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总报告
史斌
摘要:2017年是宁波发展开启新征程的一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名城名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引领和提升宁波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全市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大社会建设领域亮点纷呈、成绩斐然。但是,由于受到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亟需重视和解决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亟需重视“共享经济”带来的社会问题;亟需重视社会领域的“灰犀牛”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紧迫和重要。因此,2018年宁波社会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扎实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的社会领域改革,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社会发展;总体态势;形势展望
2017年是宁波发展开启新征程的一年。2月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确立了“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吹响了今后五年新一轮振兴发展的进军号角。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六化协同”,积极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扎实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的各领域改革,各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形势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民生建设全面得到加强和改善。
一、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201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作为引领和提升宁波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全市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四大社会建设领域亮点纷呈、成效卓著。根据9月11日中国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公共安全发展报告》,宁波在城市安全方面的得分排名仅次于深圳、北京,位列全国第三。11月14日,宁波通过中央文明办复评,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余姚市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2月8日,宁波荣获“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这也是宁波第八次荣膺此项殊荣。慈溪、余姚双双上榜“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一)社会事业
1.学前教育普惠公益,高等教育成效显著
(1)学前教育普惠公益。学前教育是一项为人生奠基的重要事业,对孩子的终身教育影响重大。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幼有所育”的发展方略,宁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特别是2017年以来,全市积极加快学前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增,特别是补齐农村短板。全市每个乡镇都有1所以上优质中心幼儿园,96%的乡镇建有公办幼儿园,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94.8%。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园,鼓励优质园到村设立分园或教学点。以鄞州区为例,共有26所规模较小的村级园纳入优质园统一管理。积极加大对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全年共投入5000万元,用于全市新(改、扩)建省定标准化幼儿园、区县(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培养培训幼儿教师。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城校带乡校、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流转。为改善乡村、山区、海岛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年初起市里启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全年共完成薄弱学校改造20所,80%以上公办中小学校学生宿舍安装了独立式感烟报警器。积极加快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共享,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3)高等教育成效显著。9月21日,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宁波大学力学专业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标志着宁波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有31年办学历史的宁波大学能从全国2600余所普通高校中脱颖而出,是对近年来宁波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一次重大肯定。此外,浙江大学宁波校区筹委会于9月底成立并召开筹备会议,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5万人,研究生8500人,本专科在校生比为64︰36。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引领宁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文化设施日益健全,“一人一艺”扎实推进
(1)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2017年以来,市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并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项目和管理流程。先后完成甬剧博物馆建设、天一阁东扩、艺术剧院(凤凰剧场)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馆、中国宁波河海博物馆、宁波文化馆新馆、宁波音乐厅等市级重大文化项目筹建。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开展“天然舞台”高雅艺术进基层等文化惠民演出,已在全市150多个乡镇(街道)建成文化礼堂828家,全年送文化下乡超过5000场、送电影下乡25000多场、送戏下乡6000多场。
(2)“一人一艺”品牌扎实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是提升宁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2017年以来,全市在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方面,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构建云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APP等“三位一体”数字化服务体系,实现市民不出家门就能在网上预约文艺演出、学习艺术课程;二是大力引进艺术专业团队、艺术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构筑起金字塔型参与体系。市民既可接触到书法家陈振濂、琵琶演奏家吴月霞、花鸟画家何水法等艺术大师的风采,也可通过“戏曲进校园”“歌声进家庭”“舞蹈进商圈”等“10进”活动获得最基本的艺术熏陶。同时,各地各部门还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江北区将全民艺术普及与打造音乐之城相结合,鄞州区力求在数字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上有所突破,余姚市将阳明文化融入“一人一艺”等。
3.基层医卫能力提升,智慧医疗蓬勃兴起
(1)基层医卫能力提升。从2017年起,全市从四个方面重点加强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改革人事编制制度,基层医务人员统一核编、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二是完善医保差别化支付机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部分慢性病门诊常用药品范围,从原有的133种调整到155种,并实行医保付费单独考核管理。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中医保基金支付额,从8月1日起提高到每人80元;三是完善多渠道财政补偿机制,探索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项目在合理确定成本的基础上实施政府购买;四是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提高对偏远艰苦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补助水平。
(2)智慧医疗蓬勃兴起。智慧云医疗技术的蓬勃兴起,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正在成为现实。截至8月底,全市已建成远程会诊中心44家、云诊室250个,注册云医生2652名,累计完成在线咨询服务逾10万人次。目前云医院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是特定病种签约患者可以通过“掌上云医院”APP实现直接网上问诊;二是社区医生通过云医院平台与大医院专科医生互动,在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6月,宁波云医院荣获全球信息化领域最高级别奖项“2017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奖”的电子卫生类别大奖,成为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
