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环境中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走向全景档案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档案和档案管理的内容、形式、方法伴随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不断拓展与丰富,从远古时代走向工业社会逐渐凸显专门化管理,从书香满溢的文本库移至虚拟光影的记忆宫殿,从追溯时光到建构未来,档案和档案管理在社会、文化、技术的交错演进中成长为拥有多元内涵的体系。当下,世界变换的脚步快得难以追踪,人工智能、工业4.0、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让世界大变模样,且未有停止的迹象。这总令人好奇,档案和档案管理在这样的变换中会成为怎样的图景?会消失吗?和未来的世界会有怎样的关联?

这是极大的问题群,各个维度都有入口,却难以把握全景。未来总有这样的神奇魔力,尽管深知这不是个稳当的博士论文选题,笔者依旧想探寻一番。Web 2.0给笔者带来了专属入口,作为互联网的关键应用,Web 2.0是兼具前沿理念与技术的事物,当下构想的未来互联网依旧保有Web 2.0的核心。于是,笔者便从Web 2.0开始了想象未来档案世界的旅程。

Web以其共享与协作式的参与理念和技术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等各个领域。伴随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交叉支持,Web 2.0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娱乐活动提供广泛应用的平台与工具,甚至倒逼影响现实世界的活动。这为以守护社会记录为使命的档案职业带来变革性影响,因为Web 2.0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所有人都可记录社会与个人活动;所记录的活动密度与完整度是空前的;依托制度与技术,这些信息可得到留存,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通过Web 2.0获得信息空间。这又全非个人的事宜,因为Web 2.0创建的是由社会组织、机构、群体以及个人共建共享的信息世界,形成复杂的公共信息区域,是流动的“档案库”汇集。档案职业的参与是必要且迫切的,无论是出于社会当下职能与活动有序高效推进的目的,抑或是为社会收藏长久的记忆。

然而,档案职业若要参与其中就要明晰与解决信息技术每一次变革都要重新探索的问题:档案定义面对怎样的挑战?它的信息/证据再现的能力是什么?带来的保存和管理难题是什么?Web 2.0环境中信息与档案的区分难度不仅在于网络环境的多变,更在于信息形式、构成、主体、价值等一系列要素的冲击。因而,笔者就以档案化管理结合参与的思路探讨:第一,Web 2.0环境中档案化管理的对象是什么,具体的概念界定是怎样的;第二,本书认同档案学者预言的参与式管理,那么参与式信息档案化管理是什么样的,有怎样的体系与系统,包含哪些维度与要素,在实践中如何表现,由此构筑的是怎样的档案世界?

未来的档案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以回答。当下在短暂的时空中就有海量的信息在形成与传播,亟待档案管理的参与,未来的信息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迫切性就更是如此。笔者想,去思考档案是什么倒不如以“档案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心态去做诠释性的探讨,因为时时处处都需要档案与档案管理。因而,笔者借鉴冯惠玲、何嘉荪等学者提出的档案化应对信息与档案边界问题,对档案管理的探讨延伸至前端,将档案化管理应用于更广阔的环境,避免刻板界定信息和档案的边界,更注重探索档案职业在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做些什么。然后,基于档案多元论的理念,探讨档案化管理中以多元为特征的信息在主体、内容、背景、形式以及保管价值上都有哪些表现,用于实践中确认管理对象。

档案是怎么参与社会的建构?信息的档案化管理是如何进行的?主体是谁,方式如何,结果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参与将是档案领域应对挑战的筹码。这意味着档案工作者不再是某个职业群体,而是所有参与了记录世界的组织、机构、群体以及引发记录世界变革的难以计数的个人。这样的预言并非纸上谈兵,已有一部分国家在当前以项目的方式开展局部的试水工作,且获得不错反响,虽与预言中的人人参与有较远距离,但也令我们思考它的实现方式与可行性。通过对不同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活动与项目的总结和反思,笔者立足于Web 2.0环境推导出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特征为:从全景的视角布局前端,关注现行时空,以稳定的内核在不同的时空呈现不同面貌。随后,笔者以理论构建的方式参考海伦·塞缪尔斯的文献战略的分层思想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建立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理论框架。一方面,在纵向形成了自建层、汇集层与全景层相连的体系,既有自建层自下而上的个体参与档案化管理形成丰富的档案化管理的信息资源以及实践,又有汇集层有组织的汇集,更有全景层的顶层设计与网络化以实现真正的连接、对话与协作。另一方面,在横向由主体、信息、媒体以及时空共同组成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系统,融合在每一个层面每一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活动中。

