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穴位按摩与中医调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神经科常见病症

一、情志可致疾病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初步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和精、气、血、津液把全身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并提出了情志与气、脏之间的关系。其中,《素问·举痛论》的观点认为,“余知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寿夭刚柔》言,“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气血逆乱必伤形,神衰导致形伤。任何一种情志情感体验,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导致气机紊乱,伤及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

《黄帝内经》五情论述之外,还有六情、七情的观点,表明中医对于情志造成的压抑心理导致身体脏腑发生病变的深刻认知。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并列为致病之因。“内伤七情”如因所愿不遂而激起愤怒,因喜从天降而喜乐过极,因所思不得而致悲忧,因怀抱不开而致忧思,因平素胆小而突然受到惊吓等。各种不同的原因,都可引发情志活动的改变,情志刺激因素会引起情志病症。其中致病因素不同,伤及的脏腑也不同,在临床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情志导致的病症有以情志异常为主者、有以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者,还有既情志异常,生理功能也障碍者。以情志异常为主的临床表现如烦躁易怒、喜怒无常、精神抑郁、悲忧善哭、妄闻妄见、易惊善恐,语无伦次等;以生理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胸胁满闷、咽中如有梗阻、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多数情志导致的病症是两种兼有。

二、形损亦可神伤

《灵柩·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即指因脏腑的病变而产生的心神异常。反之,心神的异常亦可引起脏腑病变。

《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机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另一方面,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精气的生理功能。如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就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情志致病范围广泛,其致病规律为始于气,皆为内伤,各有所主。

三、情志养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和喜乐”的记载,强调情志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后历代医家在论述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时,也多会提及“情志调理”等相关论述。通过疏畅情志、调养心神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当代社会,人们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由情志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成为多发病和流行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糖尿病、肿瘤等。

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情志养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养生先养心,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养生的第一要务便是养心。医圣张仲景所提倡的“养神畅志,立志修德”养生法,就是对“养生先养心”的精辟论述。《黄帝内经》中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就能够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这也强调了养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