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治法
一、单纯中医治疗
(一)外治
中医药物外治就是采用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用于肿瘤局部患处,并依赖药物的性能使其直达病所,产生效果,从而取得治疗肿瘤的目的。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记载的枯瘤方、清代赵学敏《串雅内编》的枯瘤散都是将药粉以冰或醋调匀,涂于肿瘤上,使其干枯而坏死自然脱落。
恶性肿瘤的中医外治疗法目前逐渐普及于临床中 [11],应用范围大体有:①外治消瘤视其是否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有所区分。直接作用于肿瘤可以称为中医肿瘤的局部治疗,或通过药物,或通过器具,或两者结合,直接接触肿瘤损毁之;间接消瘤就是药物通过透皮作用于瘤灶而消灭肿瘤。②治疗癌性疼痛。③治疗癌性胸腹水。④治疗放化疗后毒副反应其中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化疗后静脉炎、放疗后皮肤和黏膜损伤、化疗后手足综合征、药物靶向治疗后皮疹。⑤治疗癌性溃疡。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⑦治疗癌性肠梗阻具体手段有贴敷、涂抹、熏洗、坐药、灌肠、灌注、含漱、针刺、灸、离子透入、磁疗、超声药物透入、毫米波等。其中针刺、灸法治疗形式多样,有体针、耳针、电针、穴位注射、磁针、微波等,灸法可分为清灸、药物灸、天灸等。这些外治法使用灵活,或单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也可以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化疗后恶心、便秘可采用针、灸、灌肠、贴敷等多种手段同时进行治疗。
(二)内治
1.扶正培本
扶正培本法又称扶正固本法,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生长过程是一个机体内部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肿瘤的形成是正气先虚,然后客邪留滞,引起一系列病变的结果。《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肿瘤患者中,绝大多数患者属本虚标实之候,故治之大法,当以扶正培本、抗癌祛邪为务,扶正与祛邪又当依证辨证应用。一般而言,肿瘤早期尚小,机体正气尚盛,多属正盛邪轻之候,治当以攻为主,或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即祛邪以扶正之法;肿瘤中期正气多已受损,但正尚能与邪抗争,治当攻补兼施;肿瘤晚期多正气衰弱,正虚邪盛治当以扶正为主,或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即扶正以祛邪。补虚扶正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所以扶持正气、固本培元的治法是治疗肿瘤的根本大法之一。
扶正培本治则所属治法较多,包括益气健脾、滋阴补血、养阴生津、温肾壮阳等,目的皆在于增强机体抗病、防病及适应能力。
(1)益气健脾法:
这是治疗气虚证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摄取的水谷精微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进一步导致肾气不足,而易致癌瘤之证,如《景岳全书·积聚》所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临床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等药物。当气虚影响到肾气虚时,须用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枸杞子等填精益髓药物配伍。在大剂量化疗时应用益气健脾和胃药,往往可以减少化疗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减轻化疗对造血功能的损害。
(2)滋阴补血法:
适用于阴亏血虚证。恶性肿瘤患者或素体阴血亏虚,或热毒伤阴,或化疗后脾胃受损、气血化源不足,常有阴亏血虚的表现。临床常用熟地、当归、阿胶、白芍、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红枣、花生衣、鸡血藤等药物改善症状,还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滋阴补血法通过增加人体阴血,调节阴阳平衡,改善晚期癌症患者阴血受损或暗耗所致的营养障碍、代谢紊乱甚至全身衰竭。
(3)养阴生津法:
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北沙参、天冬、玄参、石斛、鳖甲、玉竹、黄精、天花粉、知母。这一类药物具有养阴清肺、养阴增液和滋补肝肾的作用。晚期癌症病人,尤其是在放疗和化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往往出现阴津耗伤,表现为口干舌燥、舌红绛少津、夜间盗汗等,应用此类药物可减轻症状。
(4)温肾壮阳法:
适用于肾阳或脾肾不足证。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发挥效应,故临床上温阳法往往包括温脾肾之阳。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补骨脂、巴戟天。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在运用温补肾阳药物时还要配伍益肾精的熟地、龟甲、山萸肉、菟丝子等。
扶正培本法实际上并不单纯是应用补益强壮的方药,而是应该把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脏腑、经络功能平衡稳定,以及增强机体抗癌能力的方法也都包含在内。因而中医的“补之、调之、和之、益之”等法都属于扶正范围,总的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脾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另外,诸如饮食调理、针灸、气功等均有扶正作用。所以对扶正培本法应全面分析,根据辨证分析病情虚实而定。近年来,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确实证明了扶正培本法是一卓有成效和前途的抗癌重要法则之一。
