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证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系由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胆汁、胰液中有害成分对胃黏膜造成伤害,从而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闷不适,甚则疼痛,烧灼感,口干苦,胆汁样呕吐,嗳气,泛酸等。中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脘痛”、“嘈杂”、“呕苦”、“胆瘅”、“呕胆”等范畴。笔者现将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细察病因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等引起,首重情志失调,认为情志失调是最主要的病因,其次是脾胃素虚,最终导致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胆邪犯胃。
1.情志失调
笔者在临证之时,观察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多有情绪急躁易怒,或情绪消极低沉抑郁,皆为肝气不舒的表现,故认为情志失调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一个很重要的病因。平素忧思恼怒、思虑过度、忧愁抑郁,易导致肝失调达、疏泄失常,胆附于肝,导致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异常,胆邪犯胃,可致胃失和降,从而出现呕苦、嗳气、胁痛等症。如《灵枢·四时气》:“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2.脾胃素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虚弱不无关系。如《长沙药解》云:“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缘于中气之虚”。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胆邪随胃气上逆犯胃,出现嗳气、呕苦等症。与现代机制研究胃动力不足,幽门关闭不全导致的胆汁反流所说相似。
3.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等外邪,侵犯脾胃,导致胃气不和,胃失和降,从而出现胃脘痛、呕吐等症。
4.饮食不节
由于饮食不节,或寒温不适,或过饥过饱,或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致脾胃渐损,运化失常,郁而成积,积而化热,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出现胃脘胀痛、泛酸、嘈杂、呕苦等症。
(二)详审病机
胆汁反流性胃炎总的病机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初期以邪实为主,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胆邪犯胃,出现胃脘胀痛,两胁胀闷,嗳气或矢气则舒,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善叹息,胸闷,泛酸,遇情志不遂则加重,舌苔薄白,脉弦等表现;肝气郁结日久化火,火移胆腑,胆邪上逆灼伤胃络,会出现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入疼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入益痛,口干而苦,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等肝胆郁热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则会出现脾胃虚弱的表现。若素体阴亏或过用理气伤阴之品则使胃阴不足,以胃脘隐隐作痛,空腹时加重,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纳呆干呕,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等为主要表现;如素体阳虚或过用苦寒药物则形成中虚脏寒之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每遇冷或劳累发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等为主要表现。久病入络,瘀血内阻形成瘀血停胃之证,则会出现胃脘痛如针刺,痛处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疼痛剧烈,可痛彻胸背,肢冷、汗出,呕血或黑便史等症状。病位在胃,涉及肝胆脾,情志失调是其主要病因,总属本虚标实,其本虚为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标实为肝气郁滞,胆邪逆胃。
(三)辨证要领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临床上可以观察到年轻人多以肝郁气滞和肝胆郁热等实证为多,多伴有情绪急躁易怒,大便干结难解等症状,胃镜下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大量胆汁反流,治疗上主要以疏肝和胃,通浊降逆等祛除邪实为主;中老年人则以虚实夹杂为多,伴有情绪抑郁,失眠,大便不畅等症状,胃镜下可见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治疗上以疏肝健脾,补益脾胃为主,佐以通降、活血等法。
