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蒙古族传统家具概述
作为研究对象,蒙古族传统家具并未局限于蒙古族先民所用过的古老遗存,而是涵盖蒙古民族所认可或使用的具有民族特征的家具。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牧区仍能找到加工制作传统蒙古族家具的匠人和作坊。本章中所述蒙古族传统家具不仅包含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先民遗存家具实物或资料记载,也包括当代制作、具有传统家具特征、被蒙古族所认可和使用的家具。
古老的蒙古族家具与其居住环境相适应,能够满足蒙古族游牧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需要。定点放牧与定居之后,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日益安定,随之而来的居住形式与审美取向渐渐地趋向现代,流落于民间的蒙古族家具以及牧民世代使用的家具逐渐淡出视线。定居后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蒙古族人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他们大多选择使用已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主流家具,并无太大的民族与地域差异。然而可喜的是,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民族文化保护项目的扶持,蒙古族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大众认可,同时蒙古族自身民族意识也在增强,具有民族特征的习俗与生活方式使更多的人选择民族家具。于是古董市场中的蒙古族家具兴起,家具工厂及作坊中也开始仿照传统样式制作现代蒙古族家具,这类家具大多使用在蒙古族旅游景点、具有民族特色的酒店,也有部分蒙古族家庭开始关注这类家具。
在20世纪80年代,王卫国先生就曾经指出:“蒙古族家具能够满足生产方式的需要,与居住条件相适应,表面装饰民族特色的图案。”[3]蒙古族的居住环境不仅指其具体的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也指其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这里所说的蒙古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指游牧经济形式。
蒙古族传统家具有一些可以识别的特征。概言之,蒙古族传统家具在其传统结构、造型及制作工艺、装饰符号中具有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使用蒙古高原常见的材料制作,如以木材为主材,辅以树皮、金属、动物皮毛及筋等材料制作。李德炳先生认为,对少数民族家具的研究应从其形成原因、种类、总体特征与风格等几个方面入手。以下将从蒙古族传统家具的起源、种类等方面展开介绍。
2.2.1 蒙古族传统家具的起源
从所掌握的家具资料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传统家具主要以适应流动的游牧生活为主要特征,该特征正是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并因蒙古族的习俗与审美而独具风格。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内蒙古的冬季一般在6个月以上,漫长而严寒,在大兴安岭北段、呼伦贝尔高原北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及乌兰察布市灰腾梁等地区的冬季长达7个月;夏季短促,无霜期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日照充足,太阳能丰富,全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水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保证率低,冬春季节多大风。