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篇
2017年宁波工业发展情况分析及2018年展望
罗丽
摘要:2017年以来,宁波市积极贯彻国家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互联网+”和创业创新等战略部署,以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为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抓手,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能力、工业基础实力和制造业智能转型,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主动推进制造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奠定良好局面。
关键词:工业经济;发展;展望
面对新常态下内外矛盾交织,有效需求萎缩,综合成本上升等多重制约,我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以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方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精准服务,全市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2017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一)工业增长势头迅猛
一是增长持续加大。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66.7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分别高出全省、全国1.3个、3.0个百分点,也是我市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除个别月份外,全市月度规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从2016年230亿元规模平台跃升到290亿元规模平台,并在此附近上下浮动,大起大落现象不明显,经济增长的韧劲进一步提高(见图1)。
图1 2016—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二是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回暖影响,工业生产高位趋稳,生产、销售、出口等指标全面向好。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866.1亿元,同比增长17.6%。累计实现销售产值15493.5亿元,同比增长18.4%,产销率97.1%。
三是工业出口拉动有力。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2980.3亿元,同比增长10.1%。有出口实绩的29个行业中23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79.3%;出口前十大行业全部正增长,其中金属制品(25.1%)、专用设备(18.6%)、化学原料(15.1%)、电气机械(11.6%)等行业增长较快,纺织服装(1.9%)行业增长不快。
四是工业用电增幅回落。2017年,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525.4亿元,同比增长10.2%。20大制造行业中,18个行业用电正增长,化学原料制品(19.3%)、石油加工(17.3%)、交通运输电气设备制造(14.7%)、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12.8%)等行业增长较快;工业用电负增长的两个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加工(-4.0%)、黑色金属冶炼加工(-2.2%)。
五是工业投资缓慢回升。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356.5亿元,同比下降6.5%,低于2016年同期4.5个百分点。完成技改投资965.7亿元,同比下降13.1%;在前期试点推广、当前政策红利等综合效应下,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快速增长,目前智能化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已达到30%以上。在增速回升的同时,投资结构出现可喜变化。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5个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额排列全行业前五位,投资总量占全市制造业总投资的2/3;八大高耗能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27.3%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14.1%。
(二)工业提质增效明显
一是增长结构持续向好。围绕“3511”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引领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石墨烯等8大细分行业发展;加快产业链重大项目谋划,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市县共建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园如集成电路产业园、光学电子产业园等,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的样板工程和新的千亿级产业核心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5.7%、14.1%、10.4%;以信息经济核心制造业(13.2%)、节能环保制造业(12.4%)、新材料(11.9%)、高端装备(11.5%)等“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改善。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从2014年的18.4%,逐步提高到2017年目前的20.6%;2017年,全市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097.9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利润总额1264.1亿元,同比增长30.9%。企业亏损面18.1%,较2016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百元主营业务成本81.7元,低于全省2.0元。从近年情况看,2014年工业利润同比下降2.9%,2015年增长14.6%, 2016年增长30.5%,2017年1-9月份继续增长33.1%;三年里,工业利润实现了由降转升、增长提速的跨越式转折(见图2)。从利润率看,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2015、2016年1.8个、0.4个百分点;目前高于全省、全国1.5个、1.8个百分点。从亏损情况看,亏损企业数量同比下降4.6%,扭转了上年同期亏损企业增加(+1.4%)的局面;亏损面18.3%,低于2016年同期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8.3%。
图2 近几年我市工业利润变化情况
三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培育,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和“机器换人”技改等,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为核心,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加强重点产品应用示范,推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吉利罗佑的汽车涡轮增压发动机数字化智能制造车间等9个国家智能制造项目,获得国家补助资金2亿元;围绕汽车零部件、轴承、磁性材料等特色块状经济行业,在市级层面已成功实施试点改造项目13个;全市已累计实施“机器换人”技改专项1500余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5亿元,减员3.5万人;培育了52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全员劳动率达到22.4万元/人,同比增长7.4%。
四是工业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为核心,积极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筛选出了符合“四基”领域的产品169个,拥有“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企业和平台69个,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加强重点产品应用示范,推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市已有中车超级电容器、威孚天力增压器项目等7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强基工程项目,获得国家专项资金1.82亿元,墨西科技年产300吨电子级石墨烯微片生产型技改等3个项目进入2017年国家工业强基示范项目公示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增长主体持续扩大
