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近现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对于胡宏的关注并不少见。牟宗三先生的著作《心体与性体》认为:承周敦颐、张载、程颢而来的五峰一系本于《论语》、《孟子》之心性论,兼且融合《中庸》、《易传》之天道思想,正是“以心著性”之“圆整饱满”的儒家正统派系。而朱熹理学一派则“别子为宗”。牟宗三的观点虽未受到广泛赞同,但其分系方式作为以界定“心”、“理”、“气”为宇宙本体并依此划分理学体系的传统分系方式之补充,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由于牟宗三先生的学术影响,湖湘学派与胡宏也受到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
当代学者劳思光先生在其著作《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对胡宏思想做了阐释。他将胡宏作为朱熹论敌之一,围绕着《中庸》之中和问题,以《知言疑义》为主要文献来源比较了胡、朱思想的渊源与差异。劳思光先生不赞同仅以本体论为标准而划分理学体系的分系方式,他认为哲学史的研究应该以各个思想家对于“基源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为标准来进行区分。劳思光先生的治学宗旨以回复孔孟之学的“心性论中心之哲学”的道统为标准,把宋明理学学派划分为天道观、本性观、心性论三种类型。他认为只有陆王心学一派才是承接孔孟心性思想的道统一派,而周敦颐、张载、程颢、胡宏都被划归为天道观一系。综合言之,劳思光先生对于胡宏性论的理解为“只存有不活动”之性体,这与牟宗三先生视野下的胡宏之道体与性体、心体为“既存有即活动”的意见十分不同。
另外,不同于以上两位新儒家学者,侯外庐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评价胡宏的心性论,认为胡宏论性理关系为“性一理殊”,朱熹为“理一性殊”。其中不乏精彩之处。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原性论》一书中对胡宏的“识心”思想作了解说,认为胡宏之识心说“为象山言发明本心之先河”。20世纪50年代,王开府先生的著作《胡五峰的心学》,以胡宏心性论思想的阐述为重点,是胡宏思想专题研究的第一本专著。20世纪90年代,王立新教授的《胡宏》一书,对胡安国、胡宏的生平事迹以及年代均作了详细的考证,并围绕胡宏性论对胡宏理学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向世陵教授的《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专注于胡宏性理思想的研究,其新著《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把宋明理学分为性学、心学、理学、气学四系,凸显了胡宏性学在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朱汉民教授著有湘学专论——《湘学原道录》。方克立、陈代湘教授主编的《湘学史》历述湖湘学发展的过程及其与其他学派交互融合的历史源流,详尽地展示了湖湘学从开创至于今的发展历程。林庆彰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中收录了台湾学者苏子敬《胡宏<知言>哲学课题之研究——以“内圣外王”概念展开之》、陈祺助《胡五峰之心性论研究》、王俊彦《胡五峰理学思想之研究》三种著作。另,复旦大学的曾亦教授、台湾大学的杜保瑞教授对于胡宏哲学思想均有相当的研究。对胡宏思想有相关研究的还有:方国根、赵载光、肖永明等。南昌大学的杨柱才教授于2005年在《中国哲学史》上发表论文,对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胡宏集》标点遗误做出了修正。200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胡宏集》参考并采纳了杨柱才教授的大部分见解,在旧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与修订。2015年,赵载光教授著《湖湘学统与宋明新儒学》,从思想流派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湖湘儒学与宋明新儒学的学术流派的关系,将湖湘学派归为从周敦颐到胡宏的“诚学”一系。
目前,在胡宏理学之溯源与诠释、理学范畴关系之互摄与分析等方面,仍存有较大的理论阐释空间。对胡宏之父胡安国与胡宏的学术传承关系、湖湘学派与谢良佐、杨时的学术渊源,胡宏与张栻、朱熹、吕祖谦以及浙东学派之间的学术传承与思想交集等方面尚有待事例之考证与阐释。对于湖湘学派的时代学术背景与其特有的学术建构取径的考察也仍有待研究之推进。
我们试图诠释胡宏以“知言”为主旨的哲学思想,清晰其哲学体系建构的逻辑次序,追溯胡宏思想的发源,希冀有助于深入理解湖湘学派的学术精神,描摹两宋之际理学运动的丰富形态;通过对胡宏与两宋之际的理学精英者(如张栻、吕祖谦、朱熹等人)的思想传承与交集的线索梳理,试图动态地展现湖湘学派的发展历程与思想形貌,此对于弘扬两湖区域文化与发扬湖湘实学精神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