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写一件事不是拷贝的
周末的清早,何本真睡得正香,却猛听到:“表哥,醒醒!”他睁开眼,却见表妹站在床前。
表妹见他醒了,急匆匆地说:“我妈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我来找你评评理!”
遇见好久不见的朋友
我正在马路上走,突然发现前面有个人像我好久没见的一个朋友。我走过去一看:果真是从前的伙伴王华。我拍了拍他的肩,对他说:“王华,你怎么在这儿?”(读到此,何本真插话:怎么能光写两人单纯的相遇呢,立意没有啊!这是用素材写作文的通病!)
王华也认出我来,显得十分吃惊。我仔细一瞧:他瘦多了。此刻,我情不自禁地问:“从前我们叫你小胖子,现在你怎么瘦成猴了?”一提起胖瘦,好像触到了他的软肋,他勉强一笑,说:“正在长身体,怎么胖得起来?”这不合逻辑:我也长身体,怎么不瘦?一定另有隐情。我摇着头,说:“瞧你脸色,肯定营养不良,一定是病瘦的!”见我这么说,他也不再瞒了,凄凉地说:“我爸爸出车祸了,不能出去工作,现在家里穷得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啊!”(读到此,何本真又插话:写瘦与胖干啥,也是用素材写的,不好!)
分清素材与题材
表妹原是怒气冲冲而来,认定妈妈批评错了,现在见表哥也否定,她认栽了。可是她仍不解,问:“题目是‘遇见好久不见的朋友’,那我先写遇见,怎么会错呢?”
何本真笑着说:“你不信?我带你去找徐老师,他会告诉你原因的!”
何本真收拾好,拉着表妹,到了徐老师的作文门诊。
先将情况讲明,徐老师看了看手中的作文,讲解起来:“记叙文要选材、立意、生发,用题材写作;而你按事发的物理时空的前后顺序排列写了,用的是素材写作,错在这里!”
表妹突然问:“什么叫素材?”
徐老师说:“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拷贝真人真事,就是用素材写!”
“什么是题材?”
“题材就是加工产品的原料!如果把一头猪比作一件事,那么头、颈、排骨、心……都按物理时空顺序排列在猪身上,这些都是素材。你是厨师,你的立意是炒猪肝,那么与猪身上的头、颈、排骨、心……又有什么关系?你不必拷贝它们,而只要取生猪肝来加工即可。
“记叙文也一样,先立意,然后从真人真事中选取内含立意的某一个片段,对它加工即可。不必关注真人真事的来龙去脉,因为它与立意不搭界!”
“素材与题材写作,区别在哪儿?”
“素材是事件发生的物理时空的前后顺序排列,像一个民工听到喊‘救命’,循声看到河上有一个儿童浮沉,立即脱了衣服跳进河中游了过去,用手抓住儿童肩上的衣服……你拷贝它,就把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淹没在听到喊‘救命’、一个儿童浮沉、脱了衣服、游了过去……这一事件发生的时空前后顺序的罗列之中了。读者的注意力一被事态的陈述所牵制,对立意要表达的‘对精神品质的赞美’就感受不深了!
“用题材——你先确立舍己救人的立意,然后只从真人真事中选取‘用手抓住儿童肩上的衣服’这一个片段,进行挖掘!别看片段小,价值却很大,因为‘拉’与‘不拉’,关系到溺水者的生与死!只有把这种价值从片段中挖出来,舍己救人的品德才会感人。
“作者可以这样写:‘拉’之前,溺水者绝望、悲愤地想:妈妈含辛茹苦地拉扯自己,本想长大后,孝敬父母,可自己才十岁啊,现在却要沉到河底……自己报各种培训班,努力再努力地学习,学业在班里算是拔尖了,本想考上名牌大学,实现人生的理想,可是老天与自己作对,使一切都化成泡影……再写‘拉’之后,溺水者感到意外,不相信命运会眷顾他:当他浮出水面,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憋得难受的心胸立即舒服了!这是在梦里吗?可是分明有一只手抓着他的肩啊,获救了?他弄清楚了这是事实,立即激动了起来,此刻看那天,格外蓝,看到河岸边的人,格外亲……
“可见写文章是一件寓教于乐的事,不是简单地拷贝真人真事,而是从片段中生发出来的——文章是精神世界的产物,靠实录哪能生成……”
表妹一想:对啊!自己过去只会拷贝真人真事,完全不动脑筋,依样画葫芦而已,这种简单记录素材写成的文章怎么会有美感?相反,通过立意、选材、生发出来的一件事,得靠想象力,得靠艺术加工,如此,作品才会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达的立意也会更深刻。表妹不觉叫道:“看来立意深,得靠选材写!”