一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以市级“千亿级工业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为导向,加强对企业培育政策的扶持,积极形成一批千亿级细分行业和产业链。目前,舜宇、奥克斯、均胜、吉利、金田、雅戈尔、杉杉7家行业龙头企业入选千亿级龙头企业,形成百家行业骨干企业和百家高成长企业名单。规上工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增加值、总产值、利润等指标同步向好(见表1),大型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表现良好。
表1 2017年宁波市不同规模规上工业企业情况
二是深入推进“小微”双创示范。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建设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37家,其中,国家级6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25万人。2017年,宁波慧谷和慈溪市华东轻纺城等两个基地新获批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正式启动服务券发放,服务券网上平台系统正式开通,首批已投入资金3000万元,截至9月底,服务券平台入驻服务机构近300家,吸引小微企业近7000家,首批投入资金3000万元已全部使用,带动小微企业市场化服务需求7000多万元,降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成本,放大财政资金效益。
(四)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万华和镇海炼化两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补助资金1570万元;深入推进传统行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积极推进天然气和集中供热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共淘汰改造317台10蒸吨/时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推进16台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积极实施差别电价政策,97家不锈钢行业企业已全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关停50家铸造行业企业。积极稳妥处置特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包括破产重整)、债务重组、破产清算”方式,全市共处置特困企业35家,盘活土地面积1375亩,盘活厂房建筑面积33.2万平方米,盘活存量资产22.3亿元,化解银行不良资产9.3亿元,妥善安置企业职工2908人。
二是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2017年,累计减负超450亿元、规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82.5元,分别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1.8元、3.1元。重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组建成立了注册资金10亿元的宁波市再担保公司,我市49家融资担保机构累计实现融资担保总额35.24亿元,再担保总额6.5亿元。
三是探索开展企业综合评价改革。积极实施“亩均论英雄”导向的企业综合评价改革,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体系化建设,并在全省得到推广运用。至目前,在全省率先完成了2016年工业企业的数据采集任务,共完成1.7万家工业企业、超172万条数据的采集。
二、2017年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7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整体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是也必须清楚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和矛盾仍然存在。当前,有四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运行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新增产能明显偏少,2017年计划投产重点工程项目71个,目前完工13个,其中生产性项目仅3个,项目个数是2016年全年的20%,投产项目产能规模也较小。另一方面,重点产业增长回落,如汽车行业,全国汽车销售增速放缓,汽车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市场主要化工品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对我市临港工业持续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还有投资拉动乏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低端发展路径难以转变等诸多因素影响,工业稳增长基础并不稳,工业运行压力持续加大。
二是工业投资后续乏力。近年来,我市工业投资增速在经历了“十二五”两位数增长后进入了一个低位徘徊筑底的过程,工业投资面临严峻形势,特别是在建重大项目推进缓慢,如吉利汽车三个整车基地项目、苏氏精密仪器、镇海炼化制氢原料改造等重大的石化项目由于审批等各种原因而未能开工建设。新增大项目少,新引进的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重大工业项目偏少。2017年,市立项审批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共237个,比2016年同期减少了129个,下降35.2%, 2018年没有投资超5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全市5000万以上在建项目平均投资额3.1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2017年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额2.4亿元,同比下降23.8%。
三是成本压力居高不下。虽然实施了一系列降本减负政策,但企业所受的税费成本、用工成本、用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等压力依然较重。在规上业务综合成本方面,宁波市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省内最高,宁波平均用工成本为省内第二高,达到5403元/月每人,高于全省301元。综向比较看,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处于高位;用工成本连续上升,2017年9月月平均用工薪酬较2014年提高增幅23.25%。在能源成本方面,对比全国部分省市用电,我市大工业销售电价仅次于上海和深圳,高于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对比全国其他省市用气,非居民用天然基准门站价格处于高位(2.17元/立方米),仅次于上海(2.18元/立方米)和广东(2.18元/立方米),高于其他经济总量较大省市(2元/立方米左右);我市工业自来水到户水价仅次于舟山(6.3元/立方米),比其他地区高10%以上(见表2、表3)。
表2 省内城市横向比较(2017年9月)
数据来源:省统计局快报。
表3 纵向比较(2014—2017年9月)
数据来源:历年市统计局快报。
四是节能降耗面临较大压力。省政府下达给我市“十三五”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19.5%,高于“十二五”的要求。从现实来看,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上升0.8%,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0.7%,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0。从已经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能源“双控”形势异常严峻,在余下的三年半时间内,要完成5年的高目标,任务艰巨。
五是创新资源优势不足。高端人才数量结构存在短板,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顶尖人才稀缺,工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数量不足;人才平台层次能级存在短板,宁波知名高校少、大院大所少,全市上下目前仅有8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其中除了材料所、兵科院较成规模外,其余均为规模较小的二级机构,平台载体对人才的虹吸集聚效应不足,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杭州、青岛等同类城市差距较大。人才创业创新生态存在短板。人才创业孵化、成果转化、市场开拓、人才中介等市场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偏少,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不足,难以满足人才创业创新和企业发展融资需要。
