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中国早期竹类研究
据历史记载,中国栽培竹类已历经2000多年,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竹类资源最早的国家。竹类植物与中国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有竹的痕迹。公元前1319—前1046年的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甲骨文中有“簋”“箙”“簠”等字样。《诗经》《山海经》和《禹贡》中,记载中国古代竹类植物的分布、特性、用途和利用价值[1]。晋代戴凯之撰写的《竹谱》,记载着南方60余种竹类植物的种类性状及产地,是中国现存的关于竹的一部专著,亦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4]。唐代《四时纂要》记录了种植竹类植物的方法:种竹,去梢叶,作稀泥于坑中,下竹栽,以土覆之;杵筑定,勿令脚踏。土厚五寸。竹忌手把,及洗手面脂水浇著,即枯死。北宋高僧赞宁撰写的《笋谱》,即有“日干甚,耐久藏”,“以备蔬食,尤妙者也”的记载,说明90余种笋的栽培、调治、保存等方法,是一部系统的竹笋专著。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称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为“醉竹日”,可用马粪和泥糠施肥。在宋代,竹类植物的栽培技术已经比较完善,在民间即有“种竹无时,雨过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防止母竹被风吹倒。《王祯农书》还提出了打头去梢的栽培经验。《月庵种竹法》记载:“深阔掘沟,以干马粪和细泥,填高一尺。无马粪,砻糠亦得。夏月稀,冬月稠。然后种竹。”上述古籍中的记载都表明当时竹类植物的栽培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元代,专管农业事务的大司农司所编修的农业技术全书《农桑辑要》中亦记有竹的种植技术;李衎编写的《竹谱详录》记载角竹、方竹等300余种竹类植物的品种、形态、生态、产地、用途等,并且附有很多插图,是竹类研究的重要文献。明代,俞贞木辑录的《种树书》和徐光启著《农政全书》都记有竹的栽培经验。清代,汪灏等编著的《广群芳谱》更是对竹的种植、移栽、采伐、施肥等技术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其中的多项技术现在依然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