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 章节习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基础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由( )奠定的。[2013年真题]
A.遗传
B.环境
C.情境
D.文化
【答案】A
【解析】遗传在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直接决定人的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格的形成,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2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健康人格的前提是( )三者的和谐。[2015年真题]
A.真我、自我和超我
B.本我、自我和超我
C.本我、真我和超我
D.本我、自我和统我
【答案】B
【解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的方式不同,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一场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自我来协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前提。
3“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稳定、冷静、满足的人具有高的( )。[2016年真题]
A.外向性
B.和悦性
C.公正性
D.情绪性
【答案】D
【解析】“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五个基本维度。人格的这五个维度现在被称为“五因素模型”,这五个因素包括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其中情绪性的双极定义为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4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属于人格的建筑构件的特质是( )。[2013年真题]
A.枢纽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基本特质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①枢纽特质,又称基本特质,是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乃至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②核心特质,是指渗透较差,但具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③次要特质,是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5下列特质中,不属于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方法区分出的有魅力领导者特征的是( )。[2012年真题]
A.魅力
B.激发动机
C.智力激发
D.用于实践
【答案】D
【解析】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包括:①魅力;②激发动机;③智力激发;④个人化的考虑。
6按照心理学对智力的理解,优秀的教师、律师和领导表现突出的共同能力是( )。[2012年真题]
A.语言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演绎能力
D.直觉能力
【答案】A
【解析】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言语能力是指理解、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教师、律师、领导对这方面能力要求比较高。
7下列能力中,不属于瑟斯顿提出的七种原始能力的是( )。[2015年真题]
A.词的理解
B.计数
C.推理
D.身体运动
【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的能力,他确定七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8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2013年真题]
A.推理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数学能力
D.知觉能力
【答案】A
【解析】B项,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排列,以及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可以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C项,数学能力是指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D项,知觉能力是指辨认视觉上的模式和发现模式内以及模式间关系的能力。
9对摄影师而言,最重要的智力要素是( )。[2016年真题]
A.演绎能力
B.记忆力
C.空间认知能力
D.知觉能力
【答案】D
【解析】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中,知觉能力是指辨认视觉上的模式和发现模式内及模式间关系的能力,这是摄影师最重要的智力要素。
10看到喜爱的球队赢得比赛时,球迷欣喜若狂。此时球迷的情绪状态是( )。[2014年真题]
A.应激
B.心境
C.热情
D.激情
【答案】D
【解析】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分为:①心境,又称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③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激活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由题意,“看到喜爱的球队赢得比赛时,球迷欣喜若狂”,这种情绪属于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符合激情的情绪状态。
11下列情绪状态中,长期持续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害,甚至引发疾病的是( )。[2012年真题]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
【答案】B
【解析】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①心境又称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②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③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激活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免疫系统的作用会受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12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2014年真题]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消除认知
D.改变行为
【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具体方法为: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13小赵最近正在减肥,恰好遇上部门同事聚餐,打破了他的减肥计划,这使他非常不开心,小赵开导自己:“跟同事交流感情,并在聚会中表现得放松、合群,比减肥重要多了。”根据认知失调理论,小赵采用的减轻认知失调的方法是( )。[2013年真题]
A.改变态度
B.增加认知
C.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D.减少选择感
【答案】C
【解析】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其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包括: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本题中,小赵开导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认为聚会中的表现比减肥更重要。
14用态度预测行为,准确性较高的情形是( )。[2015年真题]
A.态度指向一般群体时
B.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时
C.个体的内在自我意识强时
D.态度来自于间接经验
【答案】C
【解析】A项,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B项,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D项,态度的可接近性是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来说,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