三、2018年宁波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一)党的十九大给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一是实体经济转向提质增效的攻关期,要坚守实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对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度概括。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我市工业经济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期的实际情况,要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跃升,必须要从依靠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从“一大一低”(临港工业占比相对大、中小企业产品相对处于价值链低端)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智能经济,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内需、出口并重,从重视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增长,从项目驱动转向项目驱动、创新驱动、数据驱动并重。在这个关口期,实体经济大有可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大创新、大投资(大项目)、大数据驱动,努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
二是数据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数据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由此衍生的经济形态就是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传统制造业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也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衍生新业态新增长点,两端都要发力。发挥互联网的平台基础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走向智能制造时代,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传统制造,通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智能终端,集合形成大数据资源,并进而更好地反哺推动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智能港航为重点的智能经济。这其中,大数据是创新之源,是新动能。
三是制造业正处在生态重构的新阶段,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产品而言,包括产品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设计创新等内容,也包括文化价值等附加值提升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就产业而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效益,包括了培育新增长点和化解过剩产能等内容;就制造环节而言,就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包括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全过程改造;就资源配置方式而言,就是土地、金融等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增加土地、金融要素供给,去杠杆、降成本的相关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对产业体系内涵的认识。现代产业体系不再是局限于制造业环节的,而是包括实体制造、科技创新资源、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在内的协同发展的大生态。因此,这是一个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优化工程。
(二)新时期对我市制造业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要对照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要求,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区域实际,认真查找短板,分析形势,努力掌握工作主动权。
从国际环境看,当前美欧经济持续复苏,美国2017年前三季度GDP增速达3%,好于预期2.6%;10月PMI55.7,创1月份以来新高;欧洲央行削减QE规模,可能将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种种利好说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但同时,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新技术日新月异。就宁波而言,对照“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助力“名城名都”建设的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我市在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龙头企业实力等方面,差距依然很大,需要加快追赶步伐。
从国内看,经济工作重心将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换到追求高质量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盈利水平不断回升(创五年新高),经济新周期韧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城市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总数接近30个,宁波的先发优势已经不明显,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的还要弱于中西部一些地区;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在同类城市中排名虽然止住了下滑势头,但要实现反超,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压力不小;特别是在人才资源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更大的力度和超常规举措。
从宁波自身分析,各地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着工作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稳增长基础薄弱,大项目储备不够;节能降耗指标完成进度不够理想;一些专项试点进展偏慢,成效不够明显;创新工作的思考不多,办法不多。要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要有迎难而上的争先意识,直面问题,创新思路,努力补上发展短板。
四、2018年推进宁波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举措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国家制造强国、“互联网+”等战略在宁波的落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以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为主题,以创建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为契机,深化和落实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发展智能经济的一个总目标,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两手抓,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三性”统筹工作理念,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强化试点突破、创新驱动和能力提升,积极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积极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步伐,助推“名城名都”建设。
(一)深入推进试点示范,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一是强化工程推进。细化专项政策,围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细分行业培育,制定专项人才开发政策,聚集政策资源,强化精准扶持。科学评估15个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深化八大细分行业和八大重点工程落地,及时总结和发布企业发展和政府改革中的典型案例,组织召开分区域、分行业、分工程推进现场会,计划全年召开10场以上。二是强化政策落地。按照“一业一策”要求,在原有政策的框架下,精准制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专项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继续组织青年政策宣讲团进基层、进企业宣讲,加快政策兑现,进一步提升企业获得感,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继续签订责任状,落实考核制度。完善工作标准化推进机制,扩大标准化工作应用范围,把区县(市)层面工作以及重点项目监测纳入标准化管理范围。四是积极申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在全面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总结评估一年来的经验做法,主动做好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浙江省政府等对接汇报,积极争取国家高端智库指导,加快编制申报方案,组织专家初审,争取列入全国首批“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二)聚焦发展智能经济,加快推动产业高新化