[8]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漫长的冬季使人们更愿意坐在温暖的蒙古包里饮酒取暖。在炎热的夏季,牧民卷起围合在哈纳外侧的毡子,躲在蒙古包内乘凉。如前所述,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既有便于迁移的特征,又有冬暖夏凉的优势。摆放在蒙古包内的家具也具有了随时与蒙古包一起搬迁的特征。这些家具具有与蒙古包室内空间相吻合的尺度与形体,同时具有美化生活空间的艳丽色彩。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在内蒙古境内自东向西,由北向南分布有11个集中成片、面积大小不一的林区。其中,分布在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是面积最大、蓄积量最多、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分布于锡林郭勒草原东乌珠穆沁旗的包格达山林区,主要树种有白桦和兴安落叶松;分布在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迪彦庙林区,主要树种为白桦和山杨;分布于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林区,主要树种是桦、柞和兴安落叶松;分布在赤峰市和通辽市的罕山林区,是第二大林区,主要树种有柞、桦和落叶松;分布在赤峰境内的茅荆坝林区,树种有油松和白桦;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兰察布市的大青山林区,有桦、榆、油松、落叶松;分布于乌兰察布市境内的蛮汉山林区,主要树种有桦、榆、杨、落叶松;分布在巴彦淖尔盟和包头市的乌拉山林区,有桦、杨、侧柏;分布于阿拉善盟阿左旗境内的贺兰山林区,有云杉、山杨、油松;分布在阿拉善的额济纳林区,有红柳、梭梭和胡杨。
内蒙古地域辽阔,除大面积的乔木为主体的森林外,灌木资源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根据使用价值的不同,可以分为防护灌木、能源灌木、环境灌木、特用经济灌木等类型。大面积的乔木使蒙古族传统家具大多以木质家具为主,资源丰富的灌木也为蒙古族家具提供了充足的制作材料。内蒙古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依照地区差异可以分为畜牧业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畜牧业区、林区畜牧业区。丰富的畜牧经济产品,如动物皮、毛、筋等也可以为家具提供辅助材料。
总体而言,蒙古族传统家具以北方游牧文化为背景而缘起,交织农耕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而发展。蒙古族传统家具在材料、工艺、形态等物质层面,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的限定表现出其游牧特征,同时也由于饮食、出行与居住风俗、信仰、审美意识等层面的影响,其种类、装饰等也被印上了浓浓的游牧民族特征。
1.种类区分
由于蒙古族传统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与中原主体民族迥异,其家具的尺度和功能与我们概念中的家具有些差异。蒙古族传统家具从使用功能分,有橱柜、箱、桌、床、桶、盒、椅凳、隔断、架等;以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分,有寺庙中的僧侣家具、王府中的贵族家具、毡包中的平民家具;若以用途分,有宗教家具、日常生活(及娱乐)家具、生产用家具等;以使用对象的年龄分,有成人家具与儿童家具;若以风格特征分,则有传统风格蒙古族家具与现代风格蒙古族家具。