2.证候演变
肝气郁滞日久,郁而化热可转化为肝胆郁热证;肝火日久伤阴耗液则会转化为胃阴不足证;日久伤及中阳则可转化为脾胃虚寒证;复因饮食不节、饮食内停而转变为虚中夹实证。无论何种病证,病初往往在气,病久可入络而致胃络瘀滞转变为瘀血证。
(四)治则治法
治疗原则 应根据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等情况辨证施治。辨明标本虚实之轻重缓急。本虚者应治本为主,如胃阴不足者宜益胃养阴,脾胃虚寒者宜温中健脾。标实为主者应治标为急,如肝气郁滞证宜疏肝理气,肝胆郁热证宜清热疏肝、利胆和胃,血瘀证宜活血化瘀通络。标本虚实夹杂者则当标本兼顾。本病的病性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为本,以肝气郁滞,胆邪逆胃为标。疏肝健脾,和胃通降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且患者多存在情志失调之象,故均可酌加理气解郁之品。
(五)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证见:胃脘胀痛,两胁闷胀,嗳气或矢气则舒,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善叹息,胸闷,泛酸,遇情志不遂则加重,舌苔薄白,脉弦。胃镜检查或见胃腔内黄绿色潴留液,或见幽门口有黄绿色液体冒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改变。
治法:
疏肝和胃,解郁通降。
常用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疼痛较重者加延胡索理气止痛;喜暖畏寒胃中冷痛者加乌药、吴茱萸等温中散寒理气定痛;腹胀嗳气频繁者加苏梗、佛手、木香等理气消胀;口苦口干伴右胁肋部隐痛、厌食油腻者,加郁金、金钱草、制大黄等清利肝胆郁热。
2.肝胆郁热证
证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入疼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入益痛,口干而苦,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数。胃镜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及胃腔内黄绿色反流液。多有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感染者等伴随症。
治法:
清热疏肝、利胆和胃。
常用方药:
大柴胡汤加减。
加减:
胃脘部疼痛明显,胃镜见胃黏膜糜烂者加黄芩、薏苡仁、煅乌贼骨、大贝母等清利湿热;胆囊或胆管有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口干,舌红少苔者,为火热伤阴耗液,加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等养胃益阴;食少纳呆者加炒谷麦芽、焦山楂、焦神曲等消食开胃。
3.胃阴不足证
证见:胃脘隐隐作痛,空腹时加重,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胃镜检查见胃脘内黄绿色潴留液,并可见黄绿色反流液从吻合口冒出,黏膜充血水肿,或见糜烂、溃疡。
治法:
养阴益胃。
常用方药:
益胃汤加减。
加减:
胃脘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九香虫等理气止痛;阴虚便秘者加肉苁蓉、石斛、火麻仁等养阴润肠软便;胃镜下见胃黏膜有糜烂者,加煅乌贼骨、大贝母等清热利湿消除糜烂;胃镜下有溃疡者,加煅乌贼骨、大贝母、白及等抑酸护胃;另用三七粉、白及粉各2g,藕粉调服,早晚空腹各一次服用,可促进溃疡的愈合。
4.中虚脏寒证
证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每遇寒冷或劳累发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胃脘内潴留液呈黄绿色。病理可见黏膜萎缩或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治法:
温中健脾。
常用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减或理中汤加减。
加减:
胃脘疼痛,遇寒加重者加干姜、乌药等温中散寒止痛;泛吐清水或呕吐者加茯苓、泽泻等利水止逆。
5.瘀血停胃证
证见:胃脘痛如针刺,痛处不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疼痛剧烈,可痛彻胸背,肢冷、汗出,呕血或黑便史等症状。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或见胃黏膜增生粗糙,隆起结节,胃脘内潴留液呈黄绿色,幽门口变形或有黄绿色反流液冒出。病理可见黏膜萎缩或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治法:
活血化瘀。
常用方药:
丹参饮加减。
加减:
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加太子参、炒白术、丹参、仙鹤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使肠化及不典型增生消退。