15根据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013年真题]
A.“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
B.实际价值是指一个事物实际具有的价值大小
C.客体价值强调对象本身的属性
D.价值观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憧憬
【答案】B
【解析】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分别是:①实际价值,是指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差别喜好的倾向;②想象价值,是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③客体价值,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
16人所具有的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 )。
A.人格
B.能力
C.态度
D.价值观
【答案】A
【解析】人格是人所具有的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17一个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是( )。
A.生活背景
B.能力
C.人格
D.学习经历
【答案】C
【解析】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18有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中,( )的作用尤其重要。
A.教育背景
B.生活环境
C.人际关系
D.文化
【答案】D
【解析】有许多环境因素对人格起着塑造作用,在这些因素中,文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
19对于具体的个人,其人格的变式在( )中生成。
A.遗传
B.环境
C.情绪
D.情境
【答案】D
【解析】对于具体的个人,其人格既不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也不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而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具体情境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式。
20关于人格、情境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B.人格是稳定的,贯穿其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C.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
D.行为具有跨情境一致性
【答案】C
【解析】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不是指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而是指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倾向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具体的行为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个体内心的自我认同,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知觉和组织方式,以及个体的个人目标则很少发生变化。
21最早的特质理论是( )。
A.古希腊的“四根说”
B.“四体液说”
C.奥斯特的特质理论
D.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答案】A
【解析】最早的特质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和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人的身体也是由这“四根”构成的。其中,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气根,血液是火根。
22个体的激动与进取是指( )。
A.敢为性
B.敏感性
C.聪慧性
D.紧张性
【答案】D
【解析】紧张性是指个体的激动与进取,高分代表紧张兴奋,低分代表心平气和。敢为性指个体冒险和少顾虑的特性,高分表示鲁莽,低分表示畏怯;聪慧性指个体有才华和善思考的特性,高分表示智慧和有才识,低分表示迟钝和学识浅薄;敏感性指个体的娇生惯养和感情用事的特性,高分表示敏感与优柔寡断,低分表示理性沉着。
23关于艾森克的特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森克采用单个特质来划分人格
B.特质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无相关性
C.艾森克的理论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D.艾森克的理论深入揭示了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答案】C
【解析】艾森克采用维度而非单个特质来划分人格,他认为,特质并非各自独立,相互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分出维度更能准确描述。特质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特质论的缺点在于它有点类似于“贴标签”,没有深入揭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此外,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特质理论的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24关于“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五”人格理论中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
B.“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维度具有文化特异性
C.“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D.“大七”和“大五”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的最新发展,前者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而后者则把人格看成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东西。“大五”人格理论中的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
25人格特质在组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 )的研究上。
A.领导
B.计划
C.激励
D.控制
【答案】A
【解析】人格特质在组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领导的研究上。由于领导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而特质又比较容易总结,所以早期的心理学家在看待领导问题的时候从特质理论入手。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格特质与能否成为领导的关系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
26巴斯的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中,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是针对( )特征的。
A.魅力
B.智力激发
C.激发动机
D.个人化的考虑
【答案】C
【解析】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即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和个人化的考虑。其中,激发动机(inspirational motivation)是指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属的激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
27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个性倾向性
【答案】A
【解析】能力是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结构,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在组织行为学中,能力决定了员工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
28具有较高演绎能力的人,一般适宜从事( )。
A.律师