传统家具的常用分类方法是功能法,如将明清家具分为床榻类、桌案类、椅凳类等。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家具,其形态与装饰区别很大。比如桌子,在王府中用料精、做工细、装饰复杂;在平民家中尺度小、装饰简单。在蒙古包里桌子的高度约为10cm,只有我们概念中矮小的板凳大小。
2.总体特征
1)形体小,易搬迁
蒙古包是蒙古族游牧时居住的房子,架设很简单,适合搬移迁徙,活动轻便。蒙古包的门框安装在哈纳上,所以门略低于哈纳的高度。通常一个成年人需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蒙古包内。由于蒙古包的空间及入口的因素限制,许多包内家具的尺度会因适应蒙古包内部空间而相应变小,家具并排沿哈纳摆放,同时也尽量充分利用高度空间,可以上下叠放的家具使空间布局有整体性,如图2.2.1所示。
图2.2.1 蒙古包内家具的摆放[5]
由于经常性的搬迁,大部分家具都可拆装,如橱柜、架、床等,拆装后的家具可成捆打包,平放在勒勒车上。为方便游牧,所有家具尺度不大,外形多为规则的体块。勒勒车是草原上的主要运输工具,通常以牛为畜力,蒙古包、家具、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都会捆扎放在勒勒车上,也有专门用来运水的勒勒车、载人的勒勒车。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定点放牧,有一部分牧民有了定居的砖房,也有一些地区居住在固定式的蒙古包中。定居点中的家具与汉族家具类似,同时也有一部分家具同蒙古包内的家具,如箱、橱,并且摆放的形式与蒙古包内的家具相同。
2)就地取材,化繁为简
世人熟知的明清家具,其零部件结构以复杂、精巧著称,这是木工匠师精湛娴熟的技艺与珍稀昂贵的硬木所成就的。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结构是在牧民就地取材,充分考虑实用的前提下实现的。
传统蒙古族家具以当地常见的松木、榆木为基材,在牧区动物的皮毛及筋等材料也会作为辅助材料。游牧经济条件下的木作条件、工艺水平与中原传统工艺并没有太多可比性,但正是这种粗放的工艺、原始的连接形式体现了游牧地域蒙古族所特有的文化。
动物的皮毛经过熟制后,耐磨、有韧劲,牧民用熟制好的皮子制作马具、皮囊。木结构通常采用传统的榫卯连接,而在缺乏木工与金属件的情况下,皮与木材的组合就形成了一种结构的美。这是一种自然粗放的美,与技术之美和艺术之美不同。在图2.2.2中,皮条用作连接件,固定松动的板件。熟制的动物皮条常用于连接箱体板材,熟制的皮件也常用作橱柜门或者抽屉的拉手、椅凳的座面等。
图2.2.2 皮条连接
3)功能实用,需求第一
按照当代经济适用房与小面积房的实践需求,蒙古包中的家具以质朴的实用功能为目的,在满足能用与好用的前提下,并不刻意雕饰,其部件的巧妙结合及结构处理方法在现代仍具有借鉴意义。
家具部件的可拆装与可折叠是蒙古族传统家具的主要特征。如图2.2.3所示的折叠锅架,其两侧的支撑腿可折回贴于前腿的内侧。
图2.2.3 折叠锅架(张欣宏摄于呼伦贝尔)
如图2.2.4左图所示,桌面可以掀起,放置在桌身的一侧,桌面底面的两根木条与桌身束腰处的两个槽相合,并使桌面与桌身相对固定,桌身内有一层隔板形成一小仓,可以收纳小件的杂物。桌面盖置桌身后,外观同普通的桌子一样(图2.2.4右图)。
图2.2.4 分体桌(张欣宏摄于呼和浩特)
4)装饰吉祥艳丽,体现多元文化
从装饰文化的角度,蒙古族传统家具的装饰主要有以下3类:
(1)宗教文化。大量的藏传佛教八瑞相、象征物、神话动物,道家的八仙图案等绘制在蒙古族传统家具表面。该类符号不仅出现在寺庙家具中,在王府家具、平民家具中也经常使用。此外,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对蓝天、绿草、山川、河流、动物等形象的使用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崇拜,这类原始宗教信仰符号折射出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痕迹。这些符号绘制在家具的表面与其说是笃信宗教,不如说是对现世生活幸福、美好的追求。图2.2.5左图所示为绘有藏传佛教图案的箱顶;右图所示为绘有狮子的箱,这类箱在寺庙中宗教仪式上使用。