2.攻邪抑瘤
(1)理气活血:
肿瘤的发病原因多与气滞和血瘀相关。《医宗金鉴》曰:“乳癌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丹溪心法》亦云:“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不得出,以生乳癌。”气机不畅,则津、液、血运行代谢障碍,积而成块以生肿瘤,故此法在肿瘤防治中较为重要。肿瘤多有形,历代医家多以为癥积、石瘕、痞癖及肚腹结块等皆与瘀血相关,《医林改错》曰:“肚内结块,必有形之血。”现代医学认为,某些肿瘤的形成与局部外伤瘀血有关,如成骨肉瘤多有外伤史、多产妇宫颈撕裂伤易患宫颈癌等,癌细胞周围有大量纤维蛋白的堆聚和血小板的凝集,这与瘀血理论相符合,故肿瘤之实质多有血瘀,常见有肿块、刺痛、唇舌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脉涩等瘀血见症,故活血化瘀法为肿瘤防治的重要大法之一。
使用活血化瘀法应注意辨别证因。血瘀患者其病因有因寒、因热、因气滞、因湿、因痰、因正虚之不同,其治疗方法每不相同,故使用活血化瘀法时注意“气为血帅”,在活血化瘀中佐入行气理气之品,以期“气行则血行”。但虚证又宜加入益气之品,以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又要辨明虚实。然血瘀证局部观之属实,但整体又多兼虚,故实者固可攻之,亦不可一味克伐,以免损伤气血;两虚者亦当补消并用,或以消为补,务使活血不伤正,补虚不留瘀。根据邪气的性质及脏腑功能失调之不同,辨别瘀血的寒热,参以温经散寒或清热凉血之法,切不可拘于“温则行之”而一味温热,亦不可拘泥于“遇寒则凝”而忌用寒凉。
(2)祛湿化痰:
肿瘤之成因除了气滞和血瘀外,还有痰凝和湿聚,表现为气机阻滞、痰湿凝聚、血行瘀滞,故而对某些肿瘤或肿瘤发展的某些阶段,治疗当以化痰祛湿为主,据此处方用药,审因论治,凡有痰湿凝聚征象者皆可用之。痰湿既为病理产物,又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凝湿聚成核成块,如许多无名肿块,不痛不痒,经久不消,逐渐增大增多,多系痰核所致,治宜化痰散结。化痰祛湿法为肿瘤的常用治法之一,根据证之夹杂轻重,又常与理气、清热、软坚、通络、健脾、利水等法相合而用。
同时,化痰祛湿法虽为肿瘤防治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临床及实验研究有关单用化痰祛湿法治疗肿瘤的报道不多见。实际上,化痰与软坚散结、祛湿与健脾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化痰药有散结的功效。因而,在扶正培本、理气活血、健脾益肾、滋阴清热、软坚散结等法中常寓含化痰祛湿,如瓜蒌、半夏、薏苡仁、猪苓、贝母、防己、山慈菇等常配伍而用之。
(3)清热解毒:
清热解毒法是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热毒的方法。热毒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常有邪热瘀毒蕴结体内,临床上表现为邪热壅盛。中、晚期患者在病情不断发展时,常有发热、疼痛、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黄苔、舌质红绛、脉数等热性证候,应以清热解毒药治疗。清热解毒药能控制和消除肿瘤周围的炎症和感染,在恶性肿瘤某一阶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肿瘤发展的作用,同时大量筛选出的有效抗肿瘤中草药的药性作用大多属于清热解毒药,所以清热解毒法是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治疗法则之一。
清热解毒药在治疗中起到祛除病因和调整机体抗病能力的双重作用。故在治疗肿瘤中重视清热解毒药的应用和突出清热解毒法也是防治肿瘤转变恶化发展的关键。
同时,应用清热解毒法时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和体质的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劫液,但寒凉之药用之过早或过量,抑或恶邪不解,或损伤脾胃。
(4)软坚散结:
对肿瘤的治疗,多用软坚散结法。凡能使肿块软化、消散的药物称软坚散结药。根据中医药理论及经验,一般认为味咸中药能够软化坚块。至于散结则常通过治疗产生聚结的病因而达到散结的目的,如清热散结药治热结、解毒散结药治毒结、化痰散结药治痰结、理气散结药治气结、化瘀散坚药治血结、消导散结药治食结等。本法药物现已普遍应用于肿瘤临床,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可增强消瘤除邪的效果。
软坚散结法适用于无名肿毒、不痒不痛、痰核瘰疬、乳腺包块、喘咳痰鸣、脉滑苔腻、舌质晦暗等症,在使用散结软坚药时,必须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症状和兼症以及个体差异等不同情况,恰当地选择应用,不能不辨证地用于肿核、肿块(肿瘤)等治疗。
(5)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法是指用具有毒性的中药对抗邪毒的方法。肿瘤的病因之一即为邪毒,癌症之成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久之均能瘀积邪毒。邪毒与正气相搏,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证候。但是,尽管病情变化错综复杂邪毒结于病体却是本病根本之一。
使用本法者,应注意“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一般来说,因为肿瘤用善药治疗难以取效,故许多人求之于有毒之利。通过实践,一部分以毒攻毒的药物也确有攻坚蚀疮、破瘀散结、消肿除痛之效。而实验研究证明,这些药物大多对癌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证明确系以毒攻毒效果。过去,一些有毒之品多作局部外用,但逐步掌握了它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后还是可以内服的,如将有毒的蟾蜍制成注射液静脉注射,有毒的雄黄、钩吻等都已应用于肿瘤治疗。
以毒攻毒法应该与药物的毒副反应相区别,例如,通常量的无毒药物,有时用极大量也能变成有毒药物。如马兜铃,一般用10~15g,无任何毒副反应,如加至30~45g,则可出现心律不齐。这里并不是以毒攻毒,而是中毒反应。另外,一些以毒攻毒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因此,必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即中医所谓将邪毒衰其大半之后,继之使用小毒或无毒药物以扶正祛邪,逐步消灭残余之癌细胞。
