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新闻评论?
答: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在报刊上为区别于其他文字体裁,一般都采用正楷字体,清晰、醒目。一些特别重要的社论、编辑部文章以及特约评论员文章,有时还用大一号的正楷字或宋体字,多数评论都放在版面的显著地位,并围框,以示庄重。
2试比较各位专家、学者对新闻评论定义表述的长与短。
答:(1)台湾报人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该定义指出新闻评论区别于新闻报道的本质是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但忽略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所评述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并不是所有基于事实的意见都是新闻评论,定义缺乏针对性,过于宽泛。
(2)我国著名评论工作者、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该定义比较完整地阐述新闻评论的内涵,指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论说的公众性。但不是所有的新闻评论都具有政治倾向,随着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繁荣,新闻评论所基于的事实和现象也更加广泛,而且该定义未能指出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
(3)曾从事过媒体评论工作、现在执教新闻评论课程的学者马少华这样表述:“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该定义指出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闻体裁,突出了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思想性,但并不是所有新闻事件都能引发新闻评论,此定义过于简单。
(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定义较为全面,对于新闻评论的主体、内容、形式都做了界定,还强调了其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该定义对评论的事实未做限定,并不是所有新闻事实、问题都引发新闻评论。
(5)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这样概括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这一定义是对历来专家、学者的新闻评论定义的总结归纳,比较完整全面。
3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答:(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体裁中最常用的两种主要文体,它们在一个总的报道思想指导下,分工合作、紧密配合,完成一定的传播任务。这两种主要文体的大目标一致,都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2)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①反映内容不同
a.新闻报道主要向受众传递新的事实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的事实主要给受众以“知”。
b.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与看法,传播观点信息,反映传播的意图。
②写作目的不同
a.新闻报道是以传播事实信息为主,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它在满足受众欲知未知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
b.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
a.新闻报道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为基本条件。
b.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要求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4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哪里?
答:(1)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共同点
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有时难以辨别,主要因为二者的议论对象与表达方式大体相近。
(2)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不同点
①新闻评论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有较为明晰的时间概念,它以迅速及时地评述最新事件、热门话题,阐明事理,引导舆论见长,以提出和解决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取胜。理论文章虽然也服务于现实需要,但更注重分析的透辟和论证的严密,着眼于道理的说服力和生命力,它更富有理论色彩,其社会作用往往更深远些。
②新闻评论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新闻评论要求针对当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问题发表意见和主张,评论的对象是客观的、具体的,所揭示与促使解决的问题,都应是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释的问题;新闻评论所论之题更具体实在;新闻评论还肩负着指导实践的重任。
③新闻评论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重在紧密联系现实,实事求是地以科学理论来开拓人们的思路,运用事物的客观规律、党的方针政策来启发和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力求让受众觉得这类文章所论述的问题既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又充满生活的哲理,因而感到可近、可亲、可信。
5凡是议论和说理的文章就是新闻评论吗?为什么?
答:不是所有的议论和说理的文章都是新闻评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所依托事实的性质不同
与一般的议论和说理文章相比,新闻评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时效性越强越好,而且这个新闻必须是有价值的,是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的,或者针对现实工作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
(2)社会功能不同
新闻评论通过对具有新闻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事实或现象发表意见,摆事实,讲道理,进而引导舆论,协调社会。相比之下,议论和说理的文章一般并不具备这样的社会功能。
(3)论理的高度不同
议论重在发表意见,不一定拥有完整论据的支撑;说理文章要求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反复论证,不厌其详,不嫌其长,讲求理论的力度、厚度与深度;新闻评论虽然也讲求理论色彩,但主要技法是有的放矢、分析精当、说理明快、画龙点睛、恰到好处,强调触及当前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敢于触及时弊,开展思想交锋,做到善破善立。
(4)面向的受众不同
新闻评论不同于一般议论和说理文章,它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这就决定新闻评论所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另外,新闻评论的公众性还体现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要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6新闻评论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各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