图2.2.5 宗教文化类装饰示例
(2)游牧文化。蒙古族家具的装饰题材有牧民喜爱的五蓄、草场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蒙古族游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习俗的一部分。例如,称为“五蓄”的马、牛、山羊、绵羊、骆驼,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和食物来源(主要是羊)。蒙古族将马视作本民族的朋友,白马又是吉祥的化身,故而马是五蓄之首,许多装饰以马为题材。
(3)多元汇流。蒙古族传统家具使用了中原常见的装饰图案,如五福捧寿、平安如意等;也有大量历代统治阶级所用的龙凤图案。图2.2.6所示为绘有龙纹的橱柜。
图2.2.6 绘有龙纹的橱柜
(刘玉功收藏家具)
2.2.2 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种类
1.民间家具
在以游牧生产为用途的蒙古包内,平民家具的种类主要有床、桌、箱、橱、架。平民家具非常简洁、实用,也便于频繁的搬迁,虽家具种类不多,却包含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基本类型。以下所述蒙古包内家具并不包括日常工具及用具。
1)床
床是蒙古包内的大型家具。最初的游牧民族是席地而眠,地面会铺设毡子或皮毛。在蒙古包内日常起居使用地台,地台高于草地表面用木板搭起,或不搭地台而使用床的形式。床则与我们所熟悉的样式与结构略有不同。由于蒙古包内部空间较小,不适宜安置较大的卧具,因此双人床的宽度仅有800~850mm。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空间,双人床的外缘与蒙古包的弧形相吻合,同时也增大了双人床的实际使用面积。床铺的高度通常只有300~400mm,这样床既可以作为卧具,日常也可以当成坐具使用。
图2.2.7左图所示为蒙古包内有床头的双人床,床铺板外侧为弧形,与蒙古包的弧形相靠,床头与床尾大小相同,直接落地起到支撑作用。在床头的中段,有两根横枨,床尾在相应于床头的位置也有两根横枨。床梃的两端分别与床头及床尾用合页连接。床梃通常安装在与蒙古包哈纳相对的一侧,并且还会有装饰图案。当床需要搬迁时,床头及床尾可向内折叠,贴于床梃的内侧。床板呈条状,插于床头与床尾中段的两根横枨之中。床板之下有两只窄小的条凳作为支撑。
图2.2.7 床(王卫国提供)
这种床的特点是方便拆装与运输。拆卸时,先将铺板抽出,再将床头与床尾靠向床梃折叠,与铺板、支架一同捆绑放在勒勒车上就可运走。
无床头的双人床(图2.2.7右图)是牧民由卧地而眠发展到使用床的过渡阶段家具。它的结构类似于上述床,只是床头、床尾与铺板取平,只起到支撑作用。另外,无床头的床也由两只类似长条凳的支撑作为床架,上搭床板。这种床的支撑与床板完全独立,可随意搬迁而不会出现拆装问题。
幼童床有摇床与吊床之分。摇床的特点是床底侧面为半圆形,结构与其他儿童床无很大区别。吊床由两根圆棒状木棍作骨架,用较结实的帆布作床面,骨架两端系绳悬于蒙古包内。
童床均有护栏。不同之处是:一种童床的护栏由床梃上部加高而成,两脚落地,床头及护栏腿上端锯切成多面体,中部为束腰立柱;另一种童床的护栏腿较短,不落地,向下延伸部分加工成弧形作为一种装饰,护栏中部镶嵌图案,两侧为彩绘吉祥图案。
2)桌
茶桌是牧民常用的家具之一,形体类似常规概念中的凳子。因席地而坐的缘故,蒙古包内茶桌的高度不高于300mm。根据茶桌的体量,可分为大茶桌和小茶桌。大茶桌以长方形居多,其次为方形,圆形较少。它的外观似炕桌,结构可分为固定与折叠两种。折叠结构茶桌的桌腿可对折贴于桌面底部。小茶桌的造型比较活泼,牧民使用较多的是弯腿形茶桌。笔者在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儿苏木曾发现有一长条形矮凳状茶桌。该茶桌桌面为一长板,上绘两对方胜图案,面板下端固定两只宽为450mm、深为105mm的木块。方桌长895mm,高200mm,宽105mm。