一是谋划发展四大智能终端产业。积极谋划发展未来产业,重点制定实施《四大智能终端产业实施方案》,谋划和推进以智能网联汽车终端、智能家电(家居)终端、智能装备终端、智能信息终端等为代表的四大智能终端产业,推进航天科技智慧平台、无人驾驶汽车实验场、车联网等项目,培育以智能为特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二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深入推进“五智联动”,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推广“点、线、面”企业智能制造升级路径,深化实施“三年大改造”和“两个全覆盖”(智能制造管理基础诊断、智能化改造),确保不少于1/3的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改造,积极培育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三是创新智能经济发展平台。强化高端智库作用,组建智能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会、赛、展、园”联动发展的思路,积极筹划举办“全球智能经济大会”和“智能经济大赛”,集聚国内外权威专家、行业领军人才、投资人等,共同研讨新动能培育方向,在全球范围宣传宁波智造。高水平办好智能经济与智慧城市产品技术展,高标准建设宁波智能经济国际合作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合作与人才交流,建立起“赋能—创新—孵化—加速—产业化基地”全程创新创业产业链。深入实施《智能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和智能港航融通发展、创新突破。
(三)强化创新驱动,切实增强发展动能支撑
一是搭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加快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建设,争创石墨烯创新中心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磁性材料、智能制造、高分子新材料等产业优势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共建一批省、市级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二是强化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实施高端精细化工、关键基础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13项“科技创新2025”市级重大专项。对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等改革试点。三是加快产业人才引培。开展订制化、委托培养、学徒制等产教融合培养方式,推进智能制造等特色学院的建设,加快推进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的微电子学院建设,统筹建立起政府、院校、企业联合开展产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四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动规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全覆盖”,争取新增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R&D投入增长12%以上。
(四)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项目精准化谋划。围绕“3511”产业细分领域,编制产业投资导向目录,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谋划引进一批重点“补链”、“延链”、“强链”等先进项目。每个区县(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谋划和引进1—2个50亿级、100亿级的重大产业项目。二是深化国内外产业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湾区经济等战略,主动对接大上海产业转移发展平台,谋划“奉化产业承接专业园区”,利用“浙洽会”、中东欧博览会等载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杭州湾新区等产业发展大平台,推进光电小镇、膜幻小镇、芯港小镇等特色小镇和四大智能终端特色产业园建设。三是强化重点企业产业投资。推动千亿级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雁阵式梯队培育,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链上核心引领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落实“凤凰计划”,推动重点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和产业投资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五)聚焦产业结构优化,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一是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聚焦发展集成电路等八大细分产业,加快中芯宁波产线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和宁波市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舜宇光学电子新基地、芯港小镇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品质高端化发展。围绕纺织服装、化工、文具等九大传统制造业,“一业一策”、“一业一案”,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创新能力提升等10大工程,不断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品牌化、服务化水平。积极推进海曙区服装行业、北仑区石化行业的省级改造,提升分行业试点工作,推动开展“一县一业”市级改造提升试点。三是推进“四基”产业链培育。重点打造伺服电机、减速器、石墨烯、高分子膜材料、模具、集成电路等六条基础产品和基础工艺产业链,绘制产业图,建立推进机制;实施四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牵引的产业链延伸计划,促进整机(部件)制造企业与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攻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强化招商引智,产业链招商,重点培育终端产品和装备制造。四是实施组合拳倒逼。加大“低小散”行业整治,继续做好“四无三高两低”企业整治,打好淘汰落后产能持久战。深入推进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加快“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范围从规上企业向3亩(含)以上规下企业扩展,从工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延伸;以区县(市)为主,积极推进评价结果的运用。推进老工业园区低效土地整治提升,积极探索土地退出机制及政策。
(六)深化要素保障改革,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一是强化产融合作。深入开展金融支持“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对接,努力保障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需求,争取2018年制造业贷款比重达到25%以上。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慈溪产融合作试点示范成功经验,主动对接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智能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机制、融资租赁机制,助推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二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加强工业用地供需对接,确保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计划的35%以上,重点保障重点工业项目和重点工业园区(集聚区)的用地需求。深入落实《宁波市产业用地指南》,建立土地批后监管机制,确保项目落地后能尽快投产。推进闲置低效土地利用,退二优二,着力提升老工业小区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全市工业用地规模的稳定。加快土地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试点经验的推广复制。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审批放权;继续强化政府让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降本减负政策,通过出台新一轮企业减负政策,推动水、电、气等资源要素方面的专项减负政策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何伟.宁波发展蓝皮书(2016)[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宁波市智慧城市标准规划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