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9小时视频讲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厦门大学806宏、微观经济学考研真题详解[视频讲解]

《微观经济学》(共8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生产可能性边界(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6章“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作答时,先介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再利用图形说明其特征,最后说明其向下倾斜的原因。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情况下,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X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那么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1表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1中曲线PP′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边界右边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位于边界左边的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位于边界上的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为代价。

2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0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实施价格管制,对应的图形分析,建议考生重点掌握。

答:自然垄断是指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很大的产量和相应庞大的资本设备投入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结果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整个行业的产量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这时,只要发挥一个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最终垄断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

3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4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作答时,先介绍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另外,还需要画图予以说明。

答: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图2 消费者剩余

如图2所示,反需求函数Pd=f(Q)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2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4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8章“外部性与公共品”。外部性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如何解决由于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这些知识点一定要熟练掌握。

答:科斯定理是一种产权理论,由斯蒂格勒根据科斯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这篇论文的内容概括而成。其内容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科斯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如果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工人增加,而导致美国的劳动人口上升,劳动的边际产出随之下降;那么,美国的劳动平均产出必然也会下降的吗?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这种类型的考题应该利用图形来说明,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多画图,通过图形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答:美国的劳动平均产出不一定下降。分析如下:

短期内,当移民不断增多时,由于存在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会下降。如图3所示,虽然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但只要它还大于平均产出,它依然对平均产出有拉升作用,这时劳动的平均产出依然处于上升阶段。只有当不断递减的劳动边际产出穿过了平均产出的最高点并继续下降时,这时才会导致劳动的平均产出下降。

图3 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

所以,如果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工人增加,而导致美国的劳动人口上升,劳动的边际产出随之下降。但是,美国的劳动平均产出不一定下降。

2即便不存在逆向选择(或逆淘汰,adverse selection)问题,财产保险公司通常也不开办旨在为投保人提供全额赔偿的保险。为什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考察道德风险问题。作答时,应先回答道德风险的含义,然后分析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使得保险公司承担很大的风险,最后指出道德风险的解决方法是风险共担。考生应掌握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联系与区别。

答: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财产保险公司通常也不开办旨在为投保人提供全额赔偿的保险,这是因为投保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是指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采取的行动,由此发生的具有私人信息或信息优势的一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动,而导致另一方利益受损的情况。

考虑一下家庭财产保险,在个人没有购买家庭财产保险情况下,个人会采取多种防范措施以防止家庭财产失窃。因此,家庭财产失窃的概率较小。如果个人一旦向财产保险公司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获得全额保险后,由于家庭财产失窃后由保险公司全额赔偿,个人有可能不再采取上述防范性措施,从而导致家庭财产损失的概率增大,最后导致保险公司利益受损。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应对道德风险,将不会有任何机构愿意提供家庭财产保险。如果实行部分赔偿,那么意外发生的损失投保人也要承担一部分,这样投保人就会有动力去减少损失,从而避免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计算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共22分)

1一名大学生即将参加三门功课的期终考试,他能够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只有6小时。又设每门功课占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会取得的成绩如下表:

请问:为使这三门课的成绩总分最高,他应怎样分配复习时间?此时总分是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考察基数效用论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平狄克《微观经济学》教材未介绍基数效用论,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参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教材第三章“效用论”。

答:由该名大学生的效用表可得出该名大学生复习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所获得的相应的边际效用,如表1所示。

表1 该名大学生的边际效用表

按照基数效用论的观点,该名大学生应选择最优的时间组合,使得自己花费在各门功课上最后一个小时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这样才能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根据表1,经济学用3小时,每小时的边际效用是10分;数学用2小时,每小时的边际效用是10分;统计学用1小时,每小时的边际效用也是10分。而且所用总时间=3小时+2小时+1小时=6小时。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可知,他把6小时作如上的分配时,这三门课的成绩总分最高,总分为75+62+80=217分。

注意,如果经济学用4小时,数学用3小时,统计学用2小时,每小时的边际效用虽也相等,都是8分,但所用总时间=4小时+3小时+2小时=9小时,超过6小时。所以,此方案不可取。

2完全竞争行业中某厂商的成本函数为:TC=Q3-6Q2+30Q+40,试求:

(1)假设产品价格为66元,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及利润总额;

(2)由于竞争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由此决定的新价格为30元,在新价格下,厂商是否会发生亏损?如果会,最小的亏损额为多少?

