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八法施治
《荀子·劝学》云:“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一个完整的中医诊疗方案应该包括“理、法、方、药”四大要素,郑毓琳先生认为:一个完整的针灸诊疗方案则需要“理、法、方、穴、术”五大要素。当我们明了一个疾病的病机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确定治疗大法,毓琳公在精研《内经》、《难经》的基础上,根据家传与临床实践,结合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的原则总结出“针灸治疗八法”,毓琳公认为针灸只要辨证清楚、配穴得要、手法精练,是可以达到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病目的的。毓琳公对“针灸治疗八法”的归纳与总结,充分体现了他高屋建瓴的学术见地,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同时也为郑魁山教授继承和弘扬“郑氏针法”奠定了基础。
本节我们专就“针灸治疗八法”进行讲解,让针灸医者有所了解,以便在临证时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一)汗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指病邪在肌表者应用汗法外解的治疗原则。《医学入门》说的“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就是针灸利用经穴,开泄腠理、发汗袪邪治疗表证的方法。
1.发散风寒
取风池、大椎、身柱、风门、合谷、后溪,用“烧山火”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主治感冒、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表寒证。鼻塞流涕,配上迎香、迎香、列缺用小幅度捻转补法,以袪风开窍。
2.清透表热
取大椎、陶道、身柱、肺俞,用丛针扬刺法,刺之出血;列缺、合谷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发汗,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喘、脉浮数有力的表热证。如目窜面青、神昏不安、痰涎壅盛,配百会、印堂、人中、少商、商阳、中冲用点刺法出血,以清热宣肺、祛痰开窍。
(二)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就是指病邪在上,胸满脘胀者,应用吐法催吐急救的治疗法则。《医学入门》说的“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就是针灸利用经穴催吐,引导有害物质吐出的方法。
1.涌吐风痰
取天突或旁廉泉用导痰法,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紧按天突穴,候至患者呕时,速刺天突穴,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不能将顽痰涌出再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紧切左右廉泉穴,候至患者作呕时,用指切速刺法针右旁廉泉速刺速出,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如患者极力作呕,口吐黏液,而痰仍不能顺利涌出时,急将患者扶起,医者两手用力撑肋,拇指紧按两侧肾俞穴,就可以促其患者将顽痰涌出,主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所致痰阻咽喉、不能吐出的险症。如中风不语,配风府用凉泻法,针时让患者喊“一、二”,金津、玉液用“金钩钓鱼”法(用速刺法进针2~5分,找到感觉后,拇指向后捻,用针尖拉着有感觉的部位抖提几次),能起到清热开窍、诱导说话的作用。
2.通结催吐
取中脘、幽门用催吐法。即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右手持针刺入八分,找到感觉用关闭法,中指压在针的下方,其他四个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称为“五穴取一”),右手持针的针尖和左手压按的指力,随其出气向胸部弩力推进1分,随其入气左手减轻压按将针尖提退1分,反复操作几次,使感觉向上传导,欲使其气向上攻,激起内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急速将针拔出。就可以将胃脘停留难以消化的食物呕吐而出。如患者仍不能呕吐时,急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他手指压按在左右两侧,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右侧幽门,再作呕时,再速刺左侧幽门,即可促使患者呕吐。主治食物中毒或宿食停滞、壅塞胃脘、欲吐不出的险症。如肝郁气滞,胸脘隐痛,两肋胀满,呃逆厌食,配期门、行间用凉泻法,中脘、足三里用小幅度提插补法,以疏肝理气。
(三)下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盛者泻之”,都是病邪在中焦,腹中胀满,应用泻法攻下的治疗法则。《素问·针解》说:“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医学入门》说:“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泻,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泻……”,都是针灸利用经穴,泻热导滞,排除肠胃积结,通便止痛,推陈致新的方法。
1.泻热通便
取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数有力的实热证。如年老体衰、气血亏耗、肠失润养的阴虚便秘,则取支沟透间使,用泻法,次髎、三阴交、照海用补法,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2.清肠导滞
取中脘、天枢、气海、曲池、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通便,主治湿热阻滞、腹痛便秘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脉滑数的湿热症。如小儿食积痞块,取上脘、中脘、建里用小幅度提插泻法,不留针,取三关穴(即食指之风、气、命三关纹中点)用小针点刺法出血,以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四)和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就是病邪在半表半里或阴阳偏衰的,应用和法和解与调整平衡的治疗法则。《灵枢·终始》说的“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就是针灸利用经穴调和机体在生理、病理、机能上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的方法。
1.和解少阳
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门、外关透内关、侠溪,用阳中隐阴法,使其先热后凉,主治外感病,邪传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证候。如疟疾,在发作前1~2小时取大椎、陶道、身柱,针后加灸10~20分钟,能起到扶正截疟的作用。
2.疏肝理气
取神封、上期门、膻中、膈俞、肝俞用小幅度捻转泻法,支沟、阳陵泉留针10~20分钟,主治肝气郁结的胸胁腹痛。如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失眠,取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用小幅度提插泻法,留针20~30分钟,有平肝潜阳、养阴安神的作用。肝气下滞出现疝气、偏坠、睾丸抽痛,配大敦针后加灸10~20分钟,照海、中都用小幅度捻转补法,留针20~30分钟,有疏经活血、行气止痛的功能。
