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病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补气活血、涤痰通络、镇肝安神法治疗脑梗死、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患者男性,62岁,已婚,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辽宁省葫芦岛市人。2007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其子代诉):语言不清,口角流涎,步态不稳3个月。
【现病史】
患者于2007年8月底因办理退休手续不顺而生气,9月初突然出现口角流涎,语言不清,步态蹒跚,持续至今,伴右侧头痛,头晕,烦躁不安,常常彻夜不眠,循衣摸床,行为怪异,上腹饱胀,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短少,身体逐渐消瘦。曾在本院及外院治疗,症状无缓解。平素性格内向。
【体格检查】
血压148/98mmHg,精神不振,烦躁面容,上唇轻度左偏,伸舌不利,口角流涎如线不断,上肢、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Ⅲ级,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弦。
【其他检查】
2007年11月26日头颅CT扫描: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左基底节区及右丘脑、左放射冠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老年性脑萎缩。
【诊断】
中医诊断:1.中风——中经络(脾虚肝郁,痰气上扰);2.痴呆(脾虚肝郁,痰气上扰)。西医诊断:1.脑梗死;2.脑萎缩;3.老年性痴呆;4.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
【治疗】
补气活血,涤痰通络,镇肝安神。处方:黄芪60g,党参60g,地龙60g,葛根30g,丹参30g,当归10g,三七10g,法半夏10g,石决明20g,珍珠母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瓜蒌仁10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另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1日2次。嘱家人多协助其肢体运动。查心电图、上腹B超、生化28项。
2007年12月5日二诊:
脉证基本同前,其子强调白天能睡,夜间不睡,摸弄衣服。
生化28项回报:总胆固醇(酶法)6.5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化学法)3.28mmol/L,余项正常。
心电图:T波V3~V6低平。
上腹B超:胆囊增大,切面径约80mm×37mm,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最大者约13mm×8mm。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增大。
补充西医诊断:1.侧壁心肌缺血,2.高脂血症,3.胆石症。
治疗上方去法半夏,加牡蛎20g,龙骨20g,茵陈30g,以加强舒肝平肝,重镇安神。5剂,煎服法同上。另口服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松龄血脉康胶囊,1次2g,1日3次。
2007年12月17日三诊:
其妻和子代诉:服药以来口角流涎明显好转,失眠、痴呆、步态不稳无改善。血压160/110mmHg,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弦缓。
上方去葛根,加怀牛膝10g,山药30g。处方:黄芪60g,党参60g,山药30g,地龙60,三七10g,当归10g,龙骨20g,牡蛎20g,茵陈30g,怀牛膝10g,石决明20g,珍珠母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瓜蒌仁10g。7剂,煎服法同上。因胶囊药吞服不利,停用松龄血脉康。
2007年12月24日四诊:
其子代诉口角流涎停止,步行较治疗前明显有力,仍不眠,烦热,大便已软,舌脉同上。上方去瓜蒌仁,加地骨皮10g,去内生烦热。5剂,煎服法同上。
2008年1月7日五诊:
口角流涎停止,行步增快而更稳,仍夜不安眠,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白滑,脉弦。上方去党参、三七,加代赭石30g。处方:黄芪60g,地龙60g,怀牛膝10g,龙骨20g,牡蛎20g,代赭石30g,珍珠母20g,石决明20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地骨皮10g,当归10g,茵陈30g。5剂,煎服法同上。
患者脑梗死症状控制后,针对失眠继续调治1月,睡眠基本恢复正常。
【按】
脑梗死的病因病机及药物治疗余已在相关临床专题研究与病案中详细论述,姑不重复,此处只简略讨论老年性痴呆与脑萎缩的发病和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痴呆是一组原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全身组织器官衰退,引起智力缺损、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的疾病。病理变化以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导致大脑萎缩和神经细胞变性为主。因此,老年性痴呆实质上是血管性痴呆,后者又称多梗死性痴呆,为脑血管病变之后遗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液病以及非感染性炎性血管病等引起广泛的血栓性或栓塞性脑血管病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脑部常有多个梗死灶,一般为双侧,病灶大小不一,多侵犯皮质、基底节或皮质下白质,以胼胝体、颞叶和枕叶多见。单侧皮质梗死或单个病灶产生痴呆者少见。而脑萎缩则是由遗传、脑梗死、脑缺血缺氧、脑动脉硬化、脑炎、脑外伤、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萎缩、变形、消失的一种神经精神衰退性疾病。由此看来,该患者之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梗死、心肌缺血、高脂血症以及高血压等实际上在病因与病理变化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
老年性痴呆、脑萎缩依病症不同可分属于中医“痴呆”或“健忘”范畴。“痴呆”作为病名最早见于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谓“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则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论中指出痴呆病因复杂,病症“千奇百怪”,病位在心及肝胆二经。另外,清·陈士铎认为其病在于郁、痰、虚,谓“大约起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火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关于“健忘”,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脑髓、肾亏所然,如《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医学心悟》谓:“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故喜忘其前言。”《医林改错》指出:“灵机记忆不在心而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根据文献所载,结合临床实际,余认为,老年性痴呆、脑萎缩病位在脑髓,病性属本虚标实,与脾、肾、心、肝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充脑。心主身之血脉,对推动血液上注于脑有主导作用。肝藏血,主疏泄,对气血精液之生成及上奉于脑亦有重要作用。脑为髓之海,脾、肾、心、肝诸脏功能强健,经脉通畅,气血精液充足,则脑髓盈满。脾虚运化失健,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充精生髓;肾虚精气虚衰,髓海失之充养;加上年迈心气自虚,推动血行乏力;肝阴将竭,疏泄不济,导致脑髓渐消而出现老年性痴呆、脑萎缩。同时,脾虚痰浊蕴积,肾虚气化无权,心虚血行滞缓,肝郁气血不畅,导致痰湿蒙闭清窍,脂浊凝结脉道,瘀血阻塞脑络,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明失聪,亦可出现老年性痴呆、脑萎缩。该患者即在本虚基础上,复为肝气郁结、痰气上扰所引发,其病本属中风痴呆。
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效果。本案所用方药皆随症选取之品,各药功用已在他篇述及,此处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