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临证金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眼科病证治求真

郑毓琳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应用针灸疗法治疗重大眼疾的成就,至今仍影响深远。因毓琳公当年所整理资料部分散佚,致使难窥全豹,今在郑魁山教授指导下,根据毓琳公笔记及相关著述,略陈一二,以管窥其诊治大法。
(一)眼科病证的诊治
眼科病证的诊断、治疗与临床其他各科基本相同。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脏腑经络辨证,进行治疗。《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眼科龙目论·眼叙论》说:“夫眼者,五脏之睛明,一身之至宝,如天之有日月,其可不保护哉。然骨之精为瞳子,属肾;筋之精为黑眼,属肝;血之精为络果,属心;气之精为白眼,属肺;肉之精为约束,属脾;契筋骨气血之精,与脉并为之系,系上属于脑。……赤脉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眼科龙目论·五轮歌》说:“眼中赤翳血轮心,黑睛属肾水轮深,白睛属肺气轮应,肝应风轮位亦沉,总管肉轮脾脏应,两睑脾应病亦侵。”指出目内眦有红肉隆起,目外眦有血络分布,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有润养眼球的作用;瞳神在黄仁中央,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瞳神能展能缩内含神水、晶珠、神膏等,而使眼睛明亮,有视万物的作用;白睛在眼球外壁,属肺,肺主气,故称气轮,白睛环绕黑睛周围,两者密切相连,质地致密坚革,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黑睛在眼球前部的中央,属肝,肝主风,故称风轮,黑睛后方与黄仁相邻,质地透明坚韧,是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由之路,有保护瞳神及其他眼内组织的作用;黄仁为眼内组织,直接围绕瞳神,眼睑在眼球前方,分上下两部分,黄睛和胞睑均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上下眼睑生有睫毛,能开能合,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与经络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聚也。”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由迎香穴接近眼睛;胃经“旁约大阳之脉”,由睛明穴经过眼睛;手少阴心经“上挟咽,系目系”,由眼内组织与脑相连;手太阳小肠经的支脉“上颊,至目锐眦”和“抵鼻,至目内眦”,均在眼睛周围和眼内与眼睛接连;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由睛明穴通于眼内;手少阳三焦经“交颊、至目锐眦”,在眼睛外缘;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在眼睛外缘;足厥阴肝经“上入颃颡,连目系”,通于眼内;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和“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与眼睛相通;任脉“循面入目”,进入眼内;冲脉“出于颃颡,渗诸精”,与眼睛联系;阳 脉“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目系”和“交于目内眦”,通于眼睛根部及目系;阴 脉“入 ,属目内眦”,通于眼睛;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交会阳白穴,在眼睛上方;手阳明之筋“上颊,结于 ”,接近眼睛;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这两条经筋维护眼球;手太阳之筋“上属目外眦”,接近眼睛;手少阳之筋“循耳前,属目外眦”,接近眼睛;足少阳之筋“结于目外眦,为外维”,能使眼睛左右盼视。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全身有8经、6脉、6筋,20条经络、经筋与眼睛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眼睛与脏腑、器官之间,靠经络的连接沟通,不断地输送气血,才能维护眼睛辨色视物的功能,也就是眼睛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够视别万物。

(郑魁山 整理)