当然,在这样的框架下,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将有多元的形态,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尽相同。鉴于我们还是想一窥具体的形态,笔者尝试着依托当前Web 2.0以及更广的互联网中的案例,从模式、原则、理念等方面讨论归档、整合、保存以及利用等关键环节在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模式中可能是如何实现的。自然,这些设想尚需更多的探讨与修正,也期待未来的到来,看看匹配程度如何。

想象并未止步于此,档案整体世界的形态同样令人关注。笔者想,随着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的推进,且随着制度、技术以及人文准备逐渐成熟,Web 2.0环境将构建出完整与显著的全景档案世界。全景档案世界促成专业档案机构与人员成为档案世界的组织者、辅助员、统筹人与指导员,人人参与档案化管理,拥有智能有序的档案空间,档案化管理的信息成为更加流动的资源,从而呈现出多元化与社会化的特征,创造出可共享亦可保持个体性的档案世界。

这并非全是想象,笔者还是带了研究的“装备”做了努力的探索。或许这样的畅想不能与未来对接,但笔者想,充满活力和向着阳光生长的专业精神是本书想传递,也是未来世界欢迎和需要的。在Web 2.0全面与深入影响人类社会的时代,档案职业有责任守护好边界不断扩张的记录世界,以完整、可信与优质的信息资源积极参与社会建构,有待更多的学者与实践者共同开展对参与式的信息档案化管理的构建、实证与修正!

这样的想象不会止步,对未来的探索和构想会有更多深爱档案领域的人参与进来。笔者做的,只是一小方面很初步的探讨,却也自喜它终于做出来了。2011年,笔者和这个选题相遇。2012年,冯惠玲教授开设的档案学前沿课程让笔者对档案天地之大有了拓荒式的认识,让笔者确定要从社交媒体切入对档案的研究。就这样,笔者一点点确定方向,一点点确定路径,一次又一次调整思路,终于渐渐形成框架并在2016年1月写出完整的初稿,也在2017年决定出版。

在这过程中有太多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让笔者在读博期间担心这一番探索只是乌托邦。所幸,遇见的很多人与事,帮助笔者想象与雕刻出笔者遇见这个题目时的初心。最想致谢的是笔者的博士导师冯惠玲教授。对未来,她有更高的格局和视野,她在研究上的天赋、经验和敬畏心都成为笔者宝贵的财富。每次呈交给她研究设计,她从方向和细节上都重复揣摩是否合适,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令笔者能够尽量严谨地提出每一个问题、观点和论据。她对本书的修改也是极为细致,标点、病句和生硬的表述都逐一提醒和修正,正是在这样的提点下,从初稿到终稿修改的地方是以千计数的。她对档案学的热忱告诉我,档案人要自信地守护档案时空,同时开放自己的天地,既要不失人文情怀,亦要紧跟技术前沿,这也是本书所坚守的“档案世界观”。

能独立完成这样一个探索性的选题,笔者也极为感谢自己的硕士导师王健教授,她在科研项目方面给予笔者充分的信任,为笔者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较好的基础。开题和预答辩时张斌教授、胡鸿杰教授、王英玮教授、张美芳教授、徐拥军副教授既对选题给予了认可,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意见,给予笔者极大的信心。感谢安小米教授单独抽出时间阅读笔者的开题报告并给出细致的意见,让研究问题的设定更加专注于对“参与式”的构建,她在研究方法和认识论上的指导令笔者受益匪浅。同样感谢谢丽教授、刘越男教授、马林青副教授、宋巍魏博士在平时的教学、科研项目和交流中对笔者的选题、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亦要感谢在加拿大访学过程中UBC的指导教师露西安娜·杜兰蒂教授和她的教学团队,她们提供旁听课程和学术讨论的机会,让笔者对专业理论和开展科学研究有更深的理解,对笔者完成研究方案设计和理论构建都极为重要。同时,要感谢那些在学习中与笔者谈论、交流的“同路人”,他们让笔者的研究不是限于“一家之言”。与师妹加小双、丁子涵,师弟谈伟成立的“档案理想国”阅读小组让笔者拓展见识和活力;李新功师姐和祁天骄师妹对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建议;笔者的本科同学陈婷婷帮忙处理了很多格式规范上的事务。

最后,要感谢笔者的父母。他们没有对笔者抱以任何经济上的期望,让笔者能够以学生的身份在校园中读文献、学习与做研究,支持笔者的每一个决定。没有他们的无私和豁达,笔者无法选择直博,更无足够的精力做一个最想做的题目。是他们,让笔者在硕博学习期间,建立一个自己的“档案理想国”,畅想未来!

周文泓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