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亚文化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
【答案】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二、选择题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此点突出表明文化的下述哪种特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
A.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B.复合性
C.象征性
D.传递性
E.变迁性
【答案】C
【解析】文化具有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人类正是在不断建构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文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此外,文化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人类信仰、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规则的形成,都离不开象征意义的建构。
三、概念题
1文化(浙江理工2018年研;山东大学2017年研;北科大2014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中央财大2008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丛(南航2018年研;中央财大2014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相关的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是有一定逻辑的,不符合逻辑的文化元素的堆放并不能形成文化丛,也不能发挥作用。
3文化堕距(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央财大2012年研)
答:“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是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来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首先是制度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4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亚文化(河北大学2018年研;北大2017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2)主文化(浙江工商2017年研)
答: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可以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等。从发展变迁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文化相对主义(北大2016年研;山东大学2016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又称文化相对论,是与文化中心主义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分析视角。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遵循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强势民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这对保护弱小民族的利益,抵消我族中心主义的消极的东西有一定意义。但是在强调文化的相对性时也不能走向极端,用文化的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
6评比性文化(南航2015年研)
答:评比性文化是就不同民族文化比较而进行的分类,与之对应的是非评比性文化。其中,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诸如科学技术、教育、良好的服务、完善的医疗以及公平、正义、民主等,都可以作为可评比性的文化类型进行比较,而对于一些风俗、仪式、生活习惯,因民族的差异而表现的差别没有优劣之分,自然也就缺乏可比性。
7文化的传递性(南航2014年研)
答:文化的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它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在时间维度上,文化的传递性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
8文化震惊(宁夏大学2018年研;中央财大2017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9边际文化(吉大2017年研;复旦2016年研)
答:边际文化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说来,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然而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区域。边际文化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密切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10文化冲突(南航2018年研;中央民大2016年研)
答: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前者更为激烈,由此导致的文化变迁也更加深刻。
11象征符号(南航2017年研)
答: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象征符号要素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象征符号有: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科学技术、姿态和行动等。象征符号的基本特征是意义的建构,人们不仅在创造各种象征符号,同时也在不断赋予各种符号以不同的意义。同时,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赋予已有的象征符号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新的符号表达某种意义。
12文化理性(人大2017年研)
答:文化理性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提出,又称象征理性或者意义理性。萨林斯认为人类的实践行为其实并不一定要依附于物质现实,因为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人总是处于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当中,每个人都是这个相互交织的文化网上的一点,所以他的一切行动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秩序当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之前,实践的意义(或象征)已经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目的。
13文化与人格(人大2017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人格是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文化与人格研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起,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出版,标志着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正式成立。该学派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研究的是因文化而变化的个人。
14文化元素(中央财大2018年研)
答: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它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首先将自己行动的意义用某种器物或符号表示出来,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独立存在并表明某种意义,但只有将不同的文化元素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相关试题:
(1)简述文化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南京师大2017年研)
(2)简述文化的特征。(南林2017年研;南航2016年研)
(3)文化及其特性。(西北师大2015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是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符号化的知识也便于积累和传授。
(2)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称文化的共享性。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文化的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4)全括性
全括性指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即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具体,即可以将狭义文化看作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度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的内部结构中,都含有一种规则或法则。
(6)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大规模的变迁都可归结到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发明与发现这三种因素上。
2文化由哪些要素构成?文化有哪些功能?
