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正常步态

一、基本概念

(一)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方。

(二)自然步态的要点

1.合理的步长、步宽、步频。

2.上身姿势稳定。

3.最佳能量消耗。

(三)自然步态的生物力学因素

1.具备控制肢体前向运动的肌力或机械能。

2.可以在足触地时有效地吸收机械能,以减小撞击,并控制身体的前向进程。

3.支撑相有合理的肌力及髋膝踝角度(重力方向),以及充分的支撑面(足的位置)。

4.摆动相有足够的推进力、充分的下肢地面廓清和合理的足触地姿势控制。

二、步态周期

(一)支撑相

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图1-7-1-1),占步态周期的60%,包括:

图1-7-1-1 正常步态周期

1.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首次触地是指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使下肢前向运动减速,落实足在支撑相的位置。首次触地的正常部位为足跟,参与的肌肉主要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支撑相异常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承重反应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骨盆运动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首次触地时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GRF)一般相当于体重和加速度的综合,正常步速时为体重的120%~140%。步速越快,GRF越高。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减慢步速,减少肢体首次触地负荷。缓慢步态的GRF等于体重。

2.中期(mid stance)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态周期的38%~40%。主要功能是保持膝关节稳定,控制胫骨前向惯性运动,为下肢向前推进做准备。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下肢承重力小于体重或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一足,保持身体平衡。

3.末期(terminal stance)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为摆动前期。在缓慢步行时可以没有蹬离,而只是足趾离开地面,称之为足趾离地 (toe off)。对侧足处于支撑相早期,属于双支撑相,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踝关节保持跖屈,髋关节主动屈曲,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向心性收缩)。

(二)摆动相

足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态周期的40%,包括:

1.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摆动,占步态周期的13%~15%。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表1-7-1-1)。如果廓清地面障碍(如足下垂),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异常。

表1-7-1-1 正常步态周期中主要肌肉的作用

2.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态周期的10%。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伸。

3.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态周期的15%。参与的肌肉包括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步态周期和时相与步行速度关系密切,在分析时必须加以考虑。

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

(一)运动学特征

1.人体重心

人体重心位于第二骶骨前缘,两髋关节中央。直线运动时该中心是身体上下和左右摆动度最小的部位。从运动学角度,身体重心摆动包括:

(1)骨盆前后倾斜:

摆动侧的髋关节前向速度高于支撑侧的髋关节,造成骨盆前倾。

(2)骨盆左右倾斜:

摆动侧骨盆平面低于支撑侧骨盆。

(3)骨盆侧移:

支撑相骨盆向支撑腿的方向侧移。

(4)重力中心纵向摆动:

重力中心在单足支撑相时最高,在双足支撑相时最低。上下摆动距离一般为8~10cm。

(5)膝关节支撑相早期屈曲:

支撑侧膝关节屈曲15°。

(6)体重转移:

支撑侧早期在跖屈肌的作用下体重由足跟转移到全足。

(7)膝关节支撑相晚期屈曲:

支撑侧膝关节屈曲30°~40°。

步行时降低身体重心摆动是降低能耗的关键。

2.廓清机制

廓清指步行摆动相下肢适当离开地面,以保证肢体向前行进,包括摆动相早期-中期髋关节屈曲,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60°左右),摆动相中-后期踝关节背屈。骨盆稳定性参与廓清机制。支撑相对廓清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支撑中期踝跖屈控制 (防止胫骨过分前向行进),中期至末期膝关节伸展和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

(二)动力学特征

步态的动力学特征与步行速度有关。临床步态分析一般采用舒适步行速度,即受试者最舒服和能量使用效率最高的步行方式。其动力学特征如下:

1.垂直重力

垂直重力呈双峰型,即首次触地时身体GRF超过体重,表现为第一次高峰;在身体重心越过重力线时,体重向对侧下肢转移,至对侧下肢首次触地并进入承重期时GRF降低到最低点;然后由于蹬离的反作用力,GRF增加,一般与承重期的应力相似;在足离地时压力降低到零,进入摆动相。在下肢承重能力降低时,可以通过减慢步行速度,以减轻关节承重,此时GRF的双高峰曲线消失,表现为与体重一致的单峰波形。

2.剪力

垂直剪力在首次触地时向前,越过重心线时剪力向后。表现为前后反向的尖峰图形。左右(内外)剪力形态相似,但是幅度较小。

3.力矩

力矩是机体外力与内力作用的综合,是动力学与运动学的结合,受肌肉力量、关节稳定度和运动方向的影响。在康复治疗机制研究方面有较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