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传播”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图6 DNA双螺旋结构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过程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田青做客人民网时谈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的“DNA”。实际上,当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模型来直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以及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时,DNA的双螺旋结构恰恰较为吻合。借助这一模型来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过程,就能更加具象化地探究传播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人类无形文化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于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两条主链(backbone)分别是非遗本体相对稳定的传承形态(简称“传承主链”)和非遗在跨时空传播中提取、融合、变异的衍生形态(简称“衍生主链”)。两者在历史演进中不断通过主链之间的“链接键”交替连接,似麻花状绕着共同的轴心盘旋延伸,形成双螺旋构型。

在这一结构中,两条主链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不断通过“链接键”进行交换、输送,这又是螺旋结构得以稳定且保持动势的基本条件;“链接键”即是传播渠道,其中包括了自发性的人际文化传播,也包括有意图的、组织性的以及借助媒介实现的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行为;这一结构所赖以存在的“外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与传播效果密不可分,“外环境”在不同历史阶段会呈现稳定型、促进型和阻碍型等不同影响效应。

正确理解这一双螺旋构型,研究如何发挥“链接键”“外环境”的正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既有助于把握非遗作为一类信息与知识的基本传播规律,也有助于确立非遗保护应持有的基本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