B.投资商
C.医疗师
D.科研人员
【答案】D
【解析】演绎能力是指通过对事实的观察或评估得出适合的结论的能力。科研人员通常需要较高的演绎能力。
29下列各项中,室内装潢师最可能需要( )。
A.知觉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推理能力
D.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B
【解析】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排列,以及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可以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室内装潢师和艺术家均需要较高的空间认知能力。
30理解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景中的能力指的是( )。
A.言语能力
B.推理能力
C.演绎能力
D.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D
【解析】A项,言语能力是指理解、使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能力;B项,推理能力是指理解解决问题的原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C项,演绎能力是指通过对事实的观察或评估得出适合的结论的能力。
31根据斯皮尔曼的智力理论,智力结构可以分为( )。
A.空间知觉、记忆和推理能力
B.一般智力因素、特殊智力因素
C.方式、内容、产品
D.数学、语言、音乐、空间和社交等
【答案】B
【解析】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有很多,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因素(G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S因素)。完成任何工作都需要G素和某种S因素的共同作用。
32( )认为智力可以分解为各种原始能力。
A.查理斯·斯皮尔曼
B.瑟斯顿
C.吉尔福特
D.加德纳
【答案】B
【解析】瑟斯顿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的能力,确定了七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分别是: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33吉尔福特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智力操作的方式、内容和( )。
A.深度
B.广度
C.外延
D.产品
【答案】D
【解析】吉尔福特确定了智力的三个维度,即智力操作的方式(如记忆、认知等)、内容(如语义、行为等)、产品(如关系、门类等),构成一个智力的立体三维结构模型。
34如果员工的能力完全超出了工作的要求,那么会( )。
A.节省组织的人力成本
B.增加员工的工作绩效
C.使员工丧失动机、兴趣
D.使员工体验到无能和自卑
【答案】C
【解析】员工的能力结构和水平与工作绩效有直接联系,不同的工作要求员工具有不同的能力。将工作与员工的能力进行最佳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并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如果员工的能力完全超出了工作的要求,则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使其丧失动机、兴趣,降低工作绩效,同时还导致组织人力成本的增加。
35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是指( )。
A.技能
B.能力
C.情绪
D.知识
【答案】D
【解析】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A项,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B项,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C项,情绪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36按照麦克里兰的观点,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 )。
A.聪明但不能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良好的调适能力、自信
B.成就和行为、服务意识、管理才能、认知能力、个人效能
C.变化、寻求支持、驱力水平高
D.处世态度淡泊
【答案】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McClelland)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提出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①成就和行为;②服务意识;③管理才能;④认知能力;⑤个人效能。除此之外,领导者还需要有职业献身精神,有远见、有准确的自我评价,有较高的社会亲和力,注意细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37( )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A.性格
B.动机
C.情绪
D.气质
【答案】C
【解析】情绪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
38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基本情绪共有( )种。
A.4
B.5
C.6
D.7
【答案】D
【解析】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它们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39下列关于情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B.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C.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D.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作用就越小
【答案】D
【解析】情绪的两极性可以从快感度、紧张度、激动度和强度四方面来区分。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作用越大。
40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 )。
A.感情
B.表情
C.态度
D.行为
【答案】B
【解析】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
41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的是( )。
A.情绪
B.面部表情
C.身体情况
D.语言表情
【答案】B
【解析】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反应一个人情绪状态的。
42言语表情不包括( )。
A.说话的语调
B.说话的速度
C.说话的内容
D.说话的节奏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家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其中,言语表情是指言语中除了说话内容之外,说话的语调、速度、节奏等所包含的情绪信息。
43激情具有( )的特点。
A.激动性和冲动性
B.激动性和爆发性
C.冲动性和爆发性
D.冲动性和可知性
【答案】A
【解析】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比如狂喜、绝望等。激情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44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的学者是( )。
A.阿尔波特
B.克里赫
C.弗里德曼
D.吉尔福特
【答案】A
【解析】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阿尔波特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45弗里德曼提出的态度成分不包括( )。
A.认知
B.情感
C.体验
D.行为倾向
【答案】C
【解析】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态度包含三个组成成分:①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②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又影响行为倾向成分。③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46在对态度的定义中,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的学者是( )。
A.阿尔波特
B.克里赫
C.弗里德曼
D.吉尔福特
【答案】C
【解析】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
