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考点四 货币的产生过程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从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来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一切商品,只有换成货币,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会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例2-7】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2012年多选题)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E.剩余价值形式
【解析】ABCD 本题考查商品价值形式。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考点五 货币的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5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物物交换所受到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买卖脱节,产生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一方面,暂时解决了由于缺乏现金而不能及时购买商品的矛盾,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例2-8】关于货币本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2013年单选题)
A.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C.货币可以表现商品价值,但本身已经没有使用价值
D.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解析】C 本题考查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第一,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商品,货币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第三,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考点六 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按照这个规律,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此,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出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这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引起货币价值含量上升,物价普遍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