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实务题

1请对以下新闻评论做简要的点评。

评论一:

办好“举手之劳”的小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失修多年的水管无人问津,涓涓细流,浪费着生命之源泉;公共场合的灯泡坏了,大家都看到了却不管不问,任凭官兵在黑暗中摸索行进;还有办公室里的长明灯,饭堂里的馒头洗碗事件……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已成为基层风气建设的“屏障”,不容小视。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要办好大事应先从办好小事、解决好举手之劳的问题入手,端正好真正服务基层、为基层办实事的思想。笔者认为,小事办得好不好,办事办得实不实,不仅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折射出一个单位和领导机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务实新风和“以兵为本”的良好形象。把官兵“举手之劳”的小事办好,这不仅符合新《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也是我们保持同群众血肉联系、改进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更是我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士兵第一、基层至上”的务实之本。试想,连群众亟待解决的小事都办不到位,解决不得力,领导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能不大打折扣吗?官兵投身基层建设的热情能不挫伤吗?

要从根本上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高举“权为兵所用、利为兵所谋”的旗帜,真正把官兵的利益举过头顶,从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从官兵生活上的点滴做起,把小事办实在,把困难解决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样才会真正实现机关领导和基层官兵的“零距离”沟通、情感上的水乳交融,共同把我们部队的各项工作干好,事业干好。

评论二:

有感于“蜗牛背金杯”

近读这样一则寓言:从前,蜗牛不仅能跑,而且能飞,但它却总把比赛中得到的金杯,背在身上舍不得放下。天长日久,金杯与蜗牛的身体长到一块,蜗牛再也飞不起来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

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蜗牛背金杯”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人取得一点点成绩,得到一点荣誉,便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生活中,常有些人把荣誉看得过重,只盯着掌声和桂冠,一旦得到了它,就不思进取,甚至蜕化变质,腐化堕落。众所周知,宋代的方仲永被人们誉为“神童”,但他陶醉于吹捧,最终没成大器。成克杰、胡长清何以由党的领导干部蜕变成人民的罪人?他们忘记了革命追求,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功绩荣誉反成了他们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踏板”,最终遭到人民的唾弃。可见,名利是把“双刃剑”,处理好了,它就会成为我们成长进步的动力、成功的阶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名利就好像一面魔镜,远些看,绚丽夺目,催人奋进;钻进去,意志不坚定者便会在它的诱惑下“中邪”。

时下,正是年终岁末,希望我们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不要忘记查找自身的不足和教训;在取得荣誉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摒弃名利思想的束缚,千万不要学“蜗牛背金杯”。

评论三:

从子罕拒宝说做人之宝

《左传》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善于拍马逢迎的宋国人,将自己的一块宝玉送给京城的长官子罕,子罕拒之曰:“宝玉是你的宝,不贪是我的宝,你把你的宝玉给了我,丢了宝玉之宝;我纳了你的宝,丢了不贪的宝,倒不如各自保住自己的宝。”

由此我想起我的祖父生前常给我们讲起的一句顺口溜:“心不偷,凉溜溜。”意思是,做人只要保持一颗不贪的心,人生路上就不会翻船,就没有什么小辫子怕人抓,心绪自然安定。对于贪心,古人尚能做到“君子持身当如泰山九鼎,任凭洪涛倒海,亦砥柱屹然,阴风四起,亦皓月朗然”。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人,受党教育多年,难道还不如古人吗?江主席曾多次告诫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四自”对于我们完善自己的品格和人格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党员同志,平时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和解剖自己,消除头脑中肮脏的东西,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不断地冲洗头脑中的灰尘,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品和人格。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目睹到一些人,平时满口的马列,一派正人君子相,一旦到了要紧时刻,特别是生死关头,就完全变了样。这些人平时表现出来的人品和人格实际上都是装出来的。成克杰、胡长清在平时的公开场合就是最好的演员,可惜他们失去了做人的珍宝,心灵的防线就像一张纸墙,经不起贪的冲击,最终以铁窗生涯结束了自己的后半生。可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珍宝,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断然走不到头的。这已被太多的事实所证明。

其实做人之宝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做人之宝,就是认认真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踏踏实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党性原则,守住自己的做人之宝。惟有如此,我们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才能在平时经得起考验,在关键时刻、生死关头做到“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

2请以下面这则新闻为素材,撰写一篇评论,题目自拟,字数控制在1000字之内。(南开大学2011年研)

参考材料:

(新闻背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受邀前往香港参加香港书展,于2010年7月26日晚上回到天津,行程为期六天。)

25日在会展中心举行的“名作家讲座系列”是香港书展的重头戏。继去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受到读者追捧后,今年冯骥才的到来更令香港市民翘首期盼,讲座前几日,门票就已销售一空,这其中既有冯骥才的资深粉丝,更多的则是“文化保护”的坚定追随者。当天,更出现了众多读者站着聆听整场演讲的火热场面。

讲座由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主持。冯骥才演讲的题目是《我在做什么》,演讲围绕着在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及其思考,进行了近一个半小时的专题演讲。讲座中,冯骥才与郑培凯还以对话形式,谈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非物质文化正在飞速的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冯骥才在讲座中特别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与急迫。

冯骥才还特别向香港读者介绍了自己参与的230个自然古村落的核查、保护工作以及对中国史诗的寻找。“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冯骥才说在这次演讲过程中他听到了来自“90后”的真实声音,这让自己感觉到兴奋与欣慰。特别是一个女孩在发言中还表达出对民间文化和中国古村落生存状况的担忧。冯骥才笑称自己与“90后”无代沟,更坦言自己对“90后”关心中国文化保护的现状很感动,他希望这一次的香港之行,能够唤起香港市民的一种自发与自觉,共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来。

(来源:《今晚报》,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