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试错、改进、迭代,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进化着:
2000年4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成都银晨网讯(现上海银晨科技的前身)联合创立了国内首家从事面像识别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验室——ICT-ISVISION面像识别联合实验室,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产品和系统。
2005年1月18日,国家“十五”攻关项目《人脸识别系统》通过了由公安部主持的专家鉴定,被认为已达到了当时的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人脸识别技术作为最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成为当今国际反恐、安全防范以及刑事侦查等最重要的手段。
2008年8月8日,数万名观众经由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一百多个人脸识别系统快速身份验证关口有序入场,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脸识别系统首次成功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经受住了最严格的检验,开创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奥运会应用的先河。此后,人脸识别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北京APEC峰会都成功地实现了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在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广为人知。
2013年,有关媒体报道,我国使用人脸识别户籍查重共查出了79万例重复户口。这一丰硕成果,引导了全国各省市大型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
2015年3月15日,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开幕式上,演示了蚂蚁金服的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利用“刷脸支付”从淘宝网上购买了1948年汉诺威纪念邮票,这一举动引起了业界对人脸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热议。
不仅是人脸识别技术,近年来,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已在各个领域迎来了发展浪潮:
得益于我国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3G、4G技术和便携式应用终端的日渐普及,以指纹、人脸、虹膜、声纹、指静脉识别为主要技术的个人身份认证应用需求与日俱增。
随着“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建设的推进,基于嵌入人脸、指纹信息的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遍布城乡的视频监控以及网络身份证等重要条件,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刑侦和监控识别技术与产品迎来了利好时机。出入境控制和管理系统、护照管理系统、户籍管理系统广泛采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的准确性也有了显著提升。以人脸识别为例,人脸识别算法的正确识别率已从1993年的21%(错误接收率为千分之一的条件下)提高到2010年的99.7%(错误接收率为千分之一的条件下)。综合特征的人脸识别、三维人脸识别、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等算法的研究方兴未艾,无约束的动态人脸识别将迎来实质性的进展,这也必将在“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纵观国内当前的生物特征识别市场,超过80%的市场应用还在以指纹识别为主的商业门禁考勤等领域,而在公共大型项目的应用占比还远未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不难得出,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大众对玄妙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多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不足,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不同领域发展的适用性还存在很大的疑惑。本书恰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解开这些疑惑。该书的作者分别来自生物特征识别产学研的领导、专家、学者,拥有丰富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研发、推广经验,并对该行业有着全局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这些都是该书写作的重要资料来源。与当前已出版的生物特征识别类图书不同,该书以身份认证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对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进行了一一剖析,诠释了不同生物特征识别方式的利弊,细说个中奥妙。
该书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不管是生物特征识别行业的研究学者,还是初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普通大众,都是适合本书的读者群体,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清华大学 苏光大
201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