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酒竹引种初探
植物引种驯化可追溯到两三千年以前,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植物引种驯化的任务,就是把发现的野生植物或者现有的农作物品种从其自然生长地点或者原产地转移栽培至新的栽培环境,使这些植物和农作物能够在新的生活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并且保持着这些植物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的性状,充分利用和发挥该地区的自然潜力,在原来没有这些植物的地区进行引种栽培,扩大生产,从而提供人民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尽管中国的乡土植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但农林系统多用途植物物种的应用趋向于普遍。植物学家和农林工作者对引种驯化外来植物的热情高涨,外来植物在中国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外来树种人工林面积有8.0×106hm2,占人工林总面积的1/4以上。植物的引种驯化涉及植物分类和分布、植物生态、植物生理和生化、植物栽培、植物遗传和变异等。
目前,全球仅1/20的竹类植物资源得到利用,其余大多数竹种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在世界竹类植物资源中,存在着一种十分独特的大型丛生竹竹种——酒竹(Oxytenanthera abyssinica)(异名:O. braunii)。从其砍伐伤口中分泌出的伤流液,经自然发酵后成为酒竹酒[1][2]。德国著名竹类植物专家Liese把这一独特性能比喻为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3]。酒竹为竹亚科锐药竹属竹种。秆丛生,实心,髓呈锯屑状,高6~10m,直径4~9cm;秆圆筒形,着枝一侧不具纵沟,具白色柔毛;节间长25~45cm,秆每节分枝5~9支或更多支,具次级枝;秆同一节上具明显区别于其他分枝的主枝1~2支;新秆顶端的箨鞘呈现明显的紫红色,箨上密布棕黑色刺毛,箨宿存;叶长25~40cm,横脉明显。
酒竹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其大部分生长地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雨季、旱季分明,年均降水量超过800mm,干旱3~7个月(降水量<50mm)。适宜的年均气温为20~27℃,月均气温最大值为36℃,日均气温最低值为7℃。带篼母竹栽种6年或者实生苗栽种8年可以进行采伐作业。酒竹纯林立竹量一般为300~700丛/hm2、20000~30000秆/hm2。种子萌发的实生苗第1年高1m左右枝1~2支。4~8年后,整个竹丛达到其最大的生长高度。茎秆3年成熟,可成活8年,一般采伐6~8年生的茎秆。酒竹叶片煮水的汁液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全身性水肿等。酒竹是非洲大陆营造防护林的主要竹种,其延伸的地下根系对水土保持有益。
酒竹的原产地位于赤道南部非洲东部山区坦桑尼亚的中高山台地[3]。酒竹适合生长在干旱湿润相交替的环境中,但并不适合完全潮湿的环境,主要分布于海拔300~1600m处(海拔高达2000m的地方亦偶有分布),山区地形复杂,低气压,短波强光辐射量大。该地区由于生物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微气候多样化,所以被列为生态气候区。该地区主要有两个雨季,每年3—5月是时间较长的雨季,此雨季对于酒竹的克隆繁殖、营养体和繁殖体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旱季是6—9月这段时间(见表2-1)。
表2-1 酒竹原产地和引种地自然条件比较
作为重要的生活和经济竹种,原产地农民自发地将原生酒竹以分散和小规模的模式栽培,每到适产季节,人们将自然发酵的酒液收集起来自用或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在原产地,酒竹自然分泌的伤流液已被普遍作为酒和天然饮料的原料。当地酒竹在新竹(笋的高生长)形成过程中,伤流液分泌时间可持续一个月左右(28天),平均每丛适产酒竹可产伤流液30kg,按每年700丛/hm2计算,则伤流液的产量可达2.1×104kg/hm2。伤流液经2~3天的自然发酵,酒精度可达5.0%~5.5%,是一种上等饮料(无任何人工添加成分),口感甜酸可口,应用前景十分广阔[4]。
由于酒竹原产地地处非洲东部山区,原始、偏僻,交通不便利,且分布面积小,当地酒竹的生产、经营几乎都处于原始状态。目前世界上对酒竹研究、开发和利用尚处于起始阶段[3]。印度和美国在20世纪70—80年代都有引种,但均没有成功,可能是引种区域的土壤、气候和海拔等条件同原产地差距较大造成的[2][4]。
基于相近属性竹种的研究和实地考察调查,我们对酒竹的基础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对育苗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和重要的探索,从而为酒竹的大规模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