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家族源流述略
旧时的镇海由甬江分割为江南江北,而江南侧又有岭里岭外之分,岭里头即大碶、柴桥和郭巨区域(今为北仑大碶、柴桥、白峰、春晓和郭巨街道所属之地),岭外则是甬江以南的长山区(今为小港、戚家山街道)。所谓“岭”,计有育王、灵峰、布阵、孔墅、牛坑诸岭。在旧时,镇海江南岭里的人到镇海县城去,多是翻越孔墅岭这条最近的官道,去宁波则走育王岭。其中孔墅岭西峻而东缓,当年登上孔墅岭向西南方向瞭望,可以看到层层的村落中有一家堡垒状的大房子,这便是当时被称作横河小李家的家宅所在地,李价民童年时就住在这所大房子里。大房子是横河小李家的创始人早年间从小港迁来横河时建造的,房子呈“一字长蛇阵”排列,仅有一重的纵深,而东西却有一百多米的长度。房子之所以如此形状,是因为小李家初迁来此地时,邻接屋基地的於氏坚决不肯出卖其前排宅地,因而房屋只能按这样的格局建设。不过也因为这样的结构,那户不愿出卖房地的於氏人家,从此被高墙大屋挡住了风光。如果当年建宅时没有这一阻扼,那么这所小李家的大宅,会更具有重门叠户的纵深格局。
横河乡就坐落在岭里头,属大碶。“碶”这个名称应该是宁波特有的,宁波有不少以碶为名的地名。碶是古代宁波沿海民众为拒咸泄洪所发明的水利设施,其功能就是在河流与海洋的衔接处阻隔并调节河水与海水交流。在大碶所在区域,原本有一条长山碶,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历经四百余载后,渐次堙没,堙没后人们把它所在的地方叫作大碶。
横河首先是一条河。旧时的横河,是与海域相连的岩泰水系的一脉支流,长2公里,宽约15米,横河水总是清凌凌的,微风拂过,泛起一阵阵涟漪,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受。直到20世纪60年代,横河尚保持着旧时的风貌,河水碧波盈盈,隔一段距离有一座小小的石桥,河岸边和田地间散布着稀稀落落的农家,一切就如古诗中描写的那样:小桥、流水、人家。
横河也是被誉为留学生文学领头雁和鼻祖的著名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女士童年的乐土。於梨华创作的第一部被称为“民国版红楼梦”的长篇小说《梦回青河》(根据小说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于2006年上映)中,“青河”的原型即为“横河”。自从1949年随父母赴台湾后,横河就时时萦绕在她梦中,寄托着她浓浓的怀乡之情。1975年,怀着被岁月阻隔了太久的乡情,於梨华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乡。但她记忆中的“青河”已变了模样,她小时坐在光滑的石板上看农妇洗衣淘米的河流竟变得十分狭窄与混浊,加之记忆中有高高围墙和大院子的老宅子已变得破败不堪,这令於梨华十分伤感。2002年,横河一带的几个村子连片开发,成为现代化的宁波保税南区,昔日清澈的横河已转入地下,被水泥管道替代了。
横河又是一个村名,1936年后当地根据村名建成乡镇。当时横河地方有好多个李氏村集,小李家的正南有槽头李,西北侧有槐花树下李家,都只相距两三里路。这些李姓家族是早年已聚居此地的,而小李家则是从小港的大李家分迁过来的,到李价民所属的“名”字辈还只延续了五代,经历了一百来年时间。小李家来到横河后,凭借海运事业和围绕海运发展起来的其他事业,成为当地的望族,乡里称之为横河小李家,以区别于小港大李家。
说到小港大李家,从财富到影响力,都远较横河小李家更为显赫。小港大李家是早期宁波帮的代表。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和定海六县在外地的商人,它是发端于明清之交,并主要伴随近代资本主义萌芽而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商帮,电视剧《向东是大海》就是以宁波帮为题材拍摄的。宁波帮又以镇海商帮最具有代表性,甬江口畔的镇海是宁波帮的主要发源地,宁波帮近代的代表人物叶澄衷以及当代的代表人物包玉刚和邵逸夫,皆为镇海籍,并且都生于被称为“宁波帮摇篮”的镇海庄市镇。清朝道光末年,鸦片战争以前,资本主义早已萌芽,宁波府各县以木帆船经营南北洋运输业而起家的有宁波的赵氏、慈溪的董氏,镇海则有李氏,这个李氏即是小港的大李家。从清末民初直到抗战前后,不但在镇海和宁波,就是在当时的上海,提到宁波小港李家,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小港李家源出甘肃陇西,即现在的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唐末辗转至洛阳,迁福建,宋时迁徙到奉化同山,为迁到明州(宁波的前身)的一世祖,三传后迁至奉化江口,宋末由江口迁徙至定海县(即今之镇海)崇邱新堰头,后裔迁至小港,然后又分支繁衍。现在小港李家的宗谱已经失传了,但是镇海档案馆还收藏着小港李家乾坤二房支谱。