47( )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
A.学习理论
B.认知一致性理论
C.诱因理论
D.得失理论
【答案】C
【解析】诱因理论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进行衡量的过程,一个人采取的态度由他对于收益多少的判断而决定。
48下列有关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B.态度与行为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C.态度的特殊性越高,用其预测行为越准确
D.一般说来,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答案】B
【解析】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从他人的态度可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
49海德的平衡理论认为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
B.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
C.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D.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冲突
【答案】B
【解析】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即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
50著名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说明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是( )。
A.自我觉知理论
B.态度行为理论
C.认知失调理论
D.结构功能理论
【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认知一致理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51公司的职员可能并不喜欢他的经理,但是却要表现出对他的服从和尊敬,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认知失调
B.从众行为
C.选择性知觉
D.社会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公司的职员不喜欢他的经理是该职员的态度,却表现出对经理的服从和尊敬,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
52一位烟草制造商,他认为自己制造的香烟是不利于别人健康的,但为了自己生存他又不得不这么做,这是( )。
A.自我知觉
B.知觉选择性
C.认知失调
D.工作满意度
【答案】C
【解析】该烟草制造商认为自己制造的香烟是不利于别人健康的,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这么做,是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一种表现,属于认知失调。
53戒烟者为减少因再次吸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下列属于这种做法的是( )。
A.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B.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C.我喜欢吸烟,不想真正戒掉我的烟瘾
D.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答案】D
【解析】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实现。具体的途径是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为重要)。
54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说服效果较好的是( )。
A.书面信息
B.听觉信息
C.视觉信息
D.双面信息
【答案】A
【解析】说服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书面信息、听觉信息、视觉信息和双面信息等。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信息的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最差。
55关于说服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被说服者介入程度越浅,态度改变越困难
B.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
C.当人们最初同意该信息时单面说服效果较好
D.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
【答案】A
【解析】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方法。其中被说服者是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之一,就被说服者介入程度来说,介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困难。
56关于被说服者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
A.自尊心较弱的人容易被说服
B.心情好的人容易被说服
C.介入程度越深,态度越容易改变,也越容易被说服
D.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
【答案】C
【解析】被说服者对说服的影响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因素、被说服者的心情、被说服者的介入程度、被说服者的自身免疫和个体差异等。介入程度越深,态度越不容易改变。
57当人们对一个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的警告和态度改变之间的关系为( )。
A.预先的警告无助于态度改变
B.预先的警告有助于态度改变
C.预先的警告不影响态度改变
D.两者关系不确定
【答案】B
【解析】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说服成了改变他人态度的最有效的方法。情境因素是对说服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
58( )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A.价值观
B.世界观
C.人生观
D.爱情观
【答案】A
【解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
59关于价值观的陈述,错误的是( )。
A.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体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价值观既是内隐的,也是外显的
C.价值观随具体的情境不同而改变
D.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
【答案】C
【解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C项,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价值观不会随具体的情境不同而改变,它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A项,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B项,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看,它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D项,从价值观的功能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
60在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分类中,“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观类型被称为( )。
A.宗教型
B.社会型
C.政治型
D.理论型
【答案】C
【解析】奥尔波特和弗农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并认为:①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②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③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④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⑤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等;⑥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61奥尔波特认为,强调人对权力、影响和声望的热爱的价值观属于( )价值观。
