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肾内科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与正常成年人相比,药物在孕妇体内的代谢动力学有较大差异。导致这些差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1.药物的吸收
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可减少药物的吸收;妊娠期由于大量雌激素、孕激素的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使弱酸类药物如水杨酸钠吸收减少,肠蠕动减弱,增加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机会,使弱碱类药物如镇痛、安眠类药物的吸收增多。妊娠晚期,由于肺潮气量和肺泡交换量的增加,吸气量增加,使吸入性药物吸收增加。
2.药物的分布
妊娠期血浆容积约增加50%,体重平均增长10~20kg。药物吸收后进入增多的血浆、体液及脂肪组织中,使药物稀释程度增加。这一影响如果没有其他的药动学变化补偿,则药物需要量应高于非妊娠妇女。血浆容积增加,使血浆白蛋白浓度减低,形成生理性的血浆蛋白低下。同时妊娠期很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泌素等物质所占据,使药物蛋白结合能力下降。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是无活性的,游离药物能产生药物效果及药品不良反应,并能经胎盘输送给胎儿。游离药物增多,使孕妇用药效力增高。妊娠期药物非结合部分增加的常用药有地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哌替啶、地塞米松、普萘洛尔、水杨酸、磺胺异 唑等。
3.药物的代谢
妊娠期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肝脏酶系统功能变化,使肝脏生物转化功能有所下降,易产生蓄积性中毒。
4.药物的排泄
妊娠期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量增加,可使某些药物排出量增多,如尿素、肌酐、氨基酸、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尿中含量较高。
(二)药物特点对胎儿的影响
胎盘是胎儿的特殊器官,胎盘绒毛与母体接触的面积约达10m 2。孕妇服用的多数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孕妇用药时要考虑药物是否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而影响胎儿。
1.药物的性质
脂溶性药物渗透性越高,越容易透过胎盘;离子化程度越高,越不容易透过胎盘;分子量越小,越易转运至胎儿。如镇痛药、安眠药地西泮等。
2.药物的剂量
胎儿对药物有的无反应,有的可致死,效应和剂量有很大关系,少量药物有时只造成暂时机体的损害,而大量则可使胚胎死亡。
3.药物的亲和性
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与机体的遗传素质有关。同样药物,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有不同影响。如沙利度胺,人比鼠敏感60倍,比大鼠敏感100倍,比犬敏感200倍。
4.用药时胎龄
用药时胎龄与损害性质有密切关系。受精后2周内,孕卵着床前后,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 “全”或 “无”。“全”表现为胚胎早期死亡导致流产,“无”为胚胎继续发育,不出现异常。受精后3~8周以内,胚胎器官分化发育阶段,胚胎开始定向发育,受到有害药物作用后,即可产生形态上的异常而形成畸形,称为 “致畸高度敏感期”,如神经组织于受精后15~25日,心脏于20~40日,肢体于24~46日易受药物影响。受精后第9周至足月是胎儿生长、器官发育、功能完善阶段,唯有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和牙齿仍在继续分化,特别是神经系统分化、发育和增生是在妊娠晚期和新生儿期达最高峰。在此期间受到药物作用后,由于肝酶结合功能差而血通透性高,易使胎儿受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还可表现为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和功能行为异常,早产率亦有所增加。
(三)肾内科常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1.抗微生物类
除红霉素外,其他抗生素均不同程度地进入胎盘。青霉素大量应用可引起黄疸甚至死亡。长期应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可损害胎儿的第8对脑神经和肾功能。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有明显的手指致畸作用,致先天性白内障,晚期服用引起牙齿和骨骼的改变;氯霉素对胎儿产生毒性作用,可出现灰婴综合征。磺胺类可与胎儿血清内胆红素争夺血清蛋白,使游离胆红素增加,胎儿出生后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故妊娠晚期及分娩前应禁用。
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过量长期应用,可致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死胎发生率增加;孕早期应用可出现腭裂、无脑儿、死胎;短期少量应用未见不良反应,故慎用。
3.利尿药
托拉塞米是孕期应用较安全的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可能产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原因可能是药物抑制胎儿骨髓生成血小板,也可能是母体血液循环中的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所致。
4.免疫抑制剂
妊娠早期可致畸或流产,晚期可引起胎儿流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