(3)该厂商在什么情况下会停止生产?

(4)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较容易,主要考察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以及停止营业点。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教材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有非常类似的课后习题。

答:(1)当产品价格为66元时,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66Q-(Q3-6Q2+30Q+40)=-Q3+6Q2+36Q-4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3Q2+12Q+36=0

解得:Q1=6,Q2=-2(舍去)。利润总额π=-63+6×62+36×6-40=176(元)。

(2)当产品价格为30元时,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π=30Q-(Q3-6Q2+30Q+40)=-Q3+6Q2-40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π/dQ=-3Q2+12Q=0

解得:Q1=4,Q2=0(舍去)。利润总额π=-43+6×42-40=-8。

即在新价格下,厂商亏损,最小亏损额为8。由于不生产,厂商将亏损总固定成本40,所以厂商会继续生产。

(3)由完全竞争厂商的成本函数可得出平均可变成本AVC为:AVC=TVC/Q=Q2-6Q+30。

可得出当Q=3时,AVC曲线处于最低点,此时AVC=32-6×3+30=21。

故当价格P<21时,厂商会停止生产,因为,在这种亏损情况下,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

(4)由完全竞争厂商的成本函数TC=Q3-6Q2+30Q+40,可得出边际成本函数为MC=3Q2-12Q+30。即厂商短期定价为P=3Q2-12Q+30,进而可得:

由于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即为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因此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为:

四、证明题(共10分)

设有两种产品,鱼6吨和肉9吨,分给甲、乙两人。甲分到A吨鱼,B吨肉;乙分到C吨鱼,D吨肉。甲、乙的效用函数分别为μ=A1/2B1/3,μ=C1/2D1/4。证明:当分配方案达到帕累托最优时,A、B所满足的关系式为:AB-36A+18B=0。

分析:本题考察帕累托最优条件。可以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来求最大化,也可以根据交换的最优条件来解答。

答:达到帕累托最优意味着甲无法增加自己的效用而不改变乙的效用。即对于给定的乙的效用,甲的效用达到最大。

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

为使得甲的效用达到最大,需满足以下条件:

所以

 (1)

所以

 (2)

由方程(1)、(2)两边分别相除,化简即得:AB-36A+18B=0。

五、论述题(共20分)

请阅读以下案例,并回答问题。

长三角启动排污权交易

排污指标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的买卖,这一发达国家为控制污染物总量而广泛采用的市场运作方式正在被引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地方开始采取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江苏省南通市与上海仅一江之隔。2001年到2004年,这个市的GDP总量增长了51.5%,而水污染物的主要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则下降了16.8%。同时做到GDP的增长和COD指标的下降,就需要政府有计划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除了行政上严格控制排污指标外,南通市还尝试运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南通泰尔特染整有限公司通过建成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污水处理设备,COD排放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同处通扬运河沿岸的如皋亚点毛巾织染有限公司计划扩大生产,却因得不到排放指标而无法开工。2004年,南通市环保局通过详细论证,牵线搭桥,审核确认由泰尔特公司将排污指标余量出售给亚点毛巾,转让期限为3年,每吨COD交易价格为1000元。合同明确规定:购买方在使用排放权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以满足当地水环境质量的要求,且不得超过当地环保部门核定的排放总量。交易一年的运行情况表明:两家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交易各方水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标准均达到了交易合同规定的要求。“企业治污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没有想到的。”泰尔特公司总经理张奎宏说。

南通市环保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展里说:“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就是要在满足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对水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是要使企业污染治理变得有利可图,从而主动对此进行投资。”

在积极尝试国内排污权交易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环保项目,拟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内进行国际排污权交易。

(上文摘自金羊网《民营经济报》2005年7月29日)

问题:结合上面具体案例,论述外部性为何导致市场失灵、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各种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内容包括:

(1)污染为何会导致市场失灵?

