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脾的生理综述
第一节 脾与自然界的关系
脾与自然界的关系,《内经》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应四时,其臭香”(《素问·金匮真言论》)等,主要是根据五行定位。“土旺中央,其气化湿”(张景岳《景岳全书》),“湿为土气”(黄坤载《四圣心源》),“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唐容川《血证论》),更因土生万物,“稼穑作甘”(洪范《尚书》),故与《内经》“谷味甘,先走脾”(《灵枢·五味》)、“甘走肉”(《灵枢·五味论》)有关。
至于中央土色为黄,据区沃恒考证,认为“我国山西、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省的广大地区,都覆盖着一层黄土,厚的有七十米,一般的有五六十米”,并谓“黄土区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这里的农业历史在两三千年以上,由于长期耕种栽培形成一种特殊的古代耕种土”(见1964年6月《科学大众》第208页《我国的五色土》)。说明我国中部黄色土壤的由来,是有它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的。又据吴怀堂《脾胰考》(内部资料)一文指出:“《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所说的脾,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说的胰;《八十一难经》所说的脾,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说的脾。”由于前人脾胰混而不分,吴氏又引证“苏州专区医院萧伯宣院长在外科剖腹手术时所见到之正常活体胰腺表面所呈之颜色为类似枇杷果般之黄色”。似此,中医认为,脾属土,居中央,其色黄,一方面固属以类比象,说明脾与自然界的外在联系,另一方面,据解剖所见,也有它一定的内在依据。因而“宫”为土音,“歌”为脾声,“香”为土气,可能仍从五行相配,连类及此。
脾“主长夏”与“不主时”,《内经》并存其说。后世医家有谓:“脾主长夏”者,以“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黄坤载《四圣心源》),故万物借湿以为生长。所谓脾“不主时”者,李东垣强调“脾无正形 [9],于四季之末,各旺十八日,以生四脏”(《脾胃论》);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引朱子云:“论岁气流行之序,一岁之中有春夏秋冬四时,木火金水各主一时,以行其气,虽不言土,而土在四季中矣”。但孙氏在同书又谓:“土又独主长夏一月者,盖长夏建未,未位西南,乃土正旺之地,顾五行之理,顺而相生,无少间断,彼冬之水,生春之木,春之木生夏之火,夏火正炽,曷能使其生金,徒伤之而已,火旺则土相,故以土继之,是火生土,而土生秋金……乃可生生无穷。”我们认为,言脾“不主时”,正说明四时与四脏皆有土气,说“脾主长夏”,又系指“长夏之时,湿土用事,正阴阳交媾之时,水火相蒸之候”(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否则火煆土焦,何以生金,可见“土独主长夏”与“不主时”,同样是寓有五行相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