小港李家的第一代创业者为李也亭,电视剧《向东是大海》里董芝恒的原型,曾被热心观众指认为李也亭,因为李也亭同剧中董芝恒的人生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李也亭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15岁时离开小港闯荡上海滩,先在漕坊当学徒,19岁时开始投入沙船业,由沙船业积累资本,后投入钱庄业真正致富,财富惊人,终成上海滩航运巨子。发家后李也亭在老家小港镇上盖了一处颇气派的宅院,宅子分东西两院,东院由哥哥李弼安居住,称为乾房;西院由李也亭和妻儿居住,称为坤房。此后李家代有能人,例如有闻名沪上商界的李云书、被称为“上海滩最早的大亨”的李征五、爱国实业家李善祥,其中李善祥还是开国上将、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的岳父。李善祥与李价民的父亲李琯卿相似,李琯卿的子女大都参加了共产党并投身革命,抗战时李善祥家中不少子女也先后参加了新四军,其中嫁给张爱萍将军的是次女李又兰。
大碶横河小李家是小港大李家扩枝散叶的一支,但小港大李家创造的巨大家族财富与横河小李家的创业者没有多少直接关联。广义上的小港李家是一个大家族,当然既有富户也有贫户。李价民之曾祖原先只不过是小港一个村中的“屠沽儿”(即村中小酒店中的小厮,“屠沽儿”这个词指以屠牲沽酒为业者,亦泛指出身或职业微贱的人,是一个蔑称),上奉养着老父,并有一个弟弟,家境十分贫困。后来求得族中叔伯富户的提携,到上海帆船运输字号中学习,由于忠诚、老实、勤奋,从学徒到伙计,一直升任为“阿大”(即掌柜,也即后来称呼的“经理”)。凭借历年的分红与积累起来的商业经验,后来自己另立字号“镇康号”,步步上升致富。可资考证的是,至少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镇康号在旧时上海应该还有不小的名头。日本学者松浦章的专著《清代上海沙船航运业史研究》中曾列举了上海的八家沙船业者,镇康号位列其中。书中概括梳理了镇康号使用“胡福兴”和“金万年”两艘沙船在1898年到1902年间在牛庄港进行专门的豆类货物贸易的情况。只不过当时的镇康号的“经理”一职已落到了外姓人朱子谦的手里。朱子谦是浙江湖州人,在镇康号爬上经理位置,很是博得主人的信任,并和小李家镇南公一支分化下来的恺房结了亲,李价民一辈遂称呼其为姑丈公。朱子谦利用小李家的事业基础和信用,活动于上海的十里洋场,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在上海商场的社会地位。到后来李氏的主人们反而要看他的脸色,李价民的伯父到上海经商,就曾仰仗他的提引和顾问。
发家致富后,李价民的曾祖父遂奉老父自小港迁居横河,因此价民的高祖父(陞阶公)父以子富而成为横河小李家名义上的始祖,但曾祖(东太公,谥称镇东公,字懒仙)才是横河小李家的实际创业人。弟弟(西太公,谥称镇南公)沾了哥哥的光,得哥哥提携,随兄而富。以后兄弟分家,分成壎房和篪房,大房子由此从正屋中间的大堂前分为东西两半,东半部(壎房)由价民曾祖东太公居住,李价民一家属于东太公的后代,西半部(篪房)由季曾祖西太公居住。
迁到横河的曾祖东太公,为家族取堂号为“敬德堂”。古之望族皆有堂号,“堂号”是家谱学里的基本术语之一,其本意是指厅堂、居室的名称,演化和引申便变成了象征姓氏、宗族或家族的标志、徽号或图腾。堂号是古代农耕宗法社会的产物,大概起源于魏晋,在明清间盛行。通常每个姓氏、宗族、大家族甚或家庭都有自己的堂号,名门望族会自书或请人把堂号书写在匾额上,镶嵌在门楣或悬挂于厅堂上。设置堂号是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和家族文化独有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从功能上来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和教育族人等,堂号提醒着家族人自己的族源以及祖先的功德与教诲。堂号的设置,构筑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共同体观念和意识,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美德,反映着处于宗法社会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即血缘关系观念、家族忠诚意识、地域观念和道德观念等。
堂号有不同的类别,或者说设置堂号有不同的依据,有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划分堂号的(例如有些地方的李姓为纪念先祖的祖籍地陇西而将堂名取名为“陇西堂”),有以先祖的名言为堂号的,有以先祖的功德为堂号的,有以选取某种伦理概念例如忠、孝、仁、义等为堂号的等等。横河小李家自取堂号名为“敬德堂”,应该是体现了多重意义。它深层的家庭教育意义是强调立家要以德为本,即在家庭伦理中要体现出一种敬德意识。“敬德”是传统社会人文精神的核心,先有道德的积累,然后才能获得上天对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庇护,小李家始祖取堂号“敬德”,恐怕也有希望家族及后辈躬行仁义并以德立家的愿望或诉求吧。后来小李家所创办之静德女子国民学校、敬德小学和接办之公德小学,校名处处不离“德”字,在在承继和体现了“敬德堂”堂号这层精神意义。
