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其间不乏较成熟的经济思想,而系统研究经济活动并形成学科体系的经济学仅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经济学已发展成为分支众多的一门学科。经济学体系的基础为起源于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般合称西方经济学。本书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那么,什么是经济学?它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一、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前提

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即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配置的选择性。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诸种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资源。资源按其丰裕程度可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

经济资源是指供给有限,取用需付出代价的资源。经济资源通常分为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劳动是指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务,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资本是指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资金,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厂房、道路、原材料、动力燃料等资本品;货币资本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既包括狭义的土地,还包括矿藏、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组织管理、创新和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

自由取用资源是指供给无限,取用无须成本的资源,如阳光、风力等。经济学的研究仅限于经济资源。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相应的需要。需要即欲望,是指人们取得并享受某种物品的愿望。人们的需要具有无限性,是没有止境的。从需要的层次看,我国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卡尔·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见图1.1),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从需要的内容看,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当一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其他方面的需要。

图1.1 需要的五个层次

相对于人们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因人类的需要而成为稀缺资源,且稀缺程度日趋严重,因而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思考与讨论1.1

(1)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举例说明欲望(或需要)的无限性。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欲望的无限性?

(2)你拥有哪些资源?谈谈资源的意义。

(3)俗语“物以稀为贵”说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可以用什么来衡量?

(二)资源配置的选择性

资源配置是指把既定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产品。资源配置的选择性是指既定资源的配置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它可用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即选择的代价,是指具有多种用途的既定资源,因用于某一用途而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如现有一户居民,拥有10万元资金,设其可选择的理财方式有三种:其一,存入银行,年获利1500元;其二,购买企业债券,预计年获利1万元;其三,开一家校园超市,预计年获利4万元。如果选择存入银行,其机会成本是4万元;如果选择购买企业债券,其机会成本是4万元;如果选择开校园超市,其机会成本是1万元。在这三种可行性方案中,最佳方案是开校园超市,其机会成本最小,即该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最小。由此看来,运用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可行性分析,为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机会成本是关于选择的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放弃,当然也就不存在机会成本。所以,运用机会成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前提条件:其一,资源本身有多种用途;其二,资源可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其三,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

思考与讨论1.2

(1)邓亚萍、姚明等体育明星年少时为何放弃读大学而选择从事体育运动?许多农民为何放弃种地而选择到城里打工?

(2)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机会成本的存在普遍吗?

(3)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谈谈如何运用机会成本优化决策。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用既定资源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组合的轨迹。

假设某村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将既定资源用于种植茭白(X)与莲藕(Y),其最大可能产量组合如表1.1所示。构建坐标系,画出表中各组数据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即得出对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2所示。

表1.1 某村最大可能产量组合 (单位:万吨)

图1.2 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图1.2中,曲线AE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当既定资源全部用完时可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即处于资源充分利用状态,一个组合点代表一种资源配置方案,组合点的非唯一性意味着资源配置方案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曲线AE以外的点,如F点,表示现有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无法达到的产量组合;曲线AE以内的点,如G点,表示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生产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的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如图1.2所示,在B点,茭白的产量是300万吨,如果要多生产393万吨茭白(ΔX),则必须以放弃生产348万吨莲藕(ΔY)为代价。

思考与讨论1.3

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采用何种途径可以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平移?

二、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而人们的需要具有无限性,经济学正是基于这一矛盾而产生的。经济学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与充分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科学。面对稀缺性,人们必须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消费者、厂商和政府概莫能外,均需通过比较和选择,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是研究如何节约的社会科学。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类,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资源配置是指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产品。资源配置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人们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条件不同,每种需要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同。在资源稀缺,全部需要得不到完全满足时,为使有限的资源能提供的满足程度最大,就要根据各种需要的相对重要性,合理选择应满足需要的种类及其程度。由于资源有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多一些,则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会少一些。

第二,怎样生产。怎样生产是指用什么资源和生产方法来生产。资源具有多样性,且每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同样的产品可以用能相互替代的不同的资源或资源组合来生产,那么就要选择生产成本最低或能带来最高收益的资源或资源组合。生产方法的实质是如何对资源进行组合,如劳动密集型方法或资本密集型方法。

第三,为谁生产。为谁生产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按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方式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

资源利用是指人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有时候,稀缺资源会得不到充分利用,如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工厂设备闲置,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的实际产量并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水平,而是类似于图1.2中的G点。资源利用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产量达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水平?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在资源和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产量为什么不能始终保持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而是时高时低?怎样保持经济稳定而持续地增长?