用素材写浅,用题材写深
徐老师补充说:“老师们常说‘立意要深’,其实立意并无深浅之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关键是:用素材写就浅,用题材写就深!因为前者是拷贝,后者是加工。而加工是要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学者蔡毅说过,作者‘为实现自己内心所追求的目标和效果(例如要突出舍己救人的立意——徐老师插话,下同),他必须一再思考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采用获救前后溺水者的不同反应),去寻找对自己而言最理想、最满意的结构方式’,‘任何一种文学结构的建构都必须根据它所要表现的意蕴去选择要素、组织材料,通过特定的结构方式去体现一定的内在需要和内在精神——意蕴’。如果满足于拷贝真人真事,而不去挖空心思把原料加工成产品,那么文章的主题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表妹愣在那儿,显然走神了。突然,她恍然大悟地说:“真令我茅塞顿开啊!”
何本真急问:“你想通了什么?”
她说:“杭州不是有一个吴菊萍阿姨吗?住在滨江区某小区的她,伸手接住了一名从十楼掉下来的两岁小女孩……报上登了她的事迹后人们都很感动,学军小学少先队员群情激奋,大队部立即向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提议:为她塑一个公园雕像。”
“不久,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创作出了雕像。雕像在钱江新城揭幕的那一天,我也去了,心想,不知真人美,还是雕像美?红布落下,却让人大跌眼镜:眼前呈现的不是吴菊萍阿姨的英姿,而是一双伸向天空的美丽纤细的女性的‘天使之手’——手臂长达三米多,呈‘接’的姿态,两只手掌将孩子轻轻托起,而手的中指上停着一只小鸟,食指上还戴着一枚金戒指。
“刹那间,我虽被这双手震撼了,却疑窦丛生:是不是为了赶时间,光塑了一双手来应付我们?
“现在听了徐老师关于题材与素材的论述,我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手就是题材,就这一伸,一个小生命活下来了!真无愧于‘天使之手’的称呼啊!艺术家觉得这双手才是张扬这一精神的题材!至于吴菊萍的头、身、脚、衣服等,与这手只是物理时空的前后排列关系,只是素材,如果把它们一起展示出来,反而胡子眉毛一把抓——冲淡了主题。”
表妹能举一反三,这让何本真很开心。
徐老师从电脑上搜出一篇同题范文给他们看:
遇见好久不见的朋友
浙江省杭州市大家艺校 潘晓婕
“潘晓婕——”听到熟悉的叫声,我猛一回头:却见一个头发染黄的女孩正看着我……一看此人就不像个学生!我觉得奇怪:我不认识她啊!我刚想走,那个染黄发的女孩大声说道:“我是李君,你不记得我了?”(看到此,表妹说:“这是用题材写的。因为相遇的字里行间,已渗透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立意!”)
一听到李君这个名字,唤起了我的记忆,细看她的眉眼,我立即认出来了!她?以前一个清纯可爱的小女孩,与眼下的这身打扮,真不敢往一起联想呢,我愣在那儿!
我不经意的错愕,似乎让她很受伤。她大概在想:潘晓婕是一个好学生,而我却是一个休学少年,与我认识不是丢了她的脸?想到这里,李君扭身就走。李君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记得以前她是一个三好学生,门门功课都优秀,让人羡慕啊!她羞于见我的样子让我很震惊,我连忙跑上去,一把拉住她的手。可她迅速缩回手。她明显被我无意识的表情深深地伤害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李君呢?
我俩一“洋”一“土”的模样,吸引了周围人的目光,路人仿佛在说:她们看着不是一类人,怎么跑一块儿去了?不过,我不管路人怎么看,还是拉着李君的手,真想搞清楚:好端端的,她怎么会变成这样。我问:“你休学了?怎么一回事,能告诉我吗?”或许这一亲密的举动,让她感到了温暖,她讲了起来。以前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后来父母分开了,她和爸爸一起生活。可爸爸不管她。没有了父母的关爱,她感到无所适从,一时自暴自弃,就成了这样……正当我惋惜不已时,她却放开我的手,说:“潘晓婕,你别跟我在一起。”我说:“傻话,我们从小就是好伙伴,现在也一样。”说着,我硬把她按在公园的长椅上,问:“你爸爸呢?”
她说:“他成天喝酒、赌博,一喝醉酒,就拿我出气,还把我的书撕了,不让我上学。”
送走了李君,我陷入了沉思:昔日令人羡慕的一个好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前途就这样毁了。真希望李君能重新振作起来,重返学校。
表妹看后,沉思良久,才说:“靠选材立意生发的文章,就是格外感人!而我那一篇按事发过程写的《遇见好久不见的朋友》,就是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