二、中西结合综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手段综合应用的目的是:①围手术期,术前以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为主,以促进康复;术后以益气、活血、解毒为主,以提高免疫功能,减少复发转移。②放疗期间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主,以减少放疗毒性,提高放疗完成率,提高放疗疗效。③化疗期间以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为主,以减少化疗毒性,提高化疗完成率,提高化疗疗效。④辨证论治以配合其他西医治疗手段,减轻不良反应,提高完成率。⑤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以益气活血解毒为主结合辨证论治,以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发展,预防复发转移。⑥不适宜手术、放化疗和晚期肿瘤患者,以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为主结合辨证论治,以抑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各期治疗过程中,均须结合患者病情和机体状况辨证论治,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兼顾,或二者交替进行。
(一)中医配合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肿瘤治疗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大部分的肿瘤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只有在肿瘤尚局限于原发部位及区域淋巴结时才有效,并可以达到手术治愈的目的。恶性肿瘤手术的特点不同于一般手术,即恶性肿瘤可有局部扩散及远处转移,手术的操作不当,便可以造成肿瘤的播散。
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创伤大,致残率高。因此,临床诊断和分期以及病理诊断是肿瘤外科治疗实施的重要前提,同时应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选择合理术式的一般原则是:早期肿瘤实施根治术或广泛切除术;局部晚期肿瘤估计难以切除的局部病变,先做术前化疗或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有癌残留或多个淋巴结转移者,再做术后辅助治疗。
而中医药与手术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手术前中药治疗和手术后中药治疗。
1.术前——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
术前治疗应以调整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为首要。尽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接近“阴平阳秘”状态,使之能顺利完成手术,较少地损耗人体正气,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转移,早日进行其他综合治疗。
术前的扶正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使用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的方药,如四君子汤、保元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等,或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加以调理。许多等待手术的肿瘤患者都可接受这样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
2.术后——补气养血、健脾和胃
肿瘤患者手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综合治疗措施之一。手术切除对肿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损耗。患者新近失血,外创伐气,多有神疲乏力、面白少华、食欲减退、创口疼痛结疤、组织割除,舌淡、脉细等表现。中医认为,手术大都耗气伤血,手术后多表现为气血双亏或气阴两伤,或脾胃失调等证候,如果产生了手术后并发症,则可能出现更为复杂的证候。这时,消极地等待机体自然恢复和积极采取一些促使组织修复、调整机体功能的治疗措施,将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后果。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肿瘤患者在手术后积极配合补气养血、健脾和胃等治法的中医药治疗,有助于机体的康复,同时对于手术后进行必要的放疗、化疗做好条件上的准备是很有益的。
(二)中医配合放疗—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治疗应明确诊断,确定肿瘤部位,以达到既对肿瘤部位的充分照射,又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放射治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肿瘤,如鼻咽癌、喉癌、舌癌、宫颈癌等,如是早期、根治放疗后,长期生存可高达90%左右。有些肿瘤术后进行辅助放疗,防止局部复发,提高了长期生存率如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对一些晚期肿瘤进行姑息放疗,可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但是,放射治疗只是对照射野内的肿瘤细胞局部控制和杀灭,对于亚临床病灶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治疗中还会引起一系列局部和全身的副反应。因此,如能在放疗的同时应用中医药,可以从全身与局部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这方面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与放疗结合的方法和目的有几种:一是增强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强局部效果;二是防治和减轻放疗的毒副反应和后遗症;三是放疗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生存率。
