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医护合一论
医护合一,是指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整个过程中,在精于辨证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掌握疾病的演变过程,在灵活辨证处方用药的同时,恰当地指导病人用药、膳食、精神、摄生等相关的护理知识,即既精通医术,又精通护理,以使药物能发挥最大的药效、治疗取得最佳的效果。医护合一也是中医的传统特色之一。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诸多的古典医籍中,均将医疗和护理浑然一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极具代表性。他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十分注重恰当的护理,其中护理的内容极其丰富,医护合一为其鲜明的特点之一。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服药护理
张仲景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药物的功能性质来指导服药的。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先饮食后服药的,有先服药后进饮食的,有饮食和药物同时服的。如桂枝汤方后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仲景嘱服药后要大口喝热稀粥一升许,使谷气内充,易于酿汗祛邪外出,同时还要求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汗出为佳,示人宜恰当护理,恰得护理之助,方能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祛邪扶正,病可告愈。仲景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方后都重申了这一要求。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服药方法和药后调护为临床所常用。还提出妊娠养胎,药食参护。《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方后注:“……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药食参护,从而达到养胎安胎之目的。
2.病情观察
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必须善于详察病情,并根据变化指导用药。张仲景是我们的楷模。如他用下法,在大、小承气汤方后均注有“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等,又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九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均根据病情变化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是继续服用或是停药。仲景对重危证候,不但及时细心观察,并估测预后竭力挽治,还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如《伤寒论》第二百三十六条茵陈蒿汤方后注:“小便当利,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是根据观察发现服药后尿利,色正赤,腹减是为邪有出路,预后良好。再如第三百六十九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甚而脉反实,乃正气衰败,真脏脉见,此时攻补两难,预后不佳,故曰“死”。所以临床治病特别是对住院的急性病患者、重症患者,中药只能1付、2付、3付的开,以便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药味,而不能不分急、慢性病或是图省事,一开就是7付、14付。临床体会治疗咳嗽,有效的处方服2~3付甚至服1付,就能见到明显效果,如果服3付、5付均未见效,说明辨证用药有偏,必须重新更方换药,否则继服再多的原方也无效。
3.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在于保护胃气、以助药力、祛邪扶正、使病速愈。仲景学说中饮食的禁忌、服药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
(1)饮食的禁忌。即食忌,是指不同疾病当忌吃的某些饮食。《伤寒杂病论》中详列了病人对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的宜忌,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规定“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还指出服桂枝汤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服侯氏黑散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又如病中“忌口”,忌辛辣、酒酪、臭恶等物;服乌梅丸后,“禁食生冷滑物、臭食”,并在一些汗下方后提出饮食规定,如只进稀粥、糜粥调养等。
《素问·热论》“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亦有食复之戒。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在“伤寒食复”中提到“热病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先进稀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名曰食复。”以上所述,一是说患病(热)的过程中,勉强进食会造成疾病迁延难愈;二是说疾病渐愈,食鱼、肉等高蛋白的饮食会引起疾病复发。以上都是饮食不当惹的祸。小儿患热病最需防“食复”。临床屡见小儿咳嗽反复不愈,多因勉强进食,不知“忌口”所造成。又如患肺炎住院治疗,刚愈出院不到一旬,又开始发热咳嗽,就是因为病后失于饮食调护,过食鱼肉蛋奶高蛋白食物引起的“食复”。万全在《幼科发挥》中亦指出:“……节戒饮食者,医家之大良方也。”