A.理论型
B.经济型
C.政治型
D.社会型
【答案】D
【解析】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62根据罗克奇的分类,成就感属于( )。
A.工具性价值观
B.目的性价值观
C.工作性价值观
D.社会性价值观
【答案】B
【解析】目的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成就感属于目的性价值观。
63根据罗奇克的分类,下列各项属于工具性价值观的是( )。
A.和平的世界
B.舒适的生活
C.家庭安全
D.自我控制
【答案】D
【解析】罗奇克把个体的价值观分为两类,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是指欲达到的最终存在状态或目标,如和平的世界、舒适的生活等;工具性价值观是指为达到上述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如对责任的自我控制等。
64个体的意义定义体系是( )。
A.个人价值
B.个人信念
C.个人追求
D.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自我价值是个体的意义定义体系,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不仅决定着他怎样解释世界,也决定着他怎样解释自己。
65自我存在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是( )。
A.内心动机
B.个人价值
C.个人信念
D.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因此人们总是努力寻求自我价值,做肯定自我价值的事情,避免做否定自我价值的事情。
66自我价值对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是( )。
A.自我价值定位
B.个人价值取向
C.个人价值定位
D.自我价值定向
【答案】D
【解析】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我国心理学家金盛华多年来发展出的一套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社会性的动物,除了基本的生存倾向之外,一生都在试图建立解释他人和世界的体系,并解释自我存在和自身行为的理由,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自我价值对于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自我价值定向。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1艾森克提出的划分人格的维度包括( )。[2013年真题]
A.外倾
B.宜人
C.神经质
D.责任心
E.开放
【答案】AC
【解析】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并从对特质的研究转向对人格维度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维度。他对人格维度的划分采用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
2威尔逊提出,领导者的胜任特征包括( )。[2013年真题]
A.预测变化的能力
B.寻求支持的能力
C.管理才能
D.驱力水平
E.服务意识
【答案】ABD
【解析】麦克里兰提出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包括:①成就和行为;②服务意识;③管理才能;④认知能力;⑤个人效能。威尔逊进一步把领导者的胜任特征简化为三个方面:①预测变化;②寻求支持;③驱力水平。
3关于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真题]
A.知识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B.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D.知识可以不断积累
E.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定型
【答案】BD
【解析】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4麦克里兰理论中的领导者胜任特征包括( )。[2014年真题]
A.服务意识
B.寻求支持
C.个人效能
D.驱力水平
E.管理才能
【答案】ACE
【解析】麦克里兰提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成就和行为,领导者应该有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自我检控能力,能够创新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②服务意识,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使自己适应他人的兴趣和要求;③管理才能,能够为他人创造条件,使他人有成长的机会;④认知能力,包括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认知深度等;⑤个人效能,包括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承诺。
5七种基本情绪分类包括( )。[2015年真题]
A.高兴
B.害怕
C.烦躁
D.焦虑
E.惊奇
【答案】ABE
【解析】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它们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6小罗拟向主管请假一周回家探望家人,为了说服主管改变态度,同意自己的请假要求,小罗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2013年真题]
A.趁主管心情好的时候提出请求
B.向主管承诺,假期之前加班完成工作任务
C.向主管说明,几天后是自己父亲的60岁生日,回家探望老人意义重大
D.采用多种方式反复向主管提出申请
E.趁他人在场时提出申请,使主管不好意思拒绝
【答案】AB
【解析】说服信息的因素包括: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和个体差异。D项不符合被说服者因素的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困难;CE两项应考虑被说服者的个体差异。
7关于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4年真题]
A.偏见与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没有关系
B.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C.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D.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E.偏见主要与态度的认知成分有关
【答案】BCD
【解析】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指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
8关于价值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2年真题]
A.价值观既是一种个体现象、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B.价值规随情境不同而改变
C.价值观不是内隐的,而是外显的
D.价值观比态度更形象、更具体
E.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
【答案】AE
【解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于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一种标准。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来考虑,它既是一种个体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来看,它既是外显的,也是内隐的;从价值观的功能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价值观对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从价值观的层次上看,它具有超越情景的特点。价值观要比态度更抽象更概括。
9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是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进行( )。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E.反馈
【答案】ABCD
【解析】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并对相应的知识加以应用的学科,它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加以管理和协调,以提高组织的绩效。
