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后习题详解
1按照今天对新闻评论的理解,我国的新闻评论发端于什么时候?
答:按照现在的理解,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思想启迪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我国报刊言论发端于19世纪初期。1815年在马六甲出现的最早的以我国文字刊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登载论说;1833年在广州发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登有少许言论。这类言论多为宣传宗教道德的文字,对政治经济所涉不多。
随着外国人在我国办报活动的开创,陆续出现了《中外新报》(1858年)、《上海新报》(1862年)以及首倡社论的《申报》(1872年)。这些报纸虽然发表了不少言论,但多半宣传宗教,宣传西方的进步文明,灌输殖民思想,对中国人民只能起到麻醉的作用。新闻评论在报纸上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报纸勃兴以后。
2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大概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是谁?
答: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报刊言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的兴起(1874—1894年)
①概述: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改良政治的主张,把办报作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和推动改良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政论报刊从此产生,始终以政论为主要内容。
②代表人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王韬。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公开宣传变法的第一家报纸,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撰写的100多篇政论,表达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反映了我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获得发展的愿望。
(2)从政论向评论的演变(1894—1914年)
①概述:甲午战败后,报刊评论文体也随时代变革,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把报纸作为宣传政治主张的舆论工具,“时评”出现,新闻与评论相结合,《时报》首倡的“时评”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两派的论战进一步促进政论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改良派首领之一、著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梁启超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发表大量论说,文笔犀利,思想新颖,形成“时务文体”,影响一代文风。革命派报刊言论的代表人物多为当时政坛的活跃人物,如孙中山、宋教仁、陈天华、邹容、秋瑾等。
(3)新闻评论进入新时期(1915—1949年)
①概述:随着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国报刊的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一部分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高举起“民主”“科学”和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形形色色的封建教条展开有力的冲击。
②代表人物:最为著名的是邹韬奋和张季鸾。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他的《小言论》(以后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影响十分深远。张季鸾于1926年接办《大公报》,担任总编辑,主持笔政15年,期间写出大量的新闻评论,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中国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论家。
3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时报》首倡的时事短评“时评”。
《时报》是维新派报纸,创办于1904年,其首倡的“时评”给新闻评论注入新的生机,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该报主办人狄平子(楚青)说:“吾之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而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尔。”
“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上的“短评”或“编后”,它抓住当天报上的一则新闻,题目具体,一事一议,使报纸找到一个新闻和评论相配合的形式,为各报开辟时评或类似时评的言论专栏起示范作用。
4欧美等国家新闻评论的发端早于我国,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欧美等国家新闻评论的发端早于我国,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较早地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和新闻自由思想的确立都早于我国。这些国家的报纸起初也是没有社论的,只是办报人每每于编发稿件之余,对新闻事件抒发一些个人的意见。英国是最早开始“政论报纸”时代的国家。
5从邹韬奋全集或选集中,选读若干篇小言论,分析其内容和文风的特点。
答:邹韬奋重视报刊言论,在其主办的《生活周刊》到以后的《大众生活》等报刊中,亲自主持报刊的言论工作。他的《小言论》(以后为“社评”)和《读者信箱》对读者的影响十分深远。
(1)邹韬奋的《小言论》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论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读,被广大读者视为良师益友。
(2)文风“明显畅快”,采用平民式的文字,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短小精悍、亲切感人,对广大读者像老朋友谈心一样,推心置腹、循循善诱。
(3)在批驳国民党当局的错误言行和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时,慷慨陈词、锋芒凌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