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
——于细水长流中窥见人生
读完前两部《平凡的世界》,再抬眼,觉得内心沉甸甸的,感觉有好多东西融入自己的血肉中,脱胎换骨说不上,却也感觉焕然一新。我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是很少的,只是大概知道当时的社会现状,却不想是这般的艰苦与不易。我想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伟大之处吧,它用非常贴近生活现实的语言呈现给我们最真实的生活面貌,让我们这些青年人能够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感染,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苦卓绝,我想这会给我们还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观以终生的影响和熏陶。我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在这细水长流中,窥见了人生。
我不想再从宏观角度谈我对这部小说的感悟了,而是摘取了主人公们生活的三个细节,谈谈那时的他们与我们的不同和我的感受。
混乱年代中的抗争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十年最混乱的时期,十年“文革”让社会主义建设走了许多弯路,文中对于公社内部的建设和阶级斗争的描写很多,也很生动和真实。看完后我会很心疼生长在那个年代的孩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我无法评价对与错,但单从我们出生的年代与他们相比,就优越得不知道多少倍。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衣服缝缝补补,住窑洞的生活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但他们的身上却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质:能吃苦、勇于开拓、单纯且执着。缺乏文化的农民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不中用,他们也要生活。而生活不是说说就能行的,生活是需要亲身体会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的。只有在那样的年代,才会有着像孙家那样随贫穷至极也亲情漫漫的家庭;才会有单纯的爱恋和纯粹的人生……黄原上的人民虽生在贫瘠的土地、长在混乱的年代,却也长出了自己的风骨和品格,小到孙家、金家、田家等都在与贫困抗争,大到公社里与旧制度抗争,实施承包制和责任制,无不体现着那个时代下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应该时常看一看那些年代的人民的抗争,来告诉自己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哪来那么多伤春悲秋,去虚度大好时光。
童真与无忧,一去不复返
故事里少安与润叶的童年让我羡慕不已,在看到少安回忆他们的童年时,又与自己的童年以及现在孩子的童年作比较,发现我们好像丢失了很重要的东西。现在的孩子,甚至从五六岁开始就离不开手机、游戏机,他们的童年是在低着头中快速流逝的,过后回想起时,发现记忆一片空白,没有欢笑,没有交流,没有天真。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孩子们的童年永远充满了欢声笑语以及那个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青梅竹马。他们聚到一起去水边摸鱼,去枣林打枣,在一个炕头上睡觉,每天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他们有了灵气,远比现在的孩子因为玩电子产品而变得木讷好得多。由于时代的不断进步,想来现在及以后出生的孩子可能会越来越精明吧,但同样的也会越来越孤独。我觉得在看这个片段的时候,我是能够获得一种本心的抒发的,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本该如此,童真是多么美妙的东西,是它勾起了我对自己小时候的一种追忆,让我在回忆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我想文学的力量终究是很强大的,尤其是它的这份感染力。
历经磨难,才能无坚不摧
为何那个混乱的年代却涌现出许许多多艰苦卓绝的事迹和名垂青史的伟人?我想正是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太过顺利,反而平淡无奇,这个人可能最后会变得碌碌无为,或许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我觉得没有磨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一辈子总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成长为自己想要的人。从故事的开头我就确定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最终一定能够过上好的日子,不为别的,他们吃了太多的苦,然而这些苦果没有扼住他们的喉咙,却最终融入他们的血肉中,在身体里萌发出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生活的磨难锻造了他们,让他们有更广阔的未来。其实,生活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也不需要生活在一个传奇的世界来成就传奇,平凡的生活中就隐藏着真理。如果你能像少安一样,一旦认准一条路就把它干好,干优秀,干出名堂,那么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如果你能像少平一样专注于一件事,日积月累,成效最终会显现出来。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会变得不平凡。就像大学生的我们,只有面对过HR(人力资源)严酷的面试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得更顺利;只有能够管理好自身的一切,才能在将来面对大风大浪时不慌张;只有在真正自己开始照顾自己时,才会发现生活的不易与乐趣。这些是磨难亦是财富,会让我们变得异常强大、无坚不摧。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平凡是锻造伟大的法宝,细水长流中,我们终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探得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李娇莹,女,来自河北省唐山市,毕业于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高中时期获唐山市三好学生称号。
母校寄语:
人生而平凡,但意志神圣,希望学弟学妹可以坚定自己的信念,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