(2)排污权交易为何可以提升经济效率?

(3)利用排污权交易治理水污染需要哪些条件?

(4)除了这个方法,政府还有什么方法解决水污染问题,这些方法有何利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以及解决由此带来的市场失灵的办法,包括科斯定理。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多尝试着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去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等,从而提升理论水平和现实分析能力。此类型考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1)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一些场合下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从而造成配置无效率的一种状况。外部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这些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不是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获得或承担。

污染是一种负的外部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而企业又没有对这种外部危害承担相应的费用。因此,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在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私人收益的生产决策下,企业的产量水平要高于社会最优水平。这样,社会资源就过多地配置到了产生污染的企业中去,从而导致无效率。

(2)排污权即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是指权利主体按照自己所拥有的排污指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排污权交易指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进行交易。其基本内容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由代表环境资源拥有者的政府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向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根据排污许可证向特定地点排放特定数量的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及其所代表的排污权是可以买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市场上交易排污权。排污权交易的目的是通过使排污权从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使社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污染物减排,环境资源得到高效率的配置。

排污权交易理论的渊源是科斯的产权理论。科斯认为,为消除环境受损害的外部不经济即负外部性,重新确定环境的使用权是必要的,排污权交易有利于外部成本内部化。办法就是在政府控制总量的条件下,将公共物品——环境的使用权作为特殊商品引入市场,即允许政府向企业发放的排污许可证在市场上买卖流通,实行排污权交易。

由于排污权交易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因此具备很多优点:

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排污标准与排污收费二者最大的缺陷是环境管理机构的信息成本费用高昂。而排污权交易的价格仅在最初发售许可证时,需要政府制定或拍卖决定。在许可证交易的过程中,价值规律会自发调节其价格,环境管理机构还可以通过发放或购进排污权等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排污权的价格和供给量。

有利于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污染成本低于许可证价格的企业,出售剩余的排污指标可以获利,因而会积极治理污染以获得更大利益。非污染者如环境保护组织如果希望降低污染水平,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污染权,然后把排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卖出,这样也可以使污染水平降低。

(3)排污权的交易是科斯定理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的运用。科斯定理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不管开始时将产权赋予哪一方,都可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排污权交易的前提是明确界定的产权,要将一些自然资源的产权分配给某一个或某一群人。其次,要进行一些制度建设,努力减小排污权交易的交易成本。这样,排污权交易市场才能有效运行。

(4)污染等外部性问题除了采用科斯定理所倡导的排污权交易方式解决,其他的方法还有征税或政府行政手段即直接管制。

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提出应当由政府采取征税的方式,消除污染这种负的外部性,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征税使得税收成为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对污染物或污染超标的企业征税增加其生产成本,以致降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排污人通过治污达标而不纳或少纳污染税。所以,征税可以持续不断的刺激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以便减少纳税,增加盈利。其缺点是如果污染物或污染超标的企业对价格不敏感,则不适合作为环境税收的征税对象。另外,税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扭曲,影响价格信号的正确性,使价格信号失真。更重要的是,税收的税率是各国在实施环境税制度中最难以测度的一个税收要素,税率定得低达不到治理环境的目的,税收定高了会过度扭曲产品价格。

