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贼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小城风云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年代。那一年的初夏,江南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城镇,忽然“热闹”了起来。

这个小城镇“热闹”起来,倒不是因为小城镇一夜之间平地挖出了金子,成了轰动方圆百十里地“聚宝盆”,而是因为镇子上不知从哪里来了几位神秘的“不速之客”,东偷西盗,南蹿北往的,彻底打乱了小城镇以往的平静。

这几位“不速之客”,究竟是何方神圣?镇子上的百姓不知。因为他们是真人不露相,深夜来游荡。

最让镇子上的居民感到害怕的是,这些盗贼每次都是来无踪、去无影,神出鬼没,偷鸡摸狗,而且还是隔三差五就要到镇上折腾一番。一时间,搞得这个小镇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这种“折腾”一直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镇子上的十几位大户人家几乎没有幸免的,或多或少都丢失了一些金银财宝,令这些大户人家很是惊慌和郁闷。

这些神秘的“不速之客”,镇子上的百姓拿他们没办法,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别说破案抓贼了,就是连一点线索都没有。

于是乎,这些神秘盗贼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也成了“谈虎色变”的江湖大盗,整日提心吊胆,苦不堪言,一到天黑,家家户户就赶紧关闭大门,生怕被这些神秘盗贼给盯上。

这个偏远的小城镇,名叫“朱革镇”,建在一个狭长的山坳里,北面临一个小山坡,南面临一条小河,距离县城还有五六十里地,交通不是很方便。

说起这个小城镇,颇有些传奇色彩。之前这里的人口不是很多,一千来户人家,三千多口人,以种地、养殖、小手工业为生。整个镇子的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

后来这个镇子的经济发展起来,外来人口开始大量涌入,使得镇子人丁兴旺,家业繁荣,规模也开始不断扩大。

其实,进入民国之前,这个镇子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叫“糊涂村”,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因为这个名字好记,特别。至于为啥叫“糊涂村”?由于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历史上暂时无法考证。

不过,有一则民间传说,流传甚广,成了“糊涂村”历史的一个佐证。说是在明朝中后期,有一位五品的朝廷命官,他心地善良,敢为民说话,在任期间,做了不少的“糊涂事”、办了不少的“糊涂案”,也得罪了不少的权贵。

这些权贵有的是皇室宗亲,有的是当朝重臣,大权在握。由于这位五品官员不巴结这些权贵,对权贵们想要办的事情,采取拖延、敷衍、糊弄的策略,惹怒了不少的权贵。在这些权贵的勾连撮弄下,这位朝廷五品官员受到了无情的排挤和打压。

但因这个五品官员很有文采,并且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屁股干净,在坊间的口碑相当不错,他创作的一些经典诗句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使得那些想整他的权贵拿他也没辙。

最后,这些权贵合起伙来,东拼西凑,罗列了这位五品官员办事能力差、不会办官差、官场口碑不好等几大“罪状”,将他划为“糊涂官”之列,后将他罢官。

将五品官员罢官后,这些权贵还不解气,就通过皇帝身边的太监,撮弄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将五品官员发配到了这个当时很穷的村子,还将这个村的村名改名为“糊涂村”,作为一个官员不会官场办差的反面典型。

这位“糊涂官”被发配到这个村子后,办起事来却一点都不糊涂。他带着村里的百姓开荒地、办学堂、立规矩、主公道,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也让这个村的村风、民风逐渐好转起来。

再后来,这位被罢官的“糊涂官”在这个村一直终老,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糊涂官”,村民自发为他修了一座庙,叫“糊涂庙”,庙里为他塑了一尊雕像,庙前还立了一块碑,碑文上称他为“糊涂村”的恩人和永远的名誉村长,以示对这个并不糊涂的“糊涂官“的敬仰和怀念。

自此以后,“糊涂村”的村名一代传一代,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只是这个“糊涂村”由于后来缺乏精明的领头人,再加上多年的战乱,也慢慢地走向了衰落。

而这个“糊涂庙”亦是如此,饱经风霜,年久失修。这期间,虽经村民们自发捐款整修过多次,如今却也有些破败不堪,孤零零地立在镇子的北山坡上。

到了民国时期,这个距离县城较远,被很多人看不起的“糊涂村”,仿佛时来运转,渐渐又发达起来。

这个村的村长杨泰晨是前清的一个秀才,在他的带领下,这里的人们借助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除了种地、种树,打粮、收果之外,聪明的村民开始以养猪和生产猪革为业,逐渐带动了“糊涂村”的经济发展。

后来民国政府对全国县乡重新进行行政规划,新上任的朱县长对“糊涂村”进行实地考察后,觉得这个“糊涂村”地理环境不错,很有发展潜力,就很想把这个村子扶持起来,自己顺便也成就一番事业。

当时,朱县长对村子里的长老级人物杨泰辰村长说:“杨老先生,你可是村子里的元老。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咱们这个村子叫什么不好,干嘛非得叫‘糊涂村’?难道你们还要世世代代‘糊涂’下去?”

杨泰辰村长有些无奈地说:“承蒙县长大人关心。其实,这个‘糊涂村’的村民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哪能轻易更改?再者说,现在外地军阀混战,战火不断,而我们这里相对安宁,对这一方老百姓来说,也算是难得糊涂的好事啊。”

朱县长沉思片刻接着说:“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也已经改朝换代了,这大清朝早没了,现如今进入民国时代了。既然是民国了,就要有个民国的样子,不要再受过去一些老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了。依我看,这‘糊涂村’的村名最好该改改了。”

杨泰辰村长恭敬地问道:“敢问县长大人有何高见?听说朱县长曾经留过洋,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还是全省有名的文化人,可否给村子赐于一个新村名?”

朱县长微微一笑说道:“那好吧,老村长的盛情,实难推辞,我就献丑了。要我说,既然现在咱们这个村是以养猪和生产猪革为业,经济基础不错,下一步还有可能在行政区划中升格为城镇,为了大力发展这里的新兴产业,我看就叫‘朱革镇’吧。”

“朱革镇?其中有何寓意?还请朱县长赐教。”杨泰晨老村长望着朱县长问道。

朱县长喝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这‘朱’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朱,有王者之气。同时还谐音‘猪’,与村里的养猪产业相匹配。可别把这‘猪’当作贬义词。这猪可是跟水和粮食一样,也是咱们的生命之源,是大富大贵之物。而‘革’则是革命的革,咱们推翻大清朝就是一次民主革命,也体现出当今民国革命的时代精神。此外,这‘朱革’还谐音‘诸葛’,意为智者,有着很不错的寓意,不知老村长意下如何?”

杨泰辰村长听后频频点头说:“朱革镇、朱革镇,妙,这个名字起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有思想、有深意、有眼光。在这里,我代表全村的百姓,多谢我们的父母官朱县长为本村赐民国新名。”

杨泰晨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向朱县长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