第三,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那么怎样通过控制通货膨胀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市场机制和贸易的好处

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有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即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由政府做出,政府按指令性计划来配置与利用资源;另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即由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对生产或消费自主做出决策,并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与利用资源。由于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各有利弊,现实中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结合使用两种体制,形成混合经济体制。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以市场为基础,辅之以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体制。

思考与讨论1.4

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各有何利弊?

1.市场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经济资源的体制,它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机制构成。

广义的市场,是供求关系的总和。狭义的市场,是商品或劳务交易的场所或接触点。它可以是有形的场所,如杂货店、农贸市场、酒楼饭店、证券交易所、展销会、订货会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网络、电话等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市场还有其他多种分类方法,如按供求关系分为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与均势市场,按交易对象的用途分为消费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按销售环节分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按国界分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等。

知识点滴

我国古代,在城市中往往划出一定的区域供人们从事商品交易活动,这样的区域称为“市”。因为交易各方比较分散,交通又不便,且可交易的商品量不多,市只在特定的时间才进行交易活动,即“日中为市”。现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存在定期聚集于某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集市贸易,北方人称到集市上买卖货物为“赶集”。

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或参与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政府等,其角色为买方、卖方、中介和监管者。在案例1.1中,房地产市场主体主要有政府、房地产开发公司、出售旧房者、中介服务机构及购房者。

市场客体是指买卖双方在市场活动中交易的对象,包括商品、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在案例1.1中,房地产要素市场客体主要有土地、资本、劳动等,产品市场客体为房屋。

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现以两部门经济为例,不考虑政府、外贸、银行,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如图1.3所示。

图1.3 市场经济的运行

在图1.3中,消费者通过向要素市场提供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以获得收入,并从产品市场上购买所需产品;厂商从要素市场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并向产品市场提供产品以获得销售收入。通过市场交易,交易者各取所需、各得其利,从而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为自己争取有利市场地位的行为,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竞争机制是连接价格与供求的纽带,是推动价格和供求变动的机制。如图1.4所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买方竞争激烈,推动价格上升,供给相应增加;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卖方竞争激烈,推动价格下跌,供给相应减少。

图1.4 价格机制的运行过程

思考与讨论1.5

(1)市场竞争存在于哪些市场主体之间?

(2)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价格机制是指商品或资源的供给、需求与价格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其运行过程如图1.4所示。价格机制具有传递信息、配置资源、提供生产与竞争动力、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及收入水平的功能。

在案例1.1中,价格机制自发调节着楼市的资源配置:房价上涨,吸引投资者进入房地产行业并扩大投资规模;房价下跌,房地产企业缩小生产规模,部分房地产企业甚至退出房地产行业。

在我国,由于房地产市场发育的不完善性及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自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一路飙升,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居高不下的房价严重危害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有限的资源被过多配置在房地产行业及相关领域,直接影响到其他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二,高房价推高房屋租金,导致企业成本激增,吞噬着其他产业的利润,进而推动物价普涨;第三,高房价使得越来越多偏好储蓄的中国人因购房而迅速由储蓄者变为“房奴”或严重的负债者,大大削减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严重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第四,高房价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视野拓展

华为搬迁引关注

房价的过度上涨和高房价的严重危害,要求政府必须对楼市进行调控,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思考与讨论1.6

(1)请列举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

(2)在现实社会中,除计划与市场之外,还有哪些配置资源的方法?请列举。

(3)谈谈你对华为搬迁的看法。

2.贸易的好处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正是因为贸易,人们每天才能享用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甚至国外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贸易促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用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促进不同区域或不同国家之间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互惠互利。这正是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具体可以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解释从贸易中获益。

(1)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指用比其他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每个生产者、地区或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优势条件,如果都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易,则对交易者有利,世界上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正如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缝制衣服,农场主既不打算为自己做鞋子也不打算为自己缝制衣服,因为他们都知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他人更擅长的职业,而以其收入购买所需要的其他物品,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将得到更多的利益。

(2)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用比其他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行为。大卫·李嘉图认为,两个生产者在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若其中一个生产者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皆高于另一个生产者,则每个生产者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资源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处于优势地位的生产者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生产者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分工与贸易,双方仍可从中获利。

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例如:经验丰富的外科大夫不仅能够给病人动手术,还能胜任对病人的护理,并亲自为一个外科手术做各方面的准备,但他们往往要专门聘请护士;企业的高级资深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打理公司业务,而且能非常熟练地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档案,至于对文件的打印以及资料的分类、整理、归档等可能更是行家里手,但他们同样还是要专门聘请秘书。

思考与讨论1.7

(1)新疆盛产棉花,江西赣南盛产脐橙,两者比其他同类产区质优且单产高,这是何种优势?

(2)现实生活中,有些职业人士擅长做家务,但仍会雇钟点工清洁房屋、做饭,试解析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