以上5法须灵活应用,同时要兼顾合并症。若肝气郁滞兼寒邪犯胃,应疏肝理气,疏风散寒,理气和胃;兼食滞应理气消导;兼呕吐呃逆则顺气降逆。若食滞日久,食积化热成燥应泄热通腑荡积,燥热去则病自愈。若肝气犯胃兼食滞应理气健脾消导积滞。若肝胃郁热,血热气逆,灼伤血络而致吐血,治应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则血自止。若瘀血停滞属脾胃虚寒,气不摄血者应活血化瘀兼益气养血。寒热错杂,则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并调寒热;总之,相兼证当分清主次,标本兼顾,虚实并治。
(六)治疗特色
1.首重调畅病人情志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本病的发病多为情志所诱发,或为急躁易怒,或为郁郁寡欢,且临床症状多在情绪变化时加重或减轻。故首重调畅病人情志,解除患者思想负担。首先是解除患者的疑虑。患者往往医疗知识匮乏,或一知半解;对自己的病情不够了解,不免心生疑问,疑久而生虑,虑久而伤神,终至夜寐欠安,茶饭不思,神疲懈怠,症状加重;临证时首先向患者解释疾病,打消患者疑虑;对于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也会不厌其烦地逐一解答,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了解;有时患者会反复叙述病情,每于此时,笔者都耐心倾听患者疾苦,态度诚恳,并嘱患者打消顾虑,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在生活中,笔者会叮嘱患者平日多与他人沟通,控制自己不佳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还会在用药配伍中加用合欢花、玫瑰花、绿梅花等疏肝解郁之品,正所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通过以上几种措施,病人的情绪很快得到控制,症状也会很快得到改善。
2.用药轻灵孟河遗风
笔者为孟河医派传人,谨遵孟河用药轻灵醇正之旨,每于平淡中见神奇。如治疗肝郁气滞者,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轻用则起到疏肝理气、引诸药入肝经的作用,重用则可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视病人情况而增减柴胡用量。不仅如此,肝气郁滞之人,易伤津耗液,笔者为了不伤及人体内的阴液,在选用疏肝理气药时,不使用太过辛香温燥的药物,喜欢用玫瑰花,合欢花、佛手花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且用量极轻。
3.结合胃镜中西合参
在辨证的基础上,笔者亦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成果,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更为准确,疗效更为确切。如胃镜显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则表示患者病情轻,病程短,且以年轻人多见,故治疗以驱邪为主;如胃镜显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则表示患者病情稍重,病程长,且以中老年人多见,故治疗时以疏肝健脾,补益脾胃为主,佐以通降、活血等法。治疗上亦结合西医治疗思想,胃镜见胆汁反流,由于胆汁能对胃黏膜产生损伤,在调整机体的同时,适当选用现代药理研究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的中药,避免胆汁直接损伤胃黏膜。如保护胃黏膜的有煅乌贼骨、白及、浙贝母、木蝴蝶、凤凰衣等;促进胃肠动力的有莱菔子、决明子、制大黄、枳壳等。
(七)临证备要
1.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在众多引起胆汁反流的病因中,以情志不遂者最为多见,肝主疏泄,以条达为顺,胃主受纳,以通降为和,情志抑郁,恼怒伤肝,则肝失疏泄,胆亦随之疏泄失常,横逆犯胃。叶天士曾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又谓:“凡醒胃必制肝”。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有鉴于此,笔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善从肝论治。临证强调调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结合调肝,而疏肝和胃时又注意升降润燥。
2.疏肝理气为要,谨防伤阴耗液
“治胃勿忘肝”,叶天士“忌刚用柔”法则,治胃用药以“不损胃,不破气,不滋腻”为原则,主张升阳不过于温燥,滋养胃阴宜清淡而不滋腻。调气药的选择如木香入胃,香附入肝,若有化热之象则用金铃子散,寒热夹杂者可并用之。肝气郁结,嗳气频作,宜用佛手、绿梅花、玫瑰花等。着重调整脏腑之间的升降功能,用药以轻灵、流通见长,强调治实不宜峻攻,补虚切忌滋腻。
3.苦寒中病即止,饮食清淡自养
初期患者有的表现为肝胆郁热较重,会用到黄芩、枳实、大黄等苦寒泻下之品,笔者非常重视顾护胃气,谓清热苦寒之品不宜久用,以防苦寒太过而败胃。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苦寒中病即止,饮食宜清淡,心情宜舒畅。