管制手段是指采取禁令、法规等形式,规定排污标准,禁止或限制某些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把某些污染活动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最终实现控制污染、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具体包括规定排污标准和技术标准等。与市场机制相比,管制手段的优点在于管理的权威性、指令的严格性和迅速有效性,但同时也造成了效率上的损失。管制手段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涉及污染活动进行直接干预,没有考虑企业之间成本与收益的差别,对所有企业采取“一刀切”式的做法,妨碍了企业对污染治理方法的自由选择,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另外,管制手段缺乏对企业技术革新的刺激。污染者如果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污染量标准,一般情况下不会再努力治理污染,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企业本身的成本,却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

《宏观经济学》(共7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流动性偏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0章“总需求:建立IS-LM模型”。流动偏好理论属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类似知识点如流动性陷阱是经济学考研真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2010年考卷又考到了此考点。

答:“流动性偏好”,即对货币的需求,具体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偏好理论解释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它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和需求相等的水平。

2总需求曲线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9章和第11章。作答时,先介绍总需求曲线的含义(需要画图),还可以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依存关系的曲线。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模型推导出来,并向右下方倾斜,如图4所示。

图4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货币数量论中推导得出。实际货币供求平衡的方程:M/P=(M/P)d=kY,此时k=1/V。该方程式表明在任何给定的货币供给M下,同时假设速度V是固定的,则物价水平P与产出Y存在负相关关系,对应的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概念可参见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1章“总需求:应用IS-LM模型”。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每一章的课后习题中所列的“关键概念”,建议考生复习过程中多加重视,并练习作答。

答:债务-通货紧缩理论(debt-deflation theory)是一种解释通货紧缩不稳定效应的理论,是指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物价水平P下降,使得债权人变富而使债务人变穷。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则物价下降不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但实际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支出倾向是不同的,该理论假设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这正是债务人最初借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因此,物价下降的净效应是支出的减少、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以及国民收入的减少。

4自然失业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建议考生熟练掌握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率等概念,特别容易出考题(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答: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自然失业率应等于某一时点上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在实际统计时,通常用长期的平均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自然失业率。

影响失业持续时间和失业频率的因素都会影响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水平和组织状况,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与技能结构、产业与职业结构,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与难易程度,经济结构的变动等。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假设某国是实行浮动汇率制而且资本完全流动的开放经济体,政府欲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短期内:

(1)当该国为小国时,请问其利率将如何变化,为什么?画图分析该国的产出和净出口会受到什么影响;

(2)比较分析,当该国为大国时,其利率、产出和净出口会受到什么影响?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简答题、论述题常考考点,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2章对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下的开放经济作了详尽的介绍,建议考生熟练掌握。需要注意的是,附录中的大型开放经济分析也不能遗漏。

答:(1)当该国为小国时,该国的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当世界利率不变时,本国利率与世界利率的任何偏差都会引起资本大量流入流出,直至该国的利率恢复到世界利率水平。因此,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该国利率不变,物价不变。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了实际货币余额,使LM*曲线右移,均衡汇率降低,收入增加。如图5所示,由于汇率下降,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

图5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扩张对小国经济的影响

(2)大国经济中,该国的利率由本国的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共同决定。如图6(a)所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线向右移动,本国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即产出增加。如图6(b)所示,资本净流出是利率的减函数,由于利率下降,资本净流出增加。如图6(c)所示,资本净流出等于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增加,净出口一定增加,CF曲线的右移将会使汇率下降,本币贬值。

图6 浮动汇率下,货币扩张对大国经济的影响

2旨在统一内外资税率的资本税改革(capital tax reform)正在酝酿,画图分析两税合并后我国贸易余额会发生什么变动?人民币实际汇率会发生什么变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不难,但出得非常漂亮,要求利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某一项经济政策的影响。建议考生平时多关注经济热点问题,并尝试着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提升专业水平。

答:(1)我国现行内资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同时对设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的生产性外资企业实行15%、24%的低税率优惠,对内资微利企业分别实行27%、18%的二档税率,税率档次多,税负差距大。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设定为25%,这在国际上属于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外商投资。“两税合一”后,由于总体上降低了法定税率,提高了税前扣除标准,与现行税法的口径相比,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2)贸易余额是指净出口,用恒等式表示为:NX=Y-C-G-I=S-I。也就是说贸易余额取决于国民储蓄和投资。如图7所示,税收减少会使国民储蓄减少,国民储蓄的减少会使得垂线(S-I)向左移动,使得贸易余额减少,实际汇率上升。

