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流程
卫生部门需要根据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组织开展评价,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监测,明确监测的目的,制定监测方案,拟定监测内容并建立监测指标体系。根据监测内容和指标,确定监测的方式和资料收集的途径。通常,监测资料可以通过医疗机构的被动报告以及设立监测点的主动监测方式获得,部分与卫生问题有关的资料(如农业、气象等),也可以通过直接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获得。所有获取的监测资料都需要经过质量控制和评价后,才能进一步开展分析和挖掘,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后,提出措施和建议。同时,需要对监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对监测项目的修改和完善建议。公共卫生监测资料收集与分析流程见图3-1。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需注意的问题
1.资料收集应以实际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基础
监测资料收集的周期、监测对象和监测点选择以及监测病例定义和具体监测内容等都应紧紧围绕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开展。如自然灾害发生后,为早期发现聚集性疫情,常需要开展灾区的症候群监测,具体应根据灾害的范围、程度、水体污染、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程度、媒介生物滋生情况、居住条件改变、人员转移等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尽可能覆盖全部受灾人群),开展以发热、腹泻、皮疹、咳嗽、伤害及其他不明原因聚集性症状等为主的监测。
2.资料的持续收集
公共卫生监测要求持续地收集与卫生问题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只有不间断的持续收集,才能发现疾病及其相应影响因素的异常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疾病预警和长期预测的数据基础。
3.资料的系统收集
由于公共卫生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众多因素错综复杂,共同影响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就要求在资料收集时,需要对公共卫生问题进行深入评估,事先制订资料收集方案或计划,全面考虑可能的影响因素,最大程度系统地收集相关资料。
4.资料的科学收集
在设立监测点收集资料时,应以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设计方法、样本量应合理,抽样要科学,选点要有代表性。
5.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准确、完整的监测资料是有效开展疾病防治工作的前提,错误的资料只能得出虚假的信息。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需要对可能致使质量下降的各种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监测点的选择、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监测工作职责分工、监测记录填写要求等等),确保监测资料的质量。
6.资料分析应紧密联系实际
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时,除分析方法应合理外,更为重要的,须因时、因地,并结合具体病种,综合人、时、地等要素,深入开展分析。监测资料分析没有权威的模式可循,需要分析员不断提高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积累经验,提倡创新性的分析思维,切不可千篇一律的套用分析模板。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综合分析,从大量的分析结果中寻找线索,进而发现问题并形成假设。
图3-1 公共卫生监测资料收集与分析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