3.和血调经
取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辨证后用凉泻法或热补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胀感,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如痛经,取关元、归来、三阴交,辨证后用凉泻法或热补法,留针20~30分钟,有和血调经、疏肝止痛的作用。
(五)温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寒者热之”和“清者温之”以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就是指感受寒邪或形体虚寒的,应用温经散寒补气的治疗法则。《灵枢·经脉》说的“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即急进、慢退)及《针灸大全》说的“有寒则温之”,都是针灸利用经穴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方法。
1.温中散寒
取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梁门、足三里或膈俞、肝俞、脾俞,用热补法或留针加灸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主治胃脘剧痛;呕吐恶心,取内关、公孙留针20~30分钟,以温中散寒,镇痛止呕。
2.温肾壮阳
取肾俞、关元俞、次髎,用热补法,使腰部产生热感,主治腰痛腿软,脉沉细无力的虚寒证。如腰背剧痛,不能转侧,配委中、秩边、人中用热补法,留针10~15分钟,以散寒镇痛。
3.温通经络
上肢,取大椎、大杼、膏肓、肩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肾俞、关元俞、次髎、秩边、环跳、风市、阴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申脉;按顺序由上而下针刺(此之谓“通经接气法”),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主治瘫痪、痿软、风湿痹症。如下肢瘫痪,取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足趾,以温经活血,恢复功能。肩痛不举取天宗、肩髃、肩髎、天髎透肩井、条口透承山,用热补法或温通针法,俗称“穿胛热”,能温通经络,祛寒镇痛。
(六)清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温者清之”及《针灸大全》说的“有热则清之”,就是指病邪化热、耗伤津液时,应用清热养阴的治疗法则。《灵枢·经脉》说的“热则疾之”和《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的“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即慢进、急退),说的是针灸利用经穴,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方法。
1.清热开窍
取百会、人中、承浆、十宣用点刺法出血,主治中风窍闭、中暑昏迷、小儿惊厥、热极神昏、癫 、脏躁等症。如疯狂、脏躁,于痰迷心窍、精神失常、哭笑打骂、不识亲疏时,取内关、合谷用白虎摇头法,人中、承浆、百会、巨阙、中脘、丰隆、太冲用凉泻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凉感,以息风降痰、清热开窍。
2.清热养阴
取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排其血中毒热,主治霍乱腹痛、上吐下泻之急症。如呕吐不止,取内关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能清热止吐,如吐泻之后,津液耗损,正气大亏,脉细无力的脱证,取气海、神阙灸20~30分钟,中脘、天枢、足三里用补法,以疏导气机、回阳救阴。
3.清热解毒
取风池、大椎、颊车、翳风、合谷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留针20~30分钟,少商、商阳用点刺法出血,主治痄腮(腮腺炎)、咽喉肿痛、口唇生疮等温毒积热证。如项后发际疮疖(毛囊炎),取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用丛针扬刺法,使之出血,乃有“釜底抽薪”之效。
(七)补法
《灵枢·经脉》说的“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因其衰而彰之”及《针灸大全》说的“补则补其不足”,都是指形体衰弱或气血不足者,应用益气养血的治疗法则。《素问·针解》说的“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和《灵枢·官能》说的“阴阳皆虚,火自当之”,都是针灸利用经穴扶正祛邪,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虚损的方法。
1.培元固本
取神封、幽门、中脘、列缺、太渊、足三里、照海用热补法,大椎、百劳、肺俞、心俞、膏肓、肝俞、脾俞、肾俞,针后加灸10~2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主治喘咳气短、消化不良、自汗、盗汗等脏腑损症。如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取肾俞、关元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以补肾益精、固本壮阳。
2.补中益气
取中脘、关元、天枢、腰俞、会阳、长强,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20~30分钟,使腹部和肛门温热,主治久泻不止、脱肛不收、腹痛喜温,苔薄白,舌质淡,脉迟无力的脾胃虚寒证。如五更泄,神衰厌食,配脾俞、胃俞、关元俞,用热补法或针后加灸,以温肾暖脾,涩肠固脱。
3.固崩止带
取大赫、中极、归来、三阴交,用热补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热感,主治经行不止、赤白带下、脉细无力、冲任不固的虚寒证。如血崩不止,神昏不语,面白脉微的脱证,取隐白、人中用小幅度捻转补法,行间用热补法,大敦针后加灸10~20分钟,以回阳固脱,补气摄血。
(八)消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的“坚者削之”和“结者散之”,就是指气血积聚或痰湿凝滞者,应用消法软坚磨积的治疗法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其实者,散而泻之”,《灵枢·小针解》说的“菀陈则除之”和“邪胜则虚之”,就是针灸利用经穴消积化滞、破瘀散结的方法。
1.破瘀活血
取风池、角孙、曲鬓、攒竹、太阳,用热补法或温通针法,使热感传到眼底,俗称“过眼热”。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留针10~20分钟,使眼底有痒胀热感,能化散玻璃体内的瘀血,并使瘀血吸收。主治视网膜出血、暴盲、青盲、云雾移睛等眼病。如身体虚弱、反复出血,配大椎、肝俞、肾俞用热补法,使其产生热感,以调肝补肾、益气养血、清头明目。
2.消肿止痛
取小节(腰部以上的取手小节,腰部以下的取足小节)用小幅度捻转补法,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5~6分钟操作一次,使感觉放散传导,现时让患者活动肿痛部位,以缓解疼痛,主治创伤性疼痛。如红肿严重,局部用围刺法或施熨热灸20~30分钟,以活血散瘀。用局部灸法治疗冻疮,也有显著效果。
3.消坚散结
取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胶状黏液,主治腱鞘囊肿。局部用围刺提插法,主治瘿气。取扶突透天窗、天髎透肩井、曲池透臂臑,辨证后用凉泻法或热补法,留针20~30分钟,主治瘰疬。如瘰疬坚硬,配阿是穴(瘰疬结节),操作时,结节小似豆者,针向核中直刺;大如核桃者,用围刺法或针向核边斜刺。进至缝隙后,用苍龙摆尾法,徐徐拨动,能活血散瘀,散结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