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累及肾脏的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肾炎,为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临床表现有程度不等的蛋白尿、血尿或肾病综合征,少数患者甚至出现肾功能迅速减退。其病程迁延,病情活动与缓解相交替,肾脏活动性、慢性化病变无一定规律,可发展至终末期肾衰。其证候复杂多变,病机如前所述,肾虚与瘀毒是SLE发生的两个主要环节,由于素体肾阴亏虚,加之六淫邪毒结于血分瘀而化热,两热相传,久成瘀热毒邪。两者内外相合,互为因果,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终致病变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金实教授认为:SLE一旦累及肾脏,则湿热、瘀血将成为本病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水湿、湿浊、瘀毒为病变进展之危象,而清热利湿解毒、护肾化瘀活血则是治疗大法。
(一)湿热、瘀血为病情演变之关键
肾虚瘀毒,邪郁不解,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则湿邪内蕴,热与湿合,便生湿热。湿热病理在LN病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疾病的产物,又是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因素。“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从而决定了本病多缠绵难愈的特点。湿热不除,耗损正气,则病情愈难缓解。湿热壅滞三焦,表现各种证候。若壅滞上焦,则咳喘胸闷,易感外感;壅滞中焦,则倦怠乏力,脘痞纳呆;壅滞下焦,则面浮肢肿,尿少而黄,腰膝酸痛,尿血,尿浊。金实教授认为瘀血是贯穿于LN病程始终的病理因素,其形成有虚实两端。湿热阻滞气机而生瘀者,是因实致瘀;而气为血帅,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阴亏火亢,煎熬阴液,则因虚致瘀。临床上可见到面色晦黯,腰痛,肌肤瘀斑,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等证候。
(二)水湿、湿浊、溺毒为病变进展之危象
LN水湿证的形成涉及多个脏腑,由于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脾气不能转输津液,肾气不能蒸腾水液,三焦决渎不行,膀胱气化不利,水液的敷布与排泄发生障碍,则致体内水湿停聚,甚者水聚成饮。水湿泛溢肌肤为水肿,停于胸胁为悬饮,聚在腹中为臌胀,凌心射肺则为喘证,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不全,出现肢体浮肿、胸腹水及肺水肿;湿邪久恋不祛则化生湿浊,浊阴上犯,胃失和降,则表现出恶心呕吐、口中尿臭、舌苔垢腻等证候,湿浊上蒙清窍,则见神昏谵语,所谓尿毒症表现是也,古人又称之为“溺毒”。如《重订广温热论》指出:“溺毒入血,血毒上脑之候,头痛而晕,视力蒙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病状,甚或神昏惊厥。”水湿、湿浊和溺毒,往往预示着病情的重危。
(三)清热化瘀、利湿泄浊、护肾扶正是治疗大法
基于LN的中医病机特点,治疗上应以清热化瘀、利湿泄浊、护肾扶正为大法,活动期强调清热化瘀、利湿泄浊,缓解期重视扶正,具体运用时金实教授多采用分期辨证结合辨病的治疗原则。
1.活动期辨证分型
(1)热毒炽盛证:
证见高热持续不退,两颧或手部红斑,斑色红,神昏,烦躁口渴,关节疼痛,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或弦数,方选犀角地黄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
(2)阴虚内热证:
证见持续低热,红斑隐现,脱发,口干咽痛,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关节肌肉隐痛,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方选经验方狼疮静合参麦地黄汤加减。
(3)湿瘀壅滞证:
证见面睑或四肢浮肿,胸闷腹胀,胃纳不振,大便干结,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腻,脉象滑数,方选五苓散合桃仁承气汤加减。
2.缓解期辨证分型
(1)肝肾阴虚证:
证见腰膝酸软,脱发,眩晕耳鸣,或有低热,乏力,口燥咽干,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有剥脱,脉细,方选狼疮静方加减。
(2)气阴两虚证:
证见乏力,气短,自汗盗汗,腰脊酸痛,脱发,口干,大便燥结,舌质红,苔少或苔薄,脉细数或细弱,方选参麦地黄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
证见面色苍白,疲乏,汗出,心悸气短,眩晕耳鸣,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方选十全大补汤加减。
(4)脾肾气(阳)虚证:
证见面睑四肢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无华,纳差,便溏泄泻,尿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方选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若浊阴上逆,恶心呕吐,纳差,口中尿臭,胸闷腹胀,精神倦怠,怕冷,大便干结,舌淡胖苔白浊腻,脉象细弦,方选黄连温胆汤、温脾汤加减。在上述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临床中结合辨病又常配合选用青蒿、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紫草等清热解毒之品;针对湿热病理常重用连翘、蒲公英配合凤尾草、猫爪草、蜀羊泉等药;对瘀血病理多用泽兰、益母草、丹参、红花等;兼水湿尿浊者可加石韦、土茯苓、雷公藤、青风藤、车前子、猪苓、六月雪等。
总之,对于LN的治疗,金实教授的经验是活动期在西医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增加疗效,减少西药的副作用;缓解期使用中药则有利于西药的撤减,并在防止复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对于疾病后期尿毒症期则应中西并重,扬长避短,以西药纠正可逆因素,包括狼疮活动,用中药护肾,调整体内阴阳气血,使其在低水平状态下达到相对平衡。着眼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