答:(1)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①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以新闻为依托,这个新闻时效性越强越好;并且,这个新闻有价值,事关国计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密切关注。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论题紧跟时代的脚步,追踪社会生活的进程,搭准人们思想的脉搏,力求“言当其时”“评在当口”,同样可以获得先声夺人的优势,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②论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评论的思想性,是指必须从政治的视角辨析是非,阐明立场,纠正谬误,宣示观点,给出科学的思想方法,给出解读论题的正确思路。落实到新闻评论写作上,包含三层意思:
a.新闻评论贵在说理。就实论虚、析事明理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离开揭矛盾、摆事实、讲道理,就不称其为新闻评论。
b.新闻评论怎样说理。说理的主要技法是分析精当,说理明快,恰到好处,同时要触及当前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敢于触及时弊,开展思想交锋,做到善破善立。
c.新闻评论说什么样的道理。新闻评论说的道理应该力求是正确、深刻,经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的道理。
③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群众性,或称大众化。这由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这一特性所决定。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的要求包括:
a.新闻评论所提出和解决的应该是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当前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广大民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问题。
b.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表者,时代变化和时代进步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c.评论的论述和语言表达方式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d.各新闻媒体应想方设法,尽量吸引广大群众关心新闻评论工作,直接参与新闻评论的写作。
(2)各个特征的内在联系
①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是前提,失去了新闻性,便不称其为新闻评论。
②论理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根本,新闻评论是有的放矢、就事论理的一种文体,就实论虚、析事明理是新闻评论的根本任务,新闻评论贵在说理,其主体就是围绕怎样说理和说何道理展开。
③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是归宿和目的,选题和论证的根本目的是将意见和道理传播给广大公众,引导舆论,为公共利益代言。
7试从当地公开出版的党报上,找出反映同一题材和主题而分别采用新闻报道、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三种不同体裁的例子。
答:参考示例:关于中美经贸摩擦。
(1)新闻报道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美方延长过渡期措施
不改变其5月10日起提高对华加征关税本质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申铖、韩洁)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6日发表谈话说,我们注意到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在2019年5月10日之前从中国离岸、并在2019年6月15日之前进入美国的相关商品,适用的加征关税将继续维持10%。就此,这位负责人表示,美方上述技术性措施不改变其从2019年5月10日起提高加征关税的本质。
(来源:《人民日报》)
(2)新闻评论
逆大势不可能得民心
中美经贸摩擦阴霾之下,人们迫切需要得到正解的问题是:中美为什么应当选择合作?为什么应当倡导和维护经济全球化?
美国决策圈一遍又一遍强调“为了避免高关税,很多企业从中国搬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但美国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纷纷发文反对加征关税的做法,美国各界纷纷致信美国政府呼吁停止贸易争端,美国研究机构基于民意调查纷纷发出预警报告。
牵连“所有人”的事情,人民的心愿至关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政之所兴在民心,当以百姓心为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当以天下心为心。
人民是中美合作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感知者、受益者,要听听人民怎么说。“我有时候自问为什么每天要这么辛苦工作,但想象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和小孩子,是多么兴奋地期待吃到最棒的樱桃,我就有了继续加油的动力——要用我们的樱桃让世界另一边的人感到幸福。”5年前为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而敲钟的美国农场主皮特·维尔布鲁格发出如是感言,他当时正沉浸在从中国电商平台上收获的巨大惊喜中:从其华盛顿州的农场摘下的樱桃,只需48~72小时就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短短十余天在中国电商平台预售,5.5万消费者下单,累计卖出108吨樱桃,相当于1000个中国大中型超市一天的销量……
维尔布鲁格们的“全球化故事”告诉人们,全球供应链在新技术应用的助力下可以神奇地创造财富和机遇,当然这只有在合作的平台上、合作的意愿中才能实现。根据美中贸委会最新统计,过去10年,肯塔基州对华货物出口增长157%,超过该州对世界其他各国货物出口总和增长率的两倍;肯塔基州对华服务出口增长250%,是该州对世界其他各国服务出口总和增长率的10倍多。中国是田纳西州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和第三大服务出口市场,在科罗拉多州、密歇根州、华盛顿州的货物、服务出口市场中,中国均列前五位。事实一再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美之间交往频繁、利益融合,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
中美两国人民渴望做互惠互利的伙伴、真诚相待的朋友。近期围绕中美之间的“斗”与“合”,两种声音的交锋一直在持续。一边,美国一些政客为挑起争端、极限施压而不停叫嚣;另一边,美国民众呼唤合作的声音汇成洪流。就在上个月,纪念美国太平洋跨州铁路接轨150周年的“金钉节”在盐湖城隆重举行,当现场响起《茉莉花》悠扬的旋律时,人们深深缅怀1.2万多名中国劳工在林肯总统当年力推的铁路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穿越时空感悟两国人民携手创造工业奇迹的历史,且更加渴望当今时代的携手能够不断创造更多惠及双方的利益。
中美关系完全被割裂是难以想象的,也不符合美国民意。人们期待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是交往和了解而不是“脱钩”和隔绝。很多人坚定认为,民间真实存在的往来早就为中美友谊打下深厚基础,中美友好合作的大方向不该逆转;今天,更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当作其鼓动“新冷战”的牺牲品。
民意不可违,逆大势者终将被时代所弃。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本就是在彼此“约定”的合作中推进的,“弃约方”自然会被淘汰,而经济全球化大势依然滚滚向前发展。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警告说,如果美国对其他创新经济和创业者关上大门,那么美国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美国原有领先地位也会失去,最终美国有可能孤立自己。
全球化时代容不下以邻为壑的自私做法。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是一门研究经济的必修课,也是事关民心的大学问。显然,美国决策圈里的一些人已经欠课太多了。日前,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期间表示,愿根据原有谈判条件去完成同中方达成协议的谈判,并同时继续强调以关税相威胁。这种表态无异于告诉人们,美方还没有懂得什么是诚意,还没有懂得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他们在与时代大势隔绝的怪圈里受困,害人也害己,不得人心!