首先,在抗肿瘤药物中一些化疗药物被认为有“放射增敏剂”作用,如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甲氨蝶呤、长春碱、放线菌素D、博来霉素,以及维生素K的衍生物等。现在发现中医药配合放疗也有此类作用,主要是依照病人的正邪盛衰情况,以及放疗中出现的毒副反应,通过辨证分析制订相应的治则。
其次,放射线治疗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组织细胞均同时产生生物效应和破坏作用,产生全身和局部副反应。中医认为,放射线的杀伤作用是一种“火热毒邪”,火热灼津,阴伤气耗,气血双亏,同时热伤血络、毒滞血脉,瘀毒内结。因此,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热毒伤阴、瘀毒化热、气血亏虚等证,在治疗方面多以养阴生津、活血解毒、凉补气血为主。
再次,放疗后的中医药治疗,一方面治疗放射副反应,防止后遗症产生,更为重要的是防止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此时中医药的治疗首先应该辨病。其一,患者是恶性肿瘤放疗后;其二,放疗是局部治疗,最好的疗效只能达到可见病灶的消失,尚存有亚临床病灶。因此,在辨病的前提下,中医的辨证论治,除进行全身整体调节外,还要考虑到癌毒之邪未尽这一类恶性肿瘤的疾病特点,做到在辨证论治组方选药时,选用那些既符合辨证论治,又具有治疗肿瘤作用的药物,以长期巩固疗效。
(三)中医配合化疗—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新药不断涌现,对原有药物进行重新评价,发掘现有药物的潜力,以及用药方法的改进,化学治疗已成为与手术和放射治疗并重的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能明显缓解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由于耐药及化疗的毒副反应等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化疗疗效的提高,中西结合在化疗的增效减毒及防治毒副反应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化疗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消化道反应、免疫功能低下等,有些还会导致心脏、肾脏、肝脏以及神经组织的损害,临床多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等症状。以上表现中医认为是脾胃失和、气血亏虚、肝肾不足的证候。中药通过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之大法使患者反应症状减轻。由于化疗药物能伤气耗血损阴、损伤脾胃、累及肝肾,所以要针对各种化疗药物引起的不同反应,再予以辨证施治,常能减轻毒副反应使化疗得以顺利进行。如大部分化疗药物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有些导致腹泻等消化道反应。中医学认为,呕吐乃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所致,不外乎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痰浊有关,治疗多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温化痰饮为主;腹泻乃脾虚湿盛所致,与脾胃虚弱、肝木乘土、感受外邪有关,治疗多以健脾利湿、柔肝扶脾、祛风散寒为主,疗效也较确切。如骨髓抑制主要指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等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症,在中医学属于血虚证的范畴,治疗以补血为要。同时针对脾胃亏虚,予以健脾和胃为法;针对精、气、津的不足给予填精、补气、生津为治;针对血瘀内停、新血不生,予以活血化瘀以生血。再如皮疹、红斑、皮肤色素沉着及脱发等,多因毒热伤阴,阴血不能润养肌肤,中医治疗以益气健脾、养血生发、滋养肝肾为主。其他如心脏损害,中医学属于心悸、怔忡的范畴,多由心虚胆怯、心血亏虚、心气不足、肝肾阴虚、痰饮内停、血脉伤阻所致,治疗以益气养心、滋养肝肾、理气化痰为主;肝功能损害,中医学属于胁痛、黄疸等范畴,治疗多以疏肝理气、祛瘀通络、清热利湿、养阴柔肝为法;一过性肾损害,中医辨证多属膀胱湿热、肝郁气滞、中气不足、肾阴阳两虚,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健脾益肾为主。
(四)中医配合其他治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们对癌症的认识逐渐深入,癌症的治疗方法也日趋完善,除三大传统疗法以外的新的治疗方法正在推广应用,如分子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冷冻、激光、介入、射频消融、超声聚焦刀、电化学治疗等。中医药辨证论治配合应用,临床收到良好的效果。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已在胃肠间质瘤、淋巴瘤、乳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治疗中显示出高效、低毒等特点。尽管靶向药物相比放化疗毒副作用小,但仍有毒副作用 [12],因此,也同样有必要联合中药以预防和减轻其毒副作用。因为靶向药与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有相似之处,具体方法可以互相参照,兹不赘述。