10关于遗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遗传直接决定个体的人格
B.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C.个体的人格是在长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D.人格的改变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时间,而且比较缓慢
E.管理者应将人格视为在短期内是稳固的
【答案】BCDE
【解析】A项,遗传并不是直接决定个体的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格的形成。
11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 )之间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A.本我
B.超我
C.人格
D.意识
E.他人
【答案】AB
【解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的方式的不同。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一场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自我来协调。
12“四体液说”把人分为四类,即(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E.孤僻质
【答案】ABCD
【解析】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构造,心理的不同是因为“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所造成的。后来,“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即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并以此对个体的人格做出判断。
13特质论的假设有( )。
A.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B.人格特质在时间上不稳定
C.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D.人格特质在空间上不稳定
E.人们的情绪、态度不会有波动
【答案】AC
【解析】特质理论的重要假设是:①人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②人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特质流派也承认人们的情绪、态度等会有波动,但是在一个长期的时间和普遍的情境中,还是比较稳定的,可以测量并用于预测人们的行为。
14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的三个层面,具体包括( )。
A.枢纽特质
B.关键特质
C.核心特质
D.基本特质
E.次要特质
【答案】ACE
【解析】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分别是:①枢纽特质。又称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乃至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操和优势倾向,只有少数人有这样的特质。②核心特质。指渗透较差,但具有一般意义的特性,是人格的建筑构件。③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15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的人格特质包括( )。
A.乐群性
B.稳定性
C.幻想性
D.世故性
E.乐观性
【答案】ABCD
【解析】卡特尔总结的16种人格特质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
16中国人人格的“大七”理论包括外向性、人际关系、( )、智慧和处世态度。
A.行事风格
B.善良
C.情绪性
D.和悦性
E.公正性
【答案】ABC
【解析】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理论,这七个因素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智慧、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
17智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包括( )。
A.记忆力
B.推理能力
C.社交技能
D.关系处理能力
E.空间感觉能力
【答案】AB
【解析】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主要包括言语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演绎能力、关系类比能力、记忆力、空间认知能力和知觉能力等维度。
18关于智力的陈述,正确的是( )。
A.智力包括记忆力、言语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B.不同性质的工作对智力各维度的要求相同
C.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可以分为一般智力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
D.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
E.对于例行性、常规性工作而言,个体的绩效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AC
【解析】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不同智力维度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越是处于组织中高层次的职位,越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高智力水平,如有些例行性、常规性很强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工作绩效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没有很大的关系。加德纳认为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他归纳出八种智力,分别是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社交和自知。
19下列能力中,属于躯体能力的有( )。
A.持续或重复发动肌肉力量的动态体能
B.对抗外力的静态体能
C.伸展躯体与肌肉的能力
D.躯体各部位协调的能力
E.关系类比能力
【答案】ABCD
【解析】躯体能力包括九项基本的能力,分别是:①持续或重复发动肌肉力量的动态体能;②躯干力量;③对抗外力的静态体能;④爆发力;⑤伸展躯体与肌肉的能力;⑥重复而迅速扭曲躯体的能力;⑦躯体各部位协调的能力;⑧平衡能力;⑨长时间启用最大体力的能力。关系类比能力属于智力的一种。
20关于能力,正确的陈述是( )。
A.能力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
B.能力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
C.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D.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定型
E.能力可以不断积累
【答案】CD
【解析】ABC三项,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而能力则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DE两项,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21下列关于情绪和情感的描述正确的有( )。
A.情绪是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被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B.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
C.情感体验发生在先,情绪反应在后
D.情绪往往是由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引起的
E.情感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
【答案】ABD
【解析】C项,情绪反应在先,情感体验发生在后;E项,情绪带有冲动性和爆发性,并伴有生理变化。
22心理学家常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 )。
A.肢体表情
B.面部表情
C.身体表情
D.言语表情
E.心理表情
【答案】BCD
【解析】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常把人类的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
23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 )。
A.心境
B.心绪