相关试题:
(1)简述文化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南京师大2017年研)
(2)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川大2015年研)
答:(1)文化的构成要素
①象征符号,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象征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均依赖于象征符号的使用。譬如在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科学技术中,均包含着丰富的象征符号。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创造或建构象征符号,因此象征符号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赋予已有的象征符号以新的意义,或者用新的符号表达某种意义。
②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每一个社会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是文化模式差异的重要体现。
③社会规范,既是文化的制度要素,也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指导、制约人们行动的标准或准则。社会规范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④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其内容极其广泛。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制造、创造物质产品的过程中,也同时创造了文化。所以,通过对物质文化的考察,可以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以及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观念。
(2)文化的功能
①认同功能
文化使得社会群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可以交流的符号基础、心理基础,他们相互认可,认定自己属于同一种文化。文化认同具有很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或可称之为“心灵认同”,这种认同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群体归属界限。
②规范功能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a.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基础,是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文化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符号基础,使人们能够沟通,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b.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
c.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素材、材料,人们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只能取材于文化。
d.文化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使社会运行得以持续。
③整合功能
整合功能是指文化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一个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但是,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
④教育与教化的功能
只有通过“文化涵化”,一个人才能成为社会的人。人从一个生物人演变成一个社会人,最主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接受文化熏陶,掌握文化规则,并按这些规则行事,这样才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
3简述文化模式。(中央财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文化模式(概念题,安徽师大2018年研;南航2017年研)
答: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文化模式的类型主要包括:
(1)特殊的文化模式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国家、民族、地区、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2)普遍的文化模式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文化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包括文字、符号等;
②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③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
④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
⑤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
4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中央财大2011年研)
答:(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
②职业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是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越轨亚文化是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5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
①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②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①社会习俗,指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②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③民德,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④乡规民约,指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东财2014年研)
答:(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
①价值整合
a.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只有价值观一致,才能有结构和行为的一致。
b.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但是经过文化的熏陶,就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一致的价值观。
c.价值观的一致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一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
②规范整合
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本来是价值观的外化、普遍化和标准化,就像国家颁布的法律一样,它反映着国民的意志(即价值观)。但是要想使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还必须进行普法教育。普法教育就是使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③结构整合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无论是产业还是人群的结构都是多元的,社会越发达,结构越复杂。社会结构的整合有赖于各部门和各阶层之间互相依赖和功能上的互补,但是也有矛盾和对抗。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的整合。
综上,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同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连接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离的。
(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导向体系,它指导着社会向前发展,如教育、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就是社会导向体系。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提供知识
社会进步是人的进步,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没有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观念的更新和人道德品质的提高,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而新的知识技能,新的思想观念,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学习得来的,实践、教育和科研都是文化,所以文化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中起着引导推动作用。
②积累成果
社会是一份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而这种积累是依靠文化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本身既是文化活动,又必须由文化把它们记录下来。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对前人创造的成果的继承和发扬都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当然,文化的导向若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2试从社会学的文化多样性研究阐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必要性。(中央财大2008年研)
答: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各种文化现象。
(1)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②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a.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国家、民族、地区、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b.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和形式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2)文化模式在“中国道路”上体现了其特殊性
中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模式,发展道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所以,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表明了探索“中国模式”的必要性。
六、材料题
1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吴老太爷为避战乱而来到上海,进上海城时,“机械的噪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这些都市景象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摘录自茅盾的小说《子夜》)(华中农大2010年研)
请问:《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惊恐乃至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在出现这种现象时,人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当的反应?在你看来,怎么处理才是得当的?
答:(1)茅盾小说《子夜》中,吴老太爷从农村到上海见到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心中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了,这是一种文化震惊。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文化震惊显示的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时发生的冲突和碰撞现象。文化震惊现象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农村人到了城市,会对喧闹、快节奏的城市文化不适应。相反,城市人到了农村,也会对农村时间观念不强、做事离不开人情的文化感觉不适应。在文化震惊出现时,人们可能有以下不当的反应:
①可能发生盲目排外现象,如清朝末年,清政府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
②可能发生盲目崇拜,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认为一切都是外来的好。
文化现象如果处理得当,则可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国曾出现几次大的文化震惊,它们都促进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3)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当出现文化震惊的时候需要客观理性地对待:
①把文化震惊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来对待,消除认识上的偏见;
②积极学习其他文化中的先进部分,避免盲目排外;
③发掘自身文化精髓,避免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
④促进自身文化与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根据社会文化相关理论,谈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吉大2018年研)
答: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等特征。对文化自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文化自信的含义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文化包括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其中,物质层面居于这四个层面所组成的同心圆的外层,文化的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居于同心圆的核心,而价值观则居于核心层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原则与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在广泛汲取理论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状况,概括和表达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分别在道路、理论、制度三个维度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为: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实践;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而形成的思想;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其相应的制度安排。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其内含的核心价值所培育和呈现,并由其规约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去形成共识和凝聚人心。
(2)文化自信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民群众主体性选择的价值取向,基于此,可以认为价值引领是文化自信的功能定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三个方面,其具体表现为:最深层次的内驱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最直接的引导力是革命文化自信,最持久的认同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习近平指出,在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时,要讲清楚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要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土壤,是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标记,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我国人民选择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从“根”和“魂”的角度来讲,是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这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内驱力功能。革命文化最直接的引导力功能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在新时代也要继续发挥其独有的功能。
(3)文化自信自身的逻辑
文化自觉表明的是对文化的一种态度。自觉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文化存在的自觉,二是文化价值的自觉。文化自觉发展的逻辑就是从文化存在的自觉走向文化价值的自觉过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的肯定态度,这种态度是文化自觉不断提升的产物。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上,可以认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趋势。而相比于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又居于基础性地位,文化自强是文化自信的趋势所在。文化的发展演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文化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呈现出文化自信自身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