝,从困难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材料中关于秸秆循环利用的事例,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在其循环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解决一个问题有困难时,通过其他处理方法可以使问题全盘解决。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答: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困难和矛盾”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从问题自身出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时,应该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其统一,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分析,以在动态循环中使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