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治疗脾胃病经验撷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孟河医派的形成发展及学术思想简述

一、孟河医派的形成与发展

孟河,是江苏武进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小镇,位于武进市西北,虽弹丸之地,但300年来,名医辈出。有“吾吴医学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之说。孟河医派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
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孟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丁氏以儿科见长。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百十户人家的孟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孟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孟河医家声名大扬。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学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备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孟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孟河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费、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绩。以他们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医派,似一颗灿烂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的医坛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1800—1879)、费绳甫(1851—1914)祖孙两人。伯雄以归醇纠偏,平淡中出神奇,名盛于晚清,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以善治虚劳出名,曾为道光帝太后治肺痈,为道光帝治失音,名闻大江南北。绳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诸证而闻名上海。
马家原以疡科名著数世,至马培之(1820—1903)呼声最高,影响最大。1880年晋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名声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从此以后,马培之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巢渭芳(1869—1927)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家学渊源,学验两富,擅长内外两科,刀圭之术尤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精内科,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业务兴旺,名重乡里。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丁甘仁先受教于费伯雄之门人丁松溪,继受学于马培之嫡裔马仲清,他从马文植学,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习外科于巢崇山,后又拜安徽伤寒名家汪莲石为师。精内、外、妇、儿、喉各科,外、儿、喉及时病尤为擅长。丁氏初在孟河、苏州行医,民国初年至上海仁济善堂坐诊,历年所治烂喉病人不下万人,成为上海一大名医,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
丁氏医学造诣甚深,治学严谨,早年拜马培之为师,精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晚年又钻研金元四医家及吴又可、叶天士、王孟英等学说,博采众长,融诸家之学于一身。临诊推崇张仲景,辨病审症求因,用药灵活施治,内外参合,表里并兼,自成一派,世称丁氏学派。程门雪、黄文东、盛梦仙、王一仁、严苍山、秦伯未、章巨膺、章次公等上海名医皆出其门下。1885年,喉痧大流行,其“诊室人满,日愈数大症其常事”。丁氏医声远播,华侨及外人求医亦不乏其人,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丁氏去世后,有6个国家的公使和华侨代表参加了殡礼。遗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等,后人编有《孟河丁甘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