图2.2.8上图所示小桌只有400mm长,通常桌面的立沿也绘制彩色图案,为典型的游牧家具。
图2.2.8 小桌(张欣宏拍摄)
图2.2.8下图所示小桌的桌面四沿铣出线脚,高束腰,四腿外翻,立柱与腿间的望板均有精致的雕刻,早期曾为蒙古族年轻人结婚时的嫁妆。
3)箱
游牧民族使用箱储放衣物,其特点是占地面积小,可存放的衣物多,易搬迁。牧民摆放在蒙古包外的储物箱形体较大,尺寸与勒勒车的车身相近,长1730mm、宽740mm、高640mm,底部有四足,外部包有一层薄铁,这种箱用于存放不经常使用的物品。蒙古包内使用的衣箱体量要小,它的长度为600mm、宽为360mm、高为450mm,通常成对使用,有时也能够见到正立面为正方形的箱子。衣箱开口部位设于箱顶面或衣箱的正面,但立面开口更多见,家具叠放时取物很方便。为防止潮气,每个落地的衣箱都配有箱架。
图2.2.9所示为箱与箱架。这种箱从侧面开口取物,功能上类似橱柜,但是结构上要简单,只是一个插板就可以实现橱柜门的作用。箱立面绘制海水江崖,可移开的插板绘制太阳、祥云。
图2.2.9 箱与箱架(张欣宏摄于呼伦贝尔)
图2.2.10所示为箱与橱。该套家具上下两件共有一对,箱放置在橱柜的上面,立面主图为凤凰,另外有一套,橱柜相同,箱体立面主图绘制龙的图案。在牧民家里,箱与橱柜除高度不同外,有相同的长与宽,可以将箱放置橱柜之上,既防潮又节省空间。
图2.2.10 箱与橱(刘玉功收藏家具)
图2.2.11所示为对箱。箱体为红色,立面绘制图案,图案主题为放牧图。
图2.2.11 对箱(刘玉功提供)
4)橱柜
蒙古包内的柜长不超过1000mm、高不超过800mm、深不超过450mm,功能为摆放餐具。柜的结构为拆装折叠式和传统框架式。折叠式橱柜有6个部件:1块顶板,2块侧板,1个前柜体(多包含2个推拉门和2个对开门,也有三三布局的),2块搁板,无背板。组合时两块侧板用合页与前柜体连接,再把两块搁板分别放在侧板的两个横枨上,盖上顶板,用挂钩固定。前柜推拉门及对开门均有装饰图案,也有些为镂空雕刻,装饰题材为五畜、花卉、风俗故事等。传统框架式橱柜通常为两屉两开门,也有一屉两开门的类型,橱柜门与框架为木轴连接。
图2.2.12所示为木结构框架式橱,经典的两屉两门式,红底描金卷草纹图案。
图2.2.12 橱
(张欣宏摄于呼和浩特)
5)架
架的主要功能是放置炊用铁锅。木质锅架有两种,一种与柜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没有柜仓,只是一个架体。锅架长1100~1200mm,宽400mm,高730mm。另一种很简便,只是4只等长的木块首尾用榫卯相连,边长为200mm,高度为50mm。铁质锅架又叫作锅撑子。
图2.2.13中的锅架可以折叠,是图2.2.3所示折叠锅架组合后的样子。这种折叠结构与前文中提到的床与橱柜的折叠结构相同。架锅有两个可分离的部件,即框架结构的顶盖和可以折叠的支架。顶盖两侧为无嵌板的方形孔,可以放置锅,该框架四端有榫孔与架腿的榫头相连,搬迁时可以从折叠结构的架身取下。
图2.2.13 锅架
(张欣宏摄于呼伦贝尔)
2.寺庙家具
当代寺庙常见建筑形式为砖木结构,内部有较大的空间,家具的形体因实际需求而定。但是在游牧经济时期,草原上存在移动的“寺庙”,实际就是一种用于从事宗教活动的蒙古包。在寺庙中从事宗教信仰活动所使用的家具一般有以下几种:宝座、榻、台、橱、桌、藏经架等。僧侣日常生活中所用家具的种类基本与平民所用相同,但装饰风格偏重宗教特征。
1)讲经座
讲经座比常规椅尺度大,类似宝座。无腿,座面有软垫,座底为一须弥座,靠背垂直,背板有软织物包覆。在寺庙中,座的尺度分为几个级别:佛座,活佛座,大喇嘛座。佛座的等级最高,因上供佛像,在座类中尺寸最高,所以通常使用石材制成,与佛像形成一个整体。
一般情况下,讲经座的座宽850mm、座高490mm、座深870mm、总高约1450mm,摆放的位置靠近佛像,为活佛或高僧专用。在大型或级别较高的寺庙,这类家具通常在靠背及扶手出头部位装饰经雕刻的龙头,靠背绘制龙的图案。喇嘛等级越高,椅的龙形装饰数量越多,此数量以奇数递增,以9条龙为最高等级。
图2.2.14所示为讲经座背板。高大型的讲经座通常靠背处立有背板,背板可以与座椅分离,方便搬移,板面彩绘通常是云龙图案。
图2.2.14 讲经座背板(刘玉功收藏家具)
2)诵经榻