内分泌治疗肿瘤有激素治疗和内分泌腺切除疗法两种。现在临床上经常应用激素治疗的肿瘤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肾癌等。中医药辨证论治与内分泌治疗配合应用,可从多环节、多靶点防治内分泌治疗的相关不良反应。以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为例,中医认为乳腺癌是内外二因导致“气血瘀滞,痰浊结聚,邪毒蕴结,气血亏损”的结果。而内分泌治疗又使得机体肾精亏虚、肝郁气滞,出现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头晕健忘等肾虚之候,以及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失眠多梦等肝郁之状。故而临床用药时,应以滋阴清热、调补肝肾为大法。再以前列腺癌为例,前列腺癌在传统医学中属“癃闭”、“血淋”等范畴,常见的内分泌治疗副作用包括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碍、阵发性潮热、乳房胀痛及女性化,以及长期处于低雄激素状态下所导致的骨密度下降、贫血等,中医认为多与肝肾相关,辨证多属肝郁气滞、肝肾阴虚,故予以疏肝理气、滋补肝肾等治法,可改善患者上述临床症状。
免疫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一部分是冀图通过调动机体内部防御系统功能,达到阻止肿瘤生长或扩散的目的,这一点与中医治疗时的扶正作用相类似。中医治疗肿瘤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扶正可以祛邪,祛邪可以扶正。扶正的基本作用就是提高或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扶植和增强免疫防御系统,以抵抗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祛邪的基本作用就是祛除致病性抗原和消除异常的免疫反应,使疾病不致发生和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根据其作用方式和作用部位不同,中医药对免疫反应的作用可以分为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抗过敏介质剂等几类。临床应用时,应该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来使用这些药物。不论是用现代免疫治疗或中药免疫治疗,两者均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提高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
(五)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中医药预防复发转移
肿瘤经过根治术和放化疗等西医规范化治疗后 [13],肿瘤患者进入疾病缓解期或相对稳定期,西医一般建议患者定期复查,但这段时间往往缺乏确切有效的抗复发转移的治疗手段或药物。但实际上体内仍有可能存在微小的肿瘤病灶,即中医所谓的“余邪”。如果不充分治疗,有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根源所在。一贯强调“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中医疗法,在预防复发、转移方面起到了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癌症的复发转移,源自“伏邪”、“余毒”。正如《瘟疫论·劳复食复自复》所说“若无故自发者,以伏邪未尽”。《医宗必读·积聚》云:“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若低昂然,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不攻去之,丧亡从及矣”,提示“正不抑邪”是癌症复发转移的关键。“养正积自除”、“祛邪助瘤消”,对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复发转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临床治疗上提倡扶正与祛邪并举,以益气活血解毒为主结合辨证论治,共同抵抗肿瘤的复发转移。
(六)应用中医药缓解、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于生存的概念,从追求生存的数量进而追求生存的质量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追求无瘤生存转为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机体的反应性来指导治疗措施的实施。对于不适宜手术、放化疗和晚期肿瘤患者,中医药以益气养血、解毒散结为主结合辨证论治,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养心、安神、疏肝的中药可以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睡眠、减少抑郁症的发生;活血通络、行气的中药具有止痛效果;益气健脾的中药可增进食欲,缓解消化道的症状;益气养血中药有保护骨髓,提高血细胞的功能等等。同时,通过各种中医治疗,不仅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症状,稳定瘤体,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这也是中医药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对恶性肿瘤的治疗遵循着“早诊早治,既病防变”、“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以人为本,身心兼顾”的原则;采用外治、内治等多种方法,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大法。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中,中医与不同西医治疗相互配合起到减毒、增效、维稳之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较大的作用和强大的生命力,并为国内外肿瘤学者所瞩目。所以,我们应充分理解中医个体化、动态化、人文化的特点,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使其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张培彤 周天 赵炜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