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方法:让主流变得更清流、更潮流

90岁的徽州木雕大师王金生和“80后”木雕艺术家马文甲,在同一块木板上完成了一次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动画工作者、《大闹天宫》的美术设计师严定宪老人和新一代三维动画设计师一起绘制美猴王的穿越之旅……北京电视台的《非凡匠心》节目,通过代际合作的方式,让老匠人与新青年完成一次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对运用电视综艺创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许多想法。她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形象与艺术形象融合叠加,吸引人关注和思考,让主流变得更清流、更潮流。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我们应从五千年文明中吸取养分,同时还应为传统和当代起到翻译转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时尚大师》栏目制片人杨晓晖选取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向为主题,组织设计师以此为命题进行设计,在节目中“一箭双雕”: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化新生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表达。她还在尝试把电视节目和流行的电商消费相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人穿上中国元素的服装,感受文化之美、时尚之美。

“文化领域不缺机构、不缺人员、不缺资金、不缺成果,缺的是传播,尤其是基于新媒体的轻传播和碎片化传播,在非遗领域也有着同样的缺憾。”《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建议,非遗传播要与时俱进加大新媒体传播。2017年《光明日报》率先创新运用网络直播传播非遗,推出30场“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总观看人数达3 000万人次,让更多年轻网民更加直观地认识了非遗,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

“互联网的特点是共建和共享,人人都是参与者和创作者,要顺势推进非遗传播的全民参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全民参与就是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表演团体、学校、媒体等都应参与非遗传播,激发全民记录与全民共享优秀传统文化。


(1) 张玉玲,光明日报社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