(二)眼病针刺法则及选穴
眼病的治疗和其他病一样,亦须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
根据辨证确定病性,再根据病性确定相关的针刺法则并选用相应对症腧穴。
1.针刺法则
(1)寒症,据病情采用热补法或“烧山火”手法,也可行“二龙戏珠”或“喜鹊登梅”手法,用温散法。
(2)热证,据病情采用凉泻法或“透天凉”手法,也可行“二龙戏珠”或“喜鹊登梅”手法,用泻法。
2.取穴原则
(1)局部取穴:
又名近端取穴,是选用病位附近的穴位治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到眼病,是选用眼睛周围或头面部的穴位。如睛明、丝竹空、承泣等。
(2)远端取穴:
主要选取四肢或背部的相关穴位,这些穴位虽然相距眼睛较远,但是由于经络的关系,其效果也很好。如合谷、风池、光明等。
(3)全身取穴:
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确定的,是从整体观出发的。例如肝肾亏损型在局部取穴基础上可加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三阴交等,心营亏虚型加用心俞、神门、足三里等,脾肾阳虚型加用脾俞、肾俞、关元、命门、百会等,肝气郁结型加用支沟、太冲等,气滞血瘀型加用内关、膈俞等。亦有一些治疗以远取穴位为主,如单用肝俞、肾俞治疗色素变性或暴发火眼等,或单用行间治疗青光眼等。
3.重用风池穴
郑毓琳先生治疗重大眼病时必取风池穴,其认为:风池穴为足少阳、手少阳和阳维脉之会穴,具有疏风解表、清利头目、健脑安神之功效。于其穴多采用热补法,令气至病所,可通达脑目脉络,故能温经散寒化痰浊、祛风散寒行气血。当其时,令患者端坐,自然体位,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按风池穴,选用1寸毫针进针0.5~1寸后,押手和刺手仔细体会针下气至的感觉。“得气”后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方向行热补法操作,押手紧按穴位下方,并配合刺手向对侧眼底方向推弩,使“热流”一样的针感传递至同侧眼底,守气1分钟,不留针。应用其治疗眼病,尤其是眼底疾患,取得了惊人疗效,曾治愈众多眼底出血、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患者。据毓琳公的经验,凡针感传至眼底者预后较好,针感只传至头顶者效果相对较差,针感不能传导者,说明气血瘀滞过重、经气不通,很难取效。
4.部分眼病选穴规律
在按上法针刺风池穴的基础上,据病症、病情配加穴位。
(1)儿童近视:
配攒竹、鱼腰、太阳、承泣透睛明,用补法,以益气明目。体弱血虚,配肝俞、肾俞、光明,用补法,以补益肝肾、养阴明目。原则上男孩不超过16岁,女孩不超过14岁效果最好。
(2)视网膜出血:
配曲鬓、鱼腰、阳白、四白、角孙,用补法;内睛明用压针缓进法,太阳用二龙戏珠手法,攒竹用喜鹊登梅手法,留针10~20分钟,以活血化瘀、清头明目。
(3)玻璃体混浊:
有陈旧性积血者,配瞳子髎透太阳、阳白透丝竹空,以通络活血、祛瘀生新。
(4)眼底静脉曲张:
有出血先兆时,配上迎香点刺,脑空、合谷、三阴交,用小幅度提插泻法,以清热散瘀、防止出血;肝肾不足(或见血小板降低),配大椎、身柱、膏肓、肝俞、肾俞,用热补法或加灸,以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5)视神经萎缩:
配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瞳子髎、攒竹用小幅度捻转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通络明目。头晕烦躁者,配丝竹空、鱼腰、曲鬓、肝俞、合谷、光明,用小幅度提插泻法,以镇静安神;遗精阳痿、疲乏无力者,配脑空、大椎、肝俞、肾俞,用热补法,以培补肝肾、益精明目。
(6)睑废(眼睑下垂):
配阳白、攒竹、鱼腰、太阳、足三里、脾俞、肝俞、申脉。脾俞、肝俞均行补法,守气1分钟,不留针。阳白透鱼腰和攒竹透鱼腰交替选用,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7)过敏性结膜炎:
配攒竹透鱼腰、太阳、曲池、血海、百虫窝,用补法。
(三)针灸治疗眼病的规律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人体“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共13条经脉的循行通过或起于眼睛和眼的附近。针刺某些有关经穴,可通过经脉联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眼睛,使病证得到减轻,视力得到增加乃至恢复。现将治疗急性结膜炎、近视眼、翼状胬、青光眼、麻痹性斜视等病所选用的主要穴位,根据经络学说分析如下:
1.病起目外眦,目赤痒痛
取风池、瞳子髎、曲鬓、光明是足少阳胆经穴。胆经循行“起于目锐眦”胆与肝相表里,肝虚血少,不能濡目而目不明者,针风池为治一切眼病之要穴,用“关闭法”使针感传到眼球,曲鬓、瞳子髎、光明用“烧山火”手法,能疏经活络、养血明目。肝胆火盛,目赤由目外眦始者用透天凉法,能泻肝胆热,清头明目。
2.瞳神失濡养,视物不明
取内睛明、攒竹、肝俞、肾俞、太溪、照海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穴。膀胱经循行“起于目内眦”,膀胱与肾相表里,瞳神属肾。《灵枢·经脉》说:“肾经病,目 如无所见。”肾经病主要表现为瞳神之藏水不足,视物不清。内睛明在目内眦,用压针缓进法,攒竹在眉头用喜鹊登梅法,能直接治疗眼病。肝俞、肾俞虽是膀胱经穴位,但肝俞属于肝之背俞,肾俞属于肾之背俞,用补法,不留针,太溪、照海用补法,留针20分钟,虽不能直接治疗眼病,但能起到补肾益精,间接治疗眼病的作用。
3.白睛之色赤,始目内眦
取合谷、商阳是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循行“上挟鼻孔”(接近眼区),大肠与肺相表里,白睛属肺,《灵枢·经脉》说:“肺经病”……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说肺经病加剧时两手交叉扪于胸部而眼睛昏瞀,视物模糊。《灵枢·热病》说:“目中赤而痛也。”合谷用泻法,商阳点刺出血,能起到祛风泻热、疏能经强、清头明目、间接治疗眼病的作用。

(郑魁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