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药剂学的发展

祖国医药遗产极为丰富,在学习、继承和发扬医药遗产的同时,学习西方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我国药学的实际,创造了我国药剂学的辉煌成就。

我国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包括医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早在夏禹时代就制成了至今仍为常用的剂型——药酒。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766年已有汤剂这一剂型出现,是应用最早的中药剂型之一。在《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甲乙经》、《山海经》中已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及药酒等剂型的记载;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又增加了栓剂、洗剂、软膏剂、糖浆剂等剂型,并记载了可以用动物胶、炼制的蜂蜜和淀粉糊为黏合剂制成丸剂。唐代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后来编制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制剂规范,比英国最早的药局方早500多年。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著了《本草纲目》,其中收载了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曾经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从19世纪初到1949年之前,国外医药技术对我国药剂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引进了一些技术并建立了一些药厂(主要是进口原料加工生产注射剂、片剂等制剂),将进口的原料药加工生产成注射剂、片剂等制剂,但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产品质量较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医药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50年全国制药工业会议确定,在优先发展原料药以解决“无米之炊”的基础上发展制剂工业。为了适应医药工业的发展,1956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研究室成立,全国多次召开注射剂和片剂等生产经验交流会,促进了我国医药制剂工业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药用辅料的研究方面,开发了若干新材料。例如,已先后开发出粉末直接压片用辅料——稀释剂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黏合剂聚维酮(PVP);崩解剂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薄膜包衣材料有丙烯酸树脂系列产品、优良的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蔗糖脂肪酸酯、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酯等。

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的进步也很大。例如,新型辅料的研制成功和高速旋转压片机的应用使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制粒技术方面广泛应用流化制粒、高速搅拌制粒、喷雾制粒技术等提高了固体制剂的产量和质量;空气净化技术与GMP的实施使注射剂的质量大大提高;研制成功微孔滤膜及与之配套的聚碳酸酯过滤器用于控制注射剂中的微粒性异物,显著提高了注射液的质量;设计制造了多效纯化水生产设备,节约能源并提高了注射用水的质量;生产并应用了更先进的灭菌设备和技术,使灭菌效果更为可靠。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中,广泛地推广应用新辅料,采用微粉化技术及其他提高药物溶出度的新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在片剂等生产中采用了流化喷雾制粒和高速搅拌制粒技术,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采用薄膜包衣技术,既节约工时、材料,又提高产品质量。

在新剂型的研究方面,逐渐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如在缓控释制剂方面,已有一些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透皮吸收给药系统已有几个产品被批准生产;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多肽类、蛋白质等生物技术制剂的不同给药剂型的研究正在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