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商品和货币

一、名词解释

世界货币

答: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是马克思指出的货币的第五种职能,它是在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世界货币职能具体表现为: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用于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外国购买商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等。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不能采取国内流通的铸币和纸币形态。因为后者一旦越出国界,就丧失了其法定意义。

二、简答题

1简述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答:(1)商品劳动二重性理论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从另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

二者的统一性体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a.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效性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b.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c.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下的历史范畴。

(2)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答:(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质上相同,在量上能够比较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抛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指在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那就没有价值。还有一些物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为了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或无偿提供给别人消费,则不能成为商品,耗费在其中的劳动就不需要还原为价值。

矛盾性

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首先,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只是为了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因而只要有可能,他就会不惜损害使用价值(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以牟利。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两者的分离,在商品买卖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买卖结束,价值在卖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在买方得到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但由于使用价值(在质上或在量上)往往难以符合市场的需要,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也不能实现。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生产者实现其价值,使消费者得到其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3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答:(1)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含义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价格标准是指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也就是说,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本身必须确定一个代表一定金属重量的计量单位,这个单位又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就称之为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

(3)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区别

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尺度是不同的。作为价值尺度,它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用以衡量商品的价值,使之表现为价格;作为价格标准,它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的。

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答:(1)商品经济的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存在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各自生产的产品以外的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这就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马克思说,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可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

马克思指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因而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彼此之间谁也不能占谁的便宜。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社会分工者之间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这一条件最早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私有者各自都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所以,这一条件也可以概括为社会分工者是具有各自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所有者。这个条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管是在哪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上述两个条件,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

三、论述题

1运用劳动价值理论说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答:(1)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实体。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信息、科学技术是人类劳动的结晶或劳动成果,而不是人类劳动本身,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而是为创造使用价值提供有利条件。但是,人们对于知识、信息和高科技的运用过程形成了高科技劳动,这种高科技劳动作为生产劳动不但参与价值的创造,而且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中具有决定盈亏的重要作用。

商品交换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的,价值量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其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不赔不赚;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出现亏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耗费不但能够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还能得到超额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极为重视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而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则要通过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来实现。

高科技劳动对于商品生产者取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能完全分离,简单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以脑力劳动为主。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是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效率的倍加。相对于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和简单劳动来说,高科技劳动显然是一种复杂劳动,因而它的效率应该高于一般的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由于在同一时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的,制造同样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劳动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要少于简单劳动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在同等时间内,高科技劳动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率先使用高科技劳动的商品生产者,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要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高科技劳动日益成为创造和增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高科技劳动成为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高质量的复杂劳动,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创造和增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其目的就是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技术和高科技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依靠科学技术、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全体公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从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贯穿于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能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一切商品的价值就都通过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不仅反映价值,而且还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是由于价格是以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来相对表现商品价值的,这当中就必然存在着一种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商品代表供给方,货币则代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商品价格的这种规定,决定了价格和价值有可能发生量的不一致。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即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经常是不一致的。但是,价格偏离价值,不意味着破坏了价值规律。这是因为: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时期看,涨落部分会互相补偿,彼此抵消的,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相等的。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个平均数、一种倾向、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这时,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挥着以下的作用:

生产价格规律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当一个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而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要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不仅能实现平均利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起着调节社会生产、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

由于同一部门内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个别成本价格不同,因此由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形成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而在市场上都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生产条件好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加剧了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刺激他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价格形成,从而价值规律表现为垄断厂商以价值为基础,制定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高价或者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在垄断价格体系中,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低价。

源于经济垄断的垄断价格不同于源于自然垄断或稀有物垄断而产生的垄断价格,在客观上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限制。所以,垄断价格的高度以及垄断利润的大小从长期来看都是有限度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一般基础上形成的垄断资本,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价格运动,最终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

四、计算题

12011年,在供求一致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0元,2012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这种商品为8000件,而社会需要12000件;同时,该国货币价值下降了20%。试计算:

(1)该商品单位价格应为多少?

(2)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

解:(1)当2012年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时:商品价值=10/(1+25%)=8(元);社会需要的价值量=8×12000=96000(元);不考虑货币供应变化的价格=96000/8000=12(元);货币贬值下单位产品价格=12/(1-20%)=15(元)。

(2)由(1)可知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5元,单位商品的价值为8元,则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价格-价值=15-8=7元。

2某国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

(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1)货币流通公式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则有该国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4000-3500+4000-2500)/8=1500(亿元)。

(2)纸币每元贬值:(2000-1500)/2000=0.25,纸币贬值后每元值:1500/2000=0.75(元)。

(3)货币流通规律是指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4)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属货币的数量为界限的一种规律,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属货币量相等,用公式表示为: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因此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