诵经榻为方形,多个榻并排使用。榻的高度依据寺庙建筑和佛像台座的高度而定,领经喇嘛的榻要高于普通喇嘛用榻。低矮一些的榻高110mm,类似地台,而高一些的有340mm。榻上铺坐毯,坐毯大多为定制。在固定寺庙建筑中,榻有两列,并排分列于佛像两侧,紧邻讲经座,或靠近两侧墙壁成排相连,诵经时盘腿坐于榻上。通常职位较低的僧人坐在靠进入口的一端。
图2.2.15所示为诵经场景(照片由门窗的方向拍摄)。该图中的榻较高,喇嘛盘腿坐在诵经台前,两列诵经台的尽头是面向观者的两件讲经座。
图2.2.15 诵经场景[2]
3)诵经台
台为诵经用,置于榻前,类似低矮的小桌子。有些台有抽屉,单向或双向抽拉;有些台像学生用的课桌一样,将抽屉简化为搁置小件法器的桌仓。因配合诵经榻使用,台的高度不一,较高的台长720mm、高325mm、深230mm。由于在诵经时喇嘛所持法器不同,台与榻基本相平或高于榻。有些台的高度可达到560mm。
图2.2.16所示诵经台通体描金彩绘,图案工整,构图疏密处理得当,应为寺庙专用画僧所绘。抽屉面板尺寸为长145mm、高135mm,内部可容纳一部经书或收纳小件物品。
图2.2.16 诵经台(张欣宏摄于呼伦贝尔)
4)桌
桌有方形、长方形,通常并排置于佛像前。桌面放置供品、法器。桌一般会有1~2个抽屉。
图2.2.17所示为桌。桌面下的空膛用单侧开口,开口处用合页安装一立板,类似柜门作遮挡用。立面绘藏传佛教八宝纹样。
图2.2.17 桌(刘乃熙提供)
5)橱
与民间蒙古包中的橱不同,寺庙中的橱通常为传统框架式榫卯结构,并非简易的折叠式,结构复杂,有屉。有些橱柜的纵向空间通常有上下两部分,分为有挡板的半遮挡空间或抽屉,以及有橱门的遮挡式空间。正立面满绘图案,并有透雕装饰。
图2.2.18所示的橱,黑色底漆,四面有图案,正立面图案贴金箔。
图2.2.18 寺庙中的橱(刘玉功收藏家具)
6)架
架有箱架、鼓架。箱架较简单,有4条腿和4根横枨,立面有挂牙及装饰。鼓架有2根横梁和4根立柱,立柱顶端雕有多面体。鼓面与横梁平行,鼓身由一根杆固定并纵向插于两根横梁的中段,立柱与足之间有立牙。通体彩绘,图案有草龙纹、回纹、方胜纹、卷草纹。
7)经卷架(柜)
经卷架的性质如同书架,腿部离地面较高。庙中经卷架常有两种:一种为通格;另一种为单格。通格架内部只有横隔板,经卷水平纵向并排摆放在隔板上。单格经卷架在长度方向由立木分隔成小格,每格只放一卷经,架格的尺寸由经卷而定。经卷架总高均在2m以上,取放经书时要借助梯子。经卷柜与橱柜结构相似,只是尺度更大,通常没有抽屉。
图2.2.19所示经卷柜的3个立面都有彩绘几何纹与草纹。
图2.2.19 经卷柜(张欣宏摄于呼和浩特)
8)箱、盒
庙中的箱通常用于放置法器或用于宗教活动,因此形体也有较大差异。为便于搬动,稍大些的箱体两侧系有彩色的缎带,箱体五面都彩绘藏传佛教的吉祥图案。
图2.2.20所示的箱,四周绘制藏传佛教之八瑞相(俗称藏八宝)、刘海戏金蟾等,顶盖绘金色法轮,放在寺庙中供香客积功德用。
图2.2.20 寺庙中的箱(刘玉功收藏家具)
图2.2.21所示的面供箱在喇嘛教寺庙中常见,体积较小,放置在佛像前的桌上,供奉护法,主立面有彩绘及雕刻纹样。
图2.2.21 面供箱(张欣宏摄于赤峰)
3.王府家具
王府家具属于贵族使用的家具,总体上讲比蒙古包内的家具形体大,种类多,做工精细,装饰复杂。以下仅介绍王府家具中所特有的种类。
1)椅、座
王府中的椅有多种,有材质特殊的鹿角椅、造型简练的扶手椅等。
图2.2.22所示为扶手椅。椅的基材为松木,椅整体没有弧度变化,座面以上部件的截面为圆形,纯手工刨制,背板绘制首尾相顾的双鱼纹,中心透雕万字纹。
图2.2.22 扶手椅(刘玉功收藏家具)
宝座比椅的尺度大,有座屏,有软质的坐垫与腰靠。图2.2.23所示为鹿角宝座,其高与宽均为1140mm、座深1000mm,是阿拉善盟和硕特部扎萨克亲王王府传世遗物。
图2.2.23 鹿角宝座(内蒙古博物馆藏品)
2)条案
条案平时放置香烛、油灯、瓶花等,在举行仪式时摆放祭祀器具及祭品。案有平头与翘头之分。条案因使用场所不同其尺度与纹饰有所不同。较大的条案长约4m,较小的条案仅1.5m左右,立面挡板表面装饰有描金的龙凤、福寿绵绵等图案。
图2.2.24所示条案的挡板绘有蝙蝠,两侧腿间有灵芝挡板(右侧的已缺失)。
图2.2.24 条案(刘玉功收藏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