C.激情
D.应激
E.理智
【答案】ACD
【解析】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又称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与心境相比,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激活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
24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因素有( )。
A.态度的特殊性水平
B.空间因素
C.自我意识
D.态度强度
E.态度的可接近性
【答案】ACDE
【解析】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因素有: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②时间因素;③自我意识;④态度强度;⑤态度的可接近性。
25如果个体有很大的认知失调的压力,可以消除压力的途径有( )。
A.改变行为
B.改变态度
C.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来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D.为自己的矛盾自圆其说
E.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答案】ABE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克服这种不愉快,可采取的方法包括:①改变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⑤改变行为。
26奥尔波特和弗农提出的价值观类型包括( )等。
A.实践型
B.社会型
C.审美型
D.民族型
E.理论型
【答案】BCE
【解析】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斯普兰格的六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并认为:①经济型的人具有务实的特点,对有用的东西感兴趣;②理论型的人具有智慧、兴趣,以发现真理为主要追求;③审美型的人追求世界的形式和谐,以美的原则,如对称、均衡和谐等评价事物;④社会型的人追求权力、影响和声望;⑤宗教型的人认为统一的价值高于一切,信神或追求天人合一等;⑥政治型的人重视权力、地位和影响力。
27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把价值观区分为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 )。
A.审美的
B.实践的
C.宗教的
D.民族的
E.政治的
【答案】ACE
【解析】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在《人的类型》一书中,把价值观区分为理论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审美的、宗教的六种。
28奥尔波特认为,人的价值观可以分为( )。
A.理论型
B.经济型
C.政治型和社会型
D.审美型
E.实践型
【答案】ABCD
【解析】奥尔波特和弗农根据斯普兰格的分类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并认为人的价值观可以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和政治型六类。
29工作价值观包括( )。
A.工作倾向性
B.工作需求
C.工作态度
D.职业道德取向
E.工作动力
【答案】ABD
【解析】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人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包括工作倾向性、工作需求以及职业道德取向等。
30美国心理学家萨普尔将工作价值观分为( )。
A.内在工作价值
B.内在激励
C.外在工作价值
D.生活保障
E.外在报酬
【答案】ACE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萨普尔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大群组,15个类别。具体包括:①内在工作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利他主义、独立性、审美、创造性、智慧激发、成就感和管理权力七个类别。②外在工作价值。指与工作本身无关的一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和变化性四个类别。③外在报酬。包括生活方式、声望、经济报酬和安全感四个类别。
31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 )。
A.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B.以社会、关系、情境为中心的价值观
C.法规与宗教
D.差序格局
E.追求富贵
【答案】AB
【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价值观的特点有: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以社会、关系、情景为中心的价值观。
32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取决于( )。
A.自我价值定位
B.自我价值取向
C.自我价值支持
D.自我价值评定
E.自我价值升级
【答案】AC
【解析】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决定因素是:①自我价值定位,即选择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②自我价值支持,即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资源,如家境优越、高社会地位、高收入等。
三、案例分析题(由单选和多选组成)
(一)
某公司拟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众多应聘者中,老王脱颖而出,原因是在面试过程中,老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总经理相信老王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事实也证明了总经理的判断。
1年之后,老王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老王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之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2013年真题]
1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越低
B.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C.时间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D.态度的强度与其对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成反比
【答案】B
【解析】A项,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C项,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D项,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2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老王不愿意经常出差,于是希望离职,老王所采用的这种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改变认知
D.改变行为
【答案】D
【解析】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包括:①改变态度;②增加认知;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④减少选择感;⑤改变行为,即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本案例中,老王不愿意出差而选择了离职,属于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
3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试图让老王相信,现阶段的工作虽然需要经常出差,但是对其经验的积累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力资源部门采用的这种减少老王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增加新的认知
D.改变原来行为
【答案】B
【解析】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本案例中,人力资源部门通过让老王了解到出差会给其带来更多经验,并对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使得老王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下列因素或做法中,有助于改变老王态度的是( )。