以上说明在患病期间饮食清淡、忌口不仅能预防疾病的恶化,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现代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膳食密切相关,在疾病的恢复期,必须适度控制食物的总量。上海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认为:癌症病人吃得多,机体的代谢就旺盛,潜伏的癌细胞就会死灰复燃诱导复发。所以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厚的今天,特别要强调饮食护理不当会致病。
诸如此类对饮食的要求,不仅在当时对提高疗效、治愈疾病、减少副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对后世营养学的发展,以及“食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已逐步成为我国民间的基本常识,如今反而被很多人遗忘。因此,才出现人们富裕了,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愈来愈高的不正常现象。多年临床体会,一般呼吸道疾病需忌食高蛋白食品,如:鸡肉、鸭肉、鸽肉、鹅肉、羊肉、牛肉、鱼虾、海鲜及过甜、过咸、膨化、香脆食品和生冷瓜果;消化道疾病忌食荤腥、生冷、甜腻、油炸等不易消化之物;急性化脓性疾病忌食各种荤腥等。若患吐泻,只能暂以米汤、稀粥调养之。在治病的同时,饮食调护及宜忌亦需向患儿家长交代清楚。
(2)饮食的规律。人们要想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仅仅吃饱肚子是不够的,而是要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和充分的吸收利用。因此饮食必须合理的调配,避免挑食偏嗜;过食甘肥甜腻。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既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并根据自身的状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的规律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根据脾胃功能,决定进食量的多少。古云:“饮食贵在有时”,又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儿均应根据自身脾胃功能的强弱,定时定量的进食。
2)适合五脏归经。选择适合五脏归经的不同五味——酸、苦、辛、甘、咸各有所喜。
3)顺应四时季节,尊重自然,天人相应。春天生发柔和宜时鲜蔬菜,春宜甘平。夏天炎热宜清淡清凉,水果饮料。秋天肃降燥气当令宜油水滋润。冬天收藏宜多进补,且宜温补。不论粗粮、细粮、荤菜、蔬菜、水果等,均应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而搭配食之,少食反季节的各种瓜果蔬菜。
4)辨证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体质(体质的寒热)、不同口味、选择相宜的食物。脾阳不足者夏季不宜多吃冰水、西瓜。阴虚内热者宜清补。阳虚外寒者宜温补(对一些虚不受补者可以不补)。内热重者宜吃清凉之品,如青菜、菊花、鸭,不宜葱、蒜、姜、狗肉、羊肉等。
5)还需因地制宜。干燥地带宜滋润,如动物脂肪。潮湿地带宜辛辣。寒冷地带宜温热。尽量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发生。
(3)饮食的相宜。人们的饮食宜五谷相杂,有粗有细;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烹饪五味,合理相配;咸淡相宜,冷热适度(过寒伤脾、过热损伤黏膜);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根据病情,选择食品(热病宜清凉,寒病宜温热)。人们的饮食宜清淡。第一,清淡的饮食可以有效减少身体的负担,就像一个人没负担的走路一样。第二,清淡的饮食能减轻脏腑的负担。身体新陈代谢的负担就相对偏少,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脏腑的工作负担。这对一些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需要。第三,清淡的饮食可以延长寿命。很多长寿老人的饮食,基本是很清淡的。这是通过减少人体的各种负担,以延缓器官老化而实现的,所以能延长寿命。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中医医护从不分家,也不能分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由于现代西方医学模式的传播,人们依葫芦画瓢,中医成立了自己的医院、各自的专科,谁知中医的“整体观”“医护合一”等特色,在无意中被逐步淡化、遗忘。医生只管开方治病,与医疗密切相关的、不可缺少的护理,被认为只是护士的职责,医疗和护理在走向分离。所以很多急性病服药后不能迅速见效,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护理未到位。如感冒发热的患儿,服发汗中药不到半天,因热尚未退,有的家长用冷水擦身,在夏季有的用电扇直吹,更有甚者用自来水冲,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这是现代的物理降温法。试问这样能退热吗?非但不能,反而会加重病情。又如咳嗽反复不已,不予忌口,每餐鱼虾、甘肥,再加生冷水果,这样咳嗽能愈吗?还有腹泻的患儿,现代有些医生想当然的认为,泻得越多营养流失越严重,故嘱无需忌口,要尽量补充营养,哪里知道吃得越多泻得越严重。这些医生忘记了人体的营养是指吸收的概念,而不是给予的概念,给的再多吸收不了,纯属徒劳,反而增加了胃肠的负担,按这样的理论去护理腹泻患儿,怎能治愈呢?按中医书本上学到的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知识,在每次看病的同时,我都要交代病家怎样护理,再加杂合以治,及时调整,一般见效很快。有很多病家对我说:“你这个医生真神,看一次就好”。我心想这些都是中医中药的神奇。我常对病家说:“医生不是神仙,看好病有你们家长一大半护理的功劳。”因此,医生在处方后必须交代好护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学习传统中医中“医护合一”的理论,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在这方面的宝贵遗产。这不仅为今天的中医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对弘扬中医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