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莫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有一种生活叫山居莫干

夏雨清 借宿CEO,莫干山民宿第一人

我和无数人说过,要写一本莫干山的书,记录山中的那些人,那些事。2000年初入莫干山,我就和这“江南第一山”结缘,租下一栋叫“颐园”的民国老宅,作为自己的“山中别业”,山居十几年,陪着女儿慢慢长大。

有几年,我过着每周四天山上三日城里的生活,穿梭于杭州和莫干山之间。看着莫干山从落寞到喧嚣,从无人问津到举国刷屏,也认识了一个个穿行其间的人物,从一闪而过的洪晃,到“中兴”莫干山的老外马克、高天成、司徒夫,也有本地珠宝商人华丽转身开了“西坡”的钱继良,以及肇启莫干山民宿乡村设计风的吕晓辉,中间也不乏打酱油的配角,走马灯般地上上下下。

这样的一本书,还真有了。不过作者不是我,是蒋瞰,一个说写就写的女子。她听说我有这个设想,就说:“我来写吧。”

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山居莫干》。

蒋瞰的书出了好几本,包括受我之约写的《宁波有意思》,但都没这本有意思。

因为,在这本书里,她写了一些有意思的人。

在我看来,凡是开民宿的人,都很有意思。一个人或两个人远远跑到山里来,就为开一家四个房间的民宿,想想就很有意思了。

杨默涵和吉晓祥就是这样一对同窗。

2014年冬天,蒋瞰受大乐之野邀约,去参加二号楼开张仪式。说是仪式,也就邀了几家媒体几个好友,吃了一餐,睡了一晚。

我因此认识了这一对同济同窗,记得那会儿,杨默涵一说话就脸红。

其实一年前,2013年的冬天,我就听说这两个上海人的故事了。颐园的一个阿姨,就来自山下的碧坞,她说村里新开了一家民宿,很好,还有一个温泉。

阿姨说多了,不免让人心动,就趁一次开车送她回家去瞄了几眼。说是“瞄”,是院子门上挂了客满的牌子,进不去,所以也就不知温泉的奇妙了。

现在回头来看,无论“温泉”泡池,或者大乐之野文艺范的设计风,都不再让人惊艳。但在那一年,2013年,这些足以让大乐之野红遍莫干山,并在几年后成为莫干山民宿的一杆旗帜。

不知道是大乐之野成就了建筑师,还是建筑师创造了大乐之野,反正那个人称“马导”的建筑师马科元,也一夜成名,连他去年在桐庐和人合开的“未迟”民宿,都复刻了大乐之野的红火。当然,复刻的还有他的建筑。

这一些大乐版或马导版民宿,也遍布着莫干山。有些是马导做的,有些是拷贝大乐之野的。

我记得那天,有个法国老外带着女友从山的另一边徒步翻越过来,也在大乐之野蹭了饭,再打着手电回去。他在山那边的村子开了家民宿,放在Airbnb(爱彼迎,民宿出租网站)上,据说还挺火爆。

确实,那几年,莫干山的民宿没有不火爆的。

一家民宿两三年收回投资,并非新鲜事。

2013年,是莫干山民宿元年。

早些年开民宿的,都对这个年份念念不忘,比如松赞创始人白玛多吉就和我说:“那是最好的年份。”就好像在说一款葡萄酒。

我已经记不得那一年的水分和阳光,是否与往年不同,但记得突然爆发的顾客流。一夜之间,满山都是民宿客。

莫干山也一夜之间冒出了无数家民宿,据说到今年,已有近千家了。

和丽江大理一窝蜂的民宿“淘金潮”不同,莫干山的民宿,低调、内敛,注重设计和品质,清一色小文艺、小清新的范儿。

有人说,民宿是情怀的慢生意。在我看来,莫干山的民宿和它们的主人,就是这个定义最好的践行者和注释者。也正因为如此,莫干山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民宿的高地和标杆。

山不在高,有人则灵。

莫干山不高,却因为这些隐逸山间的民宿“高人”,而被一次次朝圣。

蒋瞰找到了这些人,和他们对话,记录下他们的山中故事。有人说,莫干山越来越像普罗旺斯,那么,这本书就应该成为彼得·梅尔那样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