A.人力资源主管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B.向老王说明离职的利弊
C.规定严格的离职纪律
D.让老王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答案】AB
【解析】A项属于说服者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是否可靠。B项属于说服信息因素,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越大。
(二)
M公司要对本公司所有员工进行一次综合素质测试,包括人格、能力、情绪三部分,结果出来后,有15人不服被裁的决定。
1该公司在人格测试中认为人格是由( )决定的。
A.心情
B.遗传
C.环境
D.情境
【答案】BCD
【解析】人格既不完全由先天遗传决定,也不完全由后天环境塑造,而是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具体情境中有机地生成各种变式。人格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情境三个方面。
2科学能力测试应分为( )。
A.技能
B.智力
C.躯体能力
D.情商
【答案】BC
【解析】能力是从事各种活动、适应生存所必需的且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能力分为智力和躯体能力。因此,科学能力测试也应分为这两部分。
(三)
T公司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整合业务,精简机构,公司领导层决定裁减一批员工。决定做出后,人力资源部部长承担了与被裁人员谈话的任务,他需要尽可能的说服被裁人员,使他们不至于与公司对抗。根据背景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服者本人对说服效果存在着影响,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
A.人力资源部长最好是一个值得他人信任的人
B.在说服他人时,人力资源部长要尽量正式、公事公办
C.人力资源部长要尽量表现出与被裁员工的某些相似性
D.人力资源部长如果外表讨人喜欢,那说服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答案】B
【解析】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可靠性。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说服者的吸引力,则由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来决定。一般来说,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
2“被裁员”这个说服信息不是员工愿意听到的,下列关于说服信息对说服效果的影响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
A.信息的呈现方式很重要,在本例中,人力资源部部长最好和员工面对面的单独交谈
B.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越大,那么态度的实际改变也就越大
C.说服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越大,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D.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说服信息的因素即说服者说话的内容,与说话内容有关的因素可以总结为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差距是指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但是也有两种例外情况,分别是:①当差距过分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②差异太大会使人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
3对不同的员工,人力资源部长说服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学历越高的员工一般越不容易被说服
B.自尊心较弱的人容易被说服
C.家里有喜事的员工容易被说服
D.年龄越大的员工越难被说服
【答案】A
【解析】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等。A项属于智商的范畴,与说服关系不大,只是在论点很难时,智商才起作用。所以学历高低与员工被说服无正相关关系。
4为了使面谈的说服效果更好,人力资源部长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在较早的时候就透露一些可能进行的变革的信息
B.让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变革进行讨论
C.秘密地进行变革的取证和决策的过程
D.不向员工透露任何信息,防止员工阻扰
【答案】AB
【解析】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因素包括预先警告和分散注意。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该问题了解较少时,预先警告反而有助于态度改变。分散注意能减少抗拒,对改变态度有利。所以在较早的时候就透露一些可能进行的变革的信息以及让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变革进行讨论有助于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四)
老张是一个有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民,尽管之前多次尝试戒烟,但是都没有成功。最近在单位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肺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老张得知体检结果后心情有些沮丧,但是随后劝慰自己,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的多。老张的家人希望他彻底戒烟,为此,带他参观了一个关于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展览中许多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吸烟者受损的肺部。
1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老张在得知体检结果后采用( )方式减少了不愉快情绪。
A.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B.减少选择感
C.改变态度
D.改变行为
【答案】A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理论的一种。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主要包括:①改变态度;②增加认知;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吸烟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要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重要的多);④减少选择感;⑤改变行为。
2老张参观的宣传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所提供信息的优势在于( )。
A.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距
B.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C.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直观
D.有助于减少选择感
【答案】ABC
【解析】老张参观的宣传吸烟危害的公益展览所提供信息具有以下优势:①与被说服者的原有态度存在较大差距,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②有助于唤起恐惧感,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③信息呈现方式较为直观。D项属于反面效果。
3使老张难以接受别人戒烟劝告的因素可能有( )。
A.老张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B.老张的最近的心情不是很好
C.劝他的人是一名呼吸系统的医学专家
D.之前已经有许多人劝老张戒烟未果
【答案】ABD
【解析】由于被说服者(老张)本身因素而影响被说服效果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以及个体差异。A项,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不容易被说服,属于被说服者的人格因素;B项,心情不好在争论出现时介入较多,不容易被说服,属于被说服者心情因素;D项,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不容易被说服。C项,呼吸系统的医学专家容易说服,具有专家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