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竹的栽培与利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全球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有80多属近2000种,中国有43属700多种。中国地处世界竹子分布中心,竹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面积、立竹量和采伐量均居世界之首,竹林面积约6.0×106hm2,其中多数为人工纯林。竹类植物具有生长快、伐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纤维长、一次造林成功即可持续经营利用等特点。

由于大型单轴型散生竹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被大力推广,其面积约4.0×106hm2,占中国竹林总面积的2/3,在中国竹产业和竹林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毛竹。然而现有毛竹林多数为低产林,面临着林地衰退、经济下滑、劳动力不足、农资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此外,由于毛竹林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生态系统,虽然毛竹林林冠对降水可进行再分配,枯落物层可涵养水源,地下鞭根系统可固土并恢复土壤肥力,能在短时间内使土壤中的碳、磷、氮含量上升等,但是毛竹林生态系统对人为和自然干扰极为敏感,在结构、功能上有一定的缺陷。

除了毛竹,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还包括笋材两用兼顾观赏的竹种[如散生竹类刚竹属(Phyllostachys)部分竹种和簕竹属(Bambusa)等少数竹种]、笋材两用的丛生竹种[如牡竹属(Dendrocalamus)和绿竹属(Dendrocalamopsis)等竹种]、观赏竹种[如大明竹属(Pleioblastus)、赤竹属(Sasa)、倭竹属(Shibataea)和箬竹属(Indocalamus)等地被竹种]。中国在竹资源利用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亦获得了丰厚的成果,许多成果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示范作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的竹类基础性研究涉及竹种仍比较单一,特别是丛生竹类的基础性研究还比较薄弱,制约了中国丛生竹林的集约化经营和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全球丛生竹有40余属,占全球竹种总数的70%以上,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拉美热带地区、非洲中南部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国,分布范围广泛。我国合轴型丛生竹约有16属160余种,面积约8.0×105hm2。大型丛生竹类植物符合全球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非粮食原料,房前屋后、零星散地都可栽培,不会出现“与粮争地”的现象,其根鞭系统与散生竹不同,不会导致生态入侵而使邻域生态遭受重大影响,是建筑材料、纤维生产、健康食品、医药、固碳和能源化利用的最佳选择。大型丛生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来,随着“以竹代木”理念的发展,竹类植物在笋用、纸浆用方面的利用量加大,丛生竹主产区(如云南等)大力推广丛生竹的栽培应用,预计中国丛生竹林面积还将快速增长。然而在竹类植物的驯化引种、种质保存、定向培育和工业化利用领域,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和技术示范推广,经营效益低下,亟须充分利用更多的竹种资源,向散生、丛生和混生竹的多元化多层次利用模式转变,故提升和总结适用于大型丛生竹多元应用的引种驯化和栽培经营技术体系十分急迫。

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甜竹、酒竹等特用竹种引进”和后续相关项目的研究,从非洲坦桑尼亚成功引进了一种独特的竹种——酒竹(Oxytenanthera abyssinica)。该竹种的天然伤流液具多种微量元素,经过自然发酵后具有一定的酒精度,口感清冽,成为竹类植物资源利用中奇特的亮点。本书即此系列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总结。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此感谢为此项研究付出辛勤汗水和做出贡献的同仁、朋友及师长们!由于学识水平与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恳请读者不吝赐教!

李伟成

2018年仲夏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