4.胃气贵在和降通畅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胃气宜通宜降,胃的所谓通降即通畅和下降之意,是其生理特性之一。水谷进入胃,经过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后,必须继续通降至小肠,传导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胃肠虚实更替,以此维持胃的正常受纳作用。另外,胃的受纳通降功能与肝之疏泄、脾之运化关系最为密切,胃失和降不仅能导致中焦气机不和,而且能影响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肝失疏泄和脾不运化也最容易招致肝胃不和及脾胃失司,因此,保护胃气通降实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也正由于此许多医家强调治胆汁反流性胃炎应采取以“通”为主的治法。
笔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以气血为主,治从通降入手,用药以轻灵流畅见长,主张在动态中辨证施治。把“胃宜通降,脾宜升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及“升清降浊”作为指导临床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理论依据。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过程分为气滞、郁热、阴虚、阳虚与血瘀五种类型。采取以“通”为主的治法。通即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秉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胆浊壅滞下降,给邪以出路。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去除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而不可壅补。在调气方面,不仅应当疏肝气,升脾气,降胃气而且还需要宣肺气。认为宣肺气伸其治节,可调升降,运枢机,肺气疏畅,则肝郁得解,诸郁皆因而愈。常用紫菀、桔梗宣泄肺气,升麻以升脾气,疏肝气常用绿萼梅、玫瑰花、佛手花、合欢花等,降胃气常用莱菔子、决明子等。即使是脾胃虚弱证也须“补中寓疏”或“疏中寓补”。
5.胃属阳腑,喜润喜柔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燥胃湿,燥湿相合,相互为用而既济。胃属阳土,有受纳、腐熟的功能,胃喜润,津液充足、消化液分泌旺盛,功能始能正常。胃为燥土,所以其病理变化容易表现为胃燥、胃热、胃火等,所以在治疗之时应注意顾护胃阴。叶天士尤重津液,他倡用“辛润通阳”、“辛酸两和厥阴体用”、“因惊动肝、肝风震起犯胃,平昔液衰,难用刚燥,议养胃汁以熄风”等治法。笔者常用南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百合等滋阴润燥,可合用乌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遵《内经》“酸甘化阴”之旨,使“甘得酸助而阴化无穷”。当胃阴亏虚之时,病情亦较深重,阴液难速恢复,治当缓图,不可多用滋腻碍胃之品。为防阴柔之品凝滞胃气,应遵叶天士“忌刚用柔”之要旨,少佐佛手、绿萼梅、玫瑰花、合欢花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八)药后调护
临床上,虽然胆汁反流性胃炎大多预后良好,但影响胆汁反流的因素较多,复发也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本病在积极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生活上的调护。
1.避免情绪过大波动。保持乐观情绪,遇事不要急躁,也不应消极抑郁,性格应开朗一些,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平时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2.避免过度的劳累及精神紧张,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吸烟者应戒烟。已有报道烟草可加重胆汁反流的程度,并因其具有收缩血管作用而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加重胃黏膜炎症。饮酒者应戒酒,特别是烈性酒。
4.饮食宜易消化、富含营养,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及高糖、高淀粉食物。避免过食生冷、肥甘、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度。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力求生活有规律,如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睡早起。参加适当体育活动,强健身体;饭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可适当散步、慢走等。夜间反流明显者,可抬高枕头,减轻反流的发生。
6.学习有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如有不适,应立即就医。定期检查身体。
(九)病案举例
案1 肝胆湿热轻症案
周某,男,25岁。初诊:2011年8月23日。主诉:晨起恶心欲吐一月余。病史:患者1个月前突感胸闷不适,晨起恶心欲吐,在宿迁某医院查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当地治疗未见好转。现患者晨起恶心欲吐,无食物吐出,口干口苦,二便尚调,余无不适,舌红苔黄腻,脉细弦。诊断: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呕吐,证属肝胆湿热轻症。予黄连2g,苏叶5g,吴茱萸1g,白蔻仁2g,竹茹5g,法半夏3g。14剂,每日1剂,泡茶少量频饮。三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服用3剂后症状减轻,14剂后已无恶心呕吐感,三个月来症状未作。