(来源:《人民日报》,2019-06-10)
(3)理论文章
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大变局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日益严峻。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人们设计出各种治理方案。应当承认,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签署、多哈回合谈判的突破、联合反恐斗争的推进、网络犯罪的遏制等,都是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合作的体现。但是,与挑战的严峻性相比,尤其是与各国人民的期望相比,全球治理的成效还难以令人满意。当前,从联合国到各种非政府组织,从各国领导人到不同国家的学者、民众,都认识到改进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们呼吁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信任既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也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基础。习近平主席将信任视为“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破解信任赤字,需要各国相互尊重、互商互谅。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激烈、地缘博弈不断,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合作受到侵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把相互尊重挺在前头。在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就要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能以强凌弱,更不能干涉别国内政。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现实情况。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协商,才能增进互信、减少猜疑。那种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做法,无疑会破坏信任与合作。国家间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就能更好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实现合作共赢。
正确义利观是增进信任的重要理念。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华文化倡导“君子义以为上”“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样一种以义为先、义利兼顾的义利观,有助于增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这些理念和实践丰富了新形势下多边主义的内涵,为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作出了重大贡献。
恪守国际承诺、遵守国际规则,是增进信任的重要方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严格遵守国际规则,履行国际义务,体现了大国担当、大国信用。同时,中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破解信任赤字,还需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因此,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不能居高临下,以傲慢和偏见对待其他文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能够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应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推动全球治理取得更大成就。
(来源:《人民日报》,2019-05-29;作者:江时学)
8试从新闻媒体的专栏评论里,找出不太具备新闻评论基本条件的文章,并说明理由。
答:参考示例:
(1)文章材料
莫让“段子”溜进军营
时下,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段子”在社会上也流传开来。猛然一听,有的段子饱含生活哲理,引人思考;有的针砭社会时弊,发人深省;有的诙谐风趣,博人开怀一笑。勿庸讳言,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余来一两个内容积极健康的“段子”,不失为调节紧张情绪、放松疲惫心情、活跃日常生活气氛的好方法。
但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是,有的同志将地方流传的一些内容不够健康、格调不够高雅的“荤段子”引入了军营,有的同志甚至对一些笑话幽默,不讲情趣,不分良莠,茶余饭后广为传播。说者神采飞扬,绘声绘色,乐此不疲;听者专心致志,津津有味,前仰后合。
充满低级趣味、庸俗的“荤段子”,可以使人意志消沉,精神委靡,受其影响就会大大削弱部队的战斗力,更是与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传播此类“段子”不可取,更不应该。作为经受过党和军队培养的军营好儿男,理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忠实的实践者,要大力提倡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明辨是非,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带头拒绝抵制无聊俗气的“精神鸦片”。对于那些低级、劣质、庸俗的“段子”,努力做到不听、不信、不传,切断其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不让其溜进我们的部队,影响我们的同志,确保军营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阵地。
(2)理由
如果从军营的角度出发,仅把军队的同志作为传播对象,这篇评论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当前军营中出现的“‘荤段子’广为传播”的现实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论述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先辩证地对社会上流行的“段子”进行分析,既肯定积极向上的“段子”,又针砭格调不高的“荤段子”;既指出“荤段子”之危害,又指出扼制的方法。
但这些优点如果没有“把军队同志作为传播对象”这个大前提,而是作为公开发行的报刊的专栏评论,在新闻评论基本条件方面就显示出不足。
文中“荤段子流行”及其遏制方法都只是结合军队的情况、针对战士们而写,基层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应如何做并没有涉及。作为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的报刊,文章针对性不足、公众性特征不明显。另外,扼制“段子”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需在综合治理上做点文章,因此不妨引入事实、介绍一两个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否则只写几句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怕难以使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