图7 国内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三、计算题(第1小题8分,第2小题10分,共18分)

1假设A国与B国的生产函数都是:Y=F(K,L)=K1/2L1/2

(1)求人均产出的生产函数;

(2)假设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资本折旧率为每年5%;A国每年的储蓄率为10%,B国的储蓄率为20%。求各国经济稳定状态时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及人均消费水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不难,主要考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建议考生平时多做相关考题,提高解题技巧。

答:(1)人均生产函数为:y=Y/L=F(K,L)/L=K1/2L1/2/L=(K/L)1/2=k1/2

(2)在不考虑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稳态条件是:sy=δk。

对于A国,资本折旧率为每年5%,储蓄率为10%,代入到稳态条件可得:10%×k1/2=5%×k。

解得: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水平k=4。

稳态时人均消费水平c=(1-s)y=(1-s)k1/2=(1-10%)×41/2=1.8。

对于B国,资本折旧率为每年5%,储蓄率为20%,代入到稳态条件可得:20%×k1/2=5%×k。

解得:稳态时人均资本存量水平k=16。

稳态时人均消费水平c=(1-s)y=(1-s)k1/2=(1-20%)×161/2=3.2。

2假定经济在开始时产品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状态。IS方程为Y=a(A-br),其中Y为实际收入,A为政府支出,r为实际利率,a、b为参数,且a=2。LM方程为

其中M/P为实际货币供给余额,h、k为参数,且k=0.5。

当中央银行增加实际货币供给10亿美元时,若要保持实际利率r不变,政府支出A必须增加多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作答可参考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10章“总需求:建立IS-LM模型”。该考点属于计算题常考内容,建议考生多做课后习题,掌握解题思路。

答:由题目可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状态,则:

IS曲线方程:Y=2(A-br)。

LM曲线方程:

联立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可得均衡利率为:

由题意知,若

且r′=r,代入上式可得:

即得政府支出A必须增加10亿美元。

四、论述题(共20分)

有观点认为,“石油价格下降将增加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请利用AD-AS模型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对这种观点做出评价。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总供给冲击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教材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对此予以了介绍。

答: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并不完全正确。理由如下:

(1)短期内,石油价格的下降直接导致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降低,厂商增加产量,提高对劳动的需求,就业率增加。同时,劳动需求的增加提高实际工资。

在AD-AS模型中,同一价格下,厂商能够提供的产量更多,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图8所示,SRAS1向下移动到SRAS2,与AD曲线相交于B点。在产品市场中,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跌,总产量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且超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货币市场上,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将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在劳动市场上,由于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有所上升,且由于实际价格水平下降,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也会上升。

综上所述,短期内,石油价格的下降将增加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

图8 石油价格冲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2)长期内,由于产量超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导致劳动市场上劳动力紧缺,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厂商也被迫大幅提高货币工资,即名义工资,使得实际工资、就业量保持不变。或者可以认为,在长期,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在生产技术不发生重要变化下,劳动的生产率不变,因而实际工资不变。

石油价格下跌使得生产成本下降,但名义工资的上涨抵消了成本下降带来的利益,因此厂商减少生产,产量恢复到充分就业产出水平。如图8所示,SRAS2曲线向上移动,直至与AD曲线再次相交于A点。经济又恢复到原来均衡水平,价格不变,产出不变。

在货币市场上,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余额将保持不变。

综上所述,长期内,石油价格下降对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就业率、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将保持不变。因此,石油价格下跌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效果不同:短期内,石油价格的下降将增加就业率,提高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长期内,石油价格下降对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就业率、工资水平和实际货币余额将保持不变,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