按:
本案笔者抓住主证,患者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辨为肝胆湿热,横逆犯胃,胆邪上逆胃镜见胆汁反流,胃气上逆而作呕,湿热较轻故恶心欲吐,无物吐出。故治疗用加味连苏饮,黄连清泻肝胆湿热,苏叶调理肝胃气机,吴茱萸疏肝降气,白蔻仁芳香化湿,降逆止呕,加竹茹清胃热,法半夏和胃气,共奏清热化湿,疏肝和胃之功。方药对症,故14剂症状消失。
案2 肝郁气滞案
周某,女,62岁,2010年10月9日初诊,因“胃脘不适2年余”来诊。患者两年来时有胃脘不适,食后益甚,食少,泛酸,右胁下疼痛,每因情绪变化而症情加重,口干口苦,夜寐尚可,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细弦。2010年8月30日曾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疏肝和胃,方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处方:柴胡5g,炒白芍15g,黄芩10g,炒白术10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金钱草15g,莱菔子10g,决明子10g,并嘱其心情舒畅。连服14剂之后,患者觉右胁下疼痛缓解,食欲改善,大便仍干结,2~3日1行,自觉畏寒,加大腹皮10g,肉苁蓉10g,以通降,续服1疗程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胃镜复查示: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已无。嘱畅情志,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按:
患者肝胃不和症状典型,有右胁下疼痛,情志变化加重,口干苦,大便干,脉细弦等症,故投柴胡疏肝散14剂症状减轻,再服1疗程后症状消失。本例治疗重点一是疏肝和胃,肝气疏泄正常则胆液排泄归于正常;二是保持大便通畅,使胃腑通降,胃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
案3 寒热错杂案
关某,男,34岁,2012年2月8日初诊,因“自觉胃寒3年”来诊。患者自觉胃中寒冷,厌食生冷,无泛酸,时有嗳气,口苦,小便黄,受凉后易于腹泻,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1年来体重下降6斤左右,2011年查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舌红,苔薄黄。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错杂。治当辛开苦降,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0g,炒白术10g,法半夏6g,干姜2g,黄连2g,仙鹤草15g,薏苡仁15g,葛根1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和胃胶囊4粒,每日3次。
药后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转,口干口苦较前明显,小便黄,余证同前,前方分别加入麦冬15g,玉竹15g,车前子15g,黄柏5g,人中白10g等养阴,清热利尿等品。经治疗2月余患者诸症好转。
按:
本案患者胃寒症状较明显,如胃中寒冷,厌食生冷,受凉后易于腹泻,平日大便不成形,日行1~2次,看似一派寒象,但笔者仔细追问下患者尚有口苦,小便黄等内热征象,故予半夏泻心汤寒热并举,14剂后患者胃中寒冷感好转,内热征象显现,口干口苦较前明显,小便黄,故加入养阴清热药调理两月余而好转。
案4 脾胃虚寒案
王某,男,55岁。初诊:2012年10月24日。主诉:胃痛10年。病史:胃痛10年,2010年11月查胃镜示: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Hp(+);病理:轻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6年前因胆囊萎缩曾行胆囊切除术,受凉或饮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肾阳虚),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药以附子理中丸加减,并佐以清肠化湿之品。处方:制附子5g,党参10g,炒白术10g,山药15g,炒薏苡仁15g,马齿苋15g,建曲12g,干姜3g,补骨脂12g。
二诊:
2012年11月7日。患者药后尚合。晨起饭后便溏,先干后稀,怕冷,舌淡,苔薄白。药以附子理中丸加减,并佐以清肠化湿之品。处方:制附子5g,党参10g,炒白术10g,山药15g,炒薏苡仁15g,马齿苋15g,建曲12g,干姜3g,补骨脂12g,石榴皮10g。后随访得知因笔者处挂号较困难,一直服用前方2月余,大便好转,怕冷症状亦减轻。
按:
本例患者虚寒症状明显,如受凉或饮食生冷即便溏,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怕冷,舌淡,苔薄白。故予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脾阳虚弱日久易及肾阳,故稍佐补骨脂意在补肾,先安未受邪之地,患者药后便溏好转,故原方再加石榴皮涩肠之品。方药对症,守方3个月而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