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双螺旋结构中有两条主链:一条是非遗本体生命力的延续,另一条是非遗在横向和纵向传播中发生的变异、重组和融合,其中就包括了提取部分非遗要素之后生成的所谓“衍生品”。这一过程在古代也同样发生着,只是这一价值发掘、重组和应用的产物已然经历了社会认同的检验。其中留下来的精华部分成了当代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抑或在其演进历史中又经历了新一轮的传播与再造,最终被淘汰。因而,这两条主链在保持着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态势时,也始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再举一例,苏州评弹有许多流派,鼎盛时期更是唱腔流派不断推陈出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喻户晓的“蒋调”,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就是蒋月泉在其师傅周玉泉“俞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曲艺的唱法之后发展而来,以本嗓演唱、韵味醇厚、旋律端庄著称,其代表性曲目如开篇《杜十娘》堪称经典。

可以说,这一双螺旋结构也恰好印证了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印证了传统元素得到当代青睐存在必然性。在当代,创意产业不仅能够通过促进文化消费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也会带来促进地区文化意象的传播、地区居民文化认同与保护意识的激发等正面效应。但需要警惕的是,创新收益又会直接刺激地区内的原有传承形态,引导审美与技艺的趋同性,在非自然状态下短时间破坏了遗产本体的正常传承,需要采取干预性保护措施。


(1) 杨红,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2)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10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同上。

(4)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翟铁鹏、张钰译,461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度指数查询,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2017年12月11日。

(6) 李少威、单霁翔:《让故宫“活”起来》,载《南风窗》,2016(2)。

(7) 石昊鑫:《全球专家汇聚非遗国际论坛 共促文化传承与时俱进——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国际论坛》,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culture/gd/201509/23/t20150923_6563365.shtml,2015年9月23日。

(8) 李致:《阿里年货节:众筹一张记忆里的红窗花》,《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6/01/16/391693.html,2016年1月16日。

(9)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