“敬德堂”堂号更直接的意义则是体现了横河小李家先祖对小港港口祖上的纪念并有延续祖上功德之意,寓意不忘根脉所在。顺便说明的是,小港大李家家大业大,扩枝散叶出去的李姓人家,攀附着这棵大树,每每得其护佑。横河小李家自立门户多代之后,依然和小港李宗有着一定的经济联系。李价民的八妹李偀民曾回忆,虽然小李家后来在经济上已败落,但读书还是有保障的,只要想读书到初中,不论男女,港口那边的李氏大祠堂,都会承担全部学杂费和膳宿费。
因为当时的乡村宗族文化使然,从外面迁来的客户,刚来时往往要受当地原住户的歧视和欺负。从小港来的小李家,初时也不免遭到这样的排斥,但好在小李家是有钱人家,钱可通神,因此在横河当地站稳脚跟也不算难事。要落地生根,先要入庙。旧社会的农村地区,每隔一定的村集距离,就有一座庙宇,每座庙宇都供奉一位神祇,这些供奉的神祇多是功臣名将或英雄好汉,例如有的乡村供奉杨五郎、薛仁贵等。每户人家都要归属于某座村庙,村庙是一种群众性的组织,是村里开展民间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并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和教育功能。横河附近各村供奉的是吴君庙,庙里供奉的神祇是宋代治理当地水利工程有功而被人纪念的沿海守臣赵三昌。小李家迁来横河时,为了入吴君庙,给庙里奉献了不少的土地,据李价民夫人於侃民讲,当时小李家为当地属庙及公共事业捐了20亩左右的田地。
曾祖从小港初迁来时,依靠经营运输业而积累起来的庞大财力,积极地在当地购置土地。当时小李家所购的土地数量是惊人的,据李价民的推算,镇东公在当地购买的土地数大概在1500亩以上,所购延伸遍及到灵岩、泰邱两大乡。这种大规模的土地购买活动,反映了当时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剧烈流转,也反映了新兴商业势力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和扩张。不过,像曾祖这样大规模兼并土地,并不是为了从事资本主义经营,而只是为了稳固家庭在农村中的基础,其希望在资本利润所得和农村土地所得之间能有个相互呼应,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从而家庭的兴旺可保稳定无虞。曾祖所购买的土地数,虽然比不上当时的镇海三大姓,即方、李和叶三大地主家族各自拥有的万亩土地,但就当地几乡来说,算是最大的地主了,孔墅、育王诸岭的人,没有不知道横河小李家的。
从曾祖东太公开创基业始,到李价民辈,百余年来,横河小李家家族延续了“肃、高、厚、光、明(名)”五辈。小李家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和积累,逐步从一个殷实富有之家演变为一个在当地越来越有社会势力和影响力的士绅家族。这种积累和演变,初期靠的是财富,之后更多依靠的是在教育和文化上的累积。由商而富再而儒,这是宁波历史上很多士绅望族的发展轨迹,士绅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热衷于教育和文化,横河小李家也循着同样的轨迹成长。作为名门家族的小李家能享有那样卓越的历史声名,凭依的主要不是财富,与镇海许多商帮望族相比,特别是与小港李家相比,横河小李家并没有创造太惊人的财富传奇,甚至到李价民这一代,因为父亲李琯卿早期热衷于社会活动以及后期病体羸弱而不能专心于财富经营,更加上投资办学等原因,小李家的财富积累不但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常常有经济捉襟见肘的情形。除了早年的财富积累,小李家卓尔不群的家族声名,更多依恃的是其积代孕育而成的精神贵族式的家风和家族精神传统,从这种家风里走出来的人,没有高人一等的姿态,只有高人一筹的学识、见识。
人们在说起横河小李家时,有“李氏三代”之说。所谓李氏三代,指的是李价民辈一代,上推到其父李琯卿一代,再上推到祖母曹氏一代。横河小李家被称为“教育世家”和“革命世家”,主要是由这三代创下的名头。这三代之前的横河小李家,基本上还是一个单纯的地主家庭,但由李氏三代之第一代曹氏起,横河小李家开始向开明士绅家庭转型。广义上的横河小李家,是一个复杂的大家族,大家族里出来的人物,品流参差不齐。西太公一支分化出来的后代子嗣,发展情况与东太公一支迥然有别,其各种人物及关系相当复杂,腐化堕落者皆有;而东太公繁衍下来的一支,家风正派,算是代表了横河小李家的正统。横河小李家的历史声誉,主要是由东房打下的,更具体地说是由曹氏——李琯卿——李琯卿的子女这一条家族支线奠定的,因而,作为“革命世家”和“教育世家”的横河小李家,在狭义上实际上主要特指的是李琯卿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