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字词解释
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诗人隐居的地方。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塔山东麓、龙泉池西侧。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迫近。
徙(xǐ)倚(yǐ):徘徊,彷徨。
依:归依。
落晖:落日的余光。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即野豌豆。种子、茎、叶均可供食用。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人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通之弟。曾隐居东皋,号东皋子。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也流露出消极的思想。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安徽宿州)之时。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林!
赏析
王绩,隋末唐初诗人,为人性情豁达,豪放不羁,喜欢弹琴,尤爱饮酒,所写的诗质而不俗,真率疏放,直追魏晋高风。他先后在隋朝、唐朝任职,怀抱经世之志,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但一直得不到朝廷的赏识重用。宦海沉浮多年,历经三仕三隐,见证了官场的黑暗与无奈,生性简傲的王绩最终决定辞官,远离朝堂,隐居东皋,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
在东皋,王绩成了真正的隐士,潜心研究酿酒技术,结庐河渚,躬耕东皋,著书立说,自号“东皋子”。他像魏晋名士嵇(jī)康一样,携琴独游,登山临水,纵酒狂歌;他像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一样,漫游山野之中,与美酒、美景相伴,无拘无束,快意潇洒。
王绩时常接到别人的饮酒邀请,无论那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欣然前往。喝醉了,倒头便睡;酒醒之后,又继续喝酒,经常一喝就是五斗,所以他戏称自己为“五斗先生”。
一个秋天的傍晚,王绩正在朋友家中饮酒,见天色渐晚,便放下酒杯,起身告辞。此时,王绩喝得微醺,面色泛红,脚踩在地上,感觉轻飘飘的,整个天空似乎在旋转,王绩拎着朋友赠送的香醇美酒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一路踉踉跄跄,踩得地上的叶子沙沙作响,时不时仰头喝上几口酒,嘴里高唱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wú)胡不归?
穿过一条林间小径,沿着小溪走了几百步,再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走着,不一会儿,宁静的东皋村便出现在王绩眼前,袅袅炊烟从村中冉冉升起,随后又消散在晚风之中。王绩站在村头,看着笼罩在薄薄暮色之中的东皋村,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夕阳的余晖斜斜地倾泻在山林之中。漫山遍野的红叶显得分外妖娆,好像一坛珍藏许久的女儿红。片片红叶美如云霞,像一团团熊熊燃起的烈火,小风袭来,秋叶纷纷扬扬,宛如漫天飞舞的彩蝶,深情款款地离开枝头,飘向大地。
王绩看得入神,忽然听到一阵清越嘹亮的歌声,一回头,是一个头戴草帽的牧人,牧人骑在黄牛背上,挥着手中的柳条驱赶着牛群,悠闲地从他身边走过,牛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过了一会儿,王绩又听到了“嗒嗒”的马蹄声,一个猎人牵着一匹骏马缓缓归来,马背上驮着两个鼓鼓的口袋,一个口袋里放着弓箭,另一个口袋里放着猎人一整天打到的猎物。王绩看到猎人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王绩看着自己,两手空空然,只有一壶酒罢了。为官多年,竟一事无成,王绩自言自语地感叹着,内心生出一种空虚与茫然。他又仰头喝了几口酒。来来往往的人都是熟悉的乡亲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有所收获,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他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酒徒,这一刻,王绩忽然觉得与乡亲们是陌生的,相顾无言。
夕阳缓缓西下,夜幕悄悄降临,王绩感受到了一种无边的孤独,一时间觉得无所归依,不知该往何处去。
或许他应当到山中去吧,遥想昔日,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为保品格与清白,不食周粟,隐居深山,常常一边唱歌,一边采食野菜饱腹。王绩不由自主地唱起当年伯夷与叔齐采摘野菜时唱的歌谣,走进浓浓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