4.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提升影响
(1)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推进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加快市奥体中心一期、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十五分钟”健身圈为目标,让群众健身更便捷、更近、更实用、更安全。全年共完成建设20个村级(社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等综合性全民健身场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元旦万人长跑、龙腾狮跃闹元宵、市民健身节、千人健步走、群众登山大会等活动贯穿全年。据统计,围绕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市本级和区县(市)两级先后共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5项,参加活动人次达到近2.47万。
(2)体育赛事提升影响。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是提升宁波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品牌。2017年以来,宁波积极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引进高水平赛事,先后承办了中日韩田径对抗赛、世界房车锦标赛、F4中国锦标赛、中国铁人三项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同时,以申办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宁波职业足球和社会足球俱乐部发展。体育赛事不仅助推了宁波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而且还成为宁波对外开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重要的桥梁纽带,提升了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
5.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剿劣成果斐然
(1)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宁波城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14个辖区内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3.6%, PM2.5平均浓度为33μg/m3。宁波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为34μg/m3,综合指数为4.01,分别比2016年同期下降5.6%和0.23%,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四;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85.0%,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六。空气质量持续好转,除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外,也离不开环保部门的“重拳出击”。年初以来,市环保局全力配合中央环保督查工作,专项开展印染、石化、化工等11个主要行业及液化仓储行业VOCs治理和电镀行业整治,有力地维护了蓝天白云。
(2)全面剿劣成果斐然。全面剿灭劣V类水是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的重头戏。3月以来,全市10个区县(市)和杭州湾新区、宁波国家高新区、东钱湖管委会等统一行动,全面打响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源头治水、系统治水,以深化河长制管理为抓手,通过制定“一点一策”治理方案,全面实施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农村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治理、排口整治、生态引水与修复等工程,全面完成了7月底前消除市控劣Ⅴ类断面、10月底前消除县控劣Ⅴ类断面、12月底前消除其他劣Ⅴ类水体的既定目标,实现了“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二)社会保障
1.就业形势较为乐观,创业创新方兴未艾
(1)就业形势较为乐观。截至9月底,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4.64万名,全市实有就业登记单位数和就业登记人数分别为20.07万家和344.12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0.17%和7.35%,期末数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企业用工和需求呈现旺盛态势,截至9月底,全市重点监测企业新增职工同比上升25.33%,减少职工同比下降0.84%,期末共有职工59.12万人,同比增长3.78%,用工需求7.12万人,同比增长62.87%。随着企业用工的不断扩大,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了。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年秋季宁波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宁波白领面对的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仅为7.7,远低于全国30.4的平均水平。
(2)创业创新方兴未艾。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市新业态和新动能不断壮大,创业创新生态日趋完善。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2017年全市已基本形成中官路、鄞州南部和高新区三大创业圈,集聚了1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在产业领域上,围绕宁波优势特色产业,在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布局专业性众创空间,推动本地产业发展;在运营类型上,以“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开放式平台+天使投资”“线上线下社区+交互设计研发”等为代表的新型孵化模式初具轮廓,众创空间的服务功能不断纵向延伸。
2.社保覆盖快速推进,住房保障实现安居
(1)社保覆盖快速推进。“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险”一直是宁波构建全民社保体系的首要目标。2017年以来,随着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等五个区县(市)纳入城乡居民医保体系,分别实施了9年和13年的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截至7月底,全市户籍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接近570万,参保率达到96.9%。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10万人和256.7万人,较年初分别净增13万人和5.3万人。此外,作为全国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宁波于年底前在海曙、江北、鄞州三区率先启动试点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为长期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提供了资金和服务保障。越来越多的市民被纳入到“社保保护伞”下,守护住了“稳稳的幸福”。
(2)住房保障实现安居。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事关群众生产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生命财产安全,是2017年重点民生实事工程。年初以来,全市以危旧房排查和改造工作为重点,共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400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2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市住建委还通过开发信息系统和引入金融工具,防范和化解危旧住房风险。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6.31万幢、1.43亿平方米城镇住宅房屋建立了城镇房屋安全信息档案,3156万平方米房屋面积承保“城房险”,构建起了“人防+技防”的双重监控监管工作机制。全市危旧房改造项目货币化安置率达到90%以上,为实现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打下了坚实基础。
3.慈善事业全民参与,崇德向善蔚为风尚
(1)慈善事业全民参与。截至8月8日,市慈善总会(含宁波高新区分会、大榭开发区分会)共收到“慈善一日捐”善款1012.2万元,其中单位捐款244.7万元、个人捐款666.3万元、企业(个人)冠名基金善款到位101.2万元。相比较往年,2017年市本级“慈善一日捐”活动社会各界参与度更高、参与面更广。据统计,市慈善总会(不包含分会)共收到382个单位、10.9万人次捐款745万余元,其中单位捐款137.1万元,个人捐款607.9万元。另外,每到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以“顺其自然”为化名的爱心捐款总会“如期而至”。11月22日,市慈善总会第19次收到了署名“其然”捐献的善款96万元,至今累计捐款已有955万元。
(2)崇德向善蔚为风尚。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一直是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7年,宁波涌现出以“支教奶奶”周秀芳、“念恩大妈”徐兰芳、“援疆好老师”姚仁汉、“80后暖心好医生”汪健红、“一心为民好村干部”蔡康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站长陈淑芳荣膺“孝老爱亲模范”称号,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荣膺提名奖。全市上下以爱心人士和道德楷模为榜样,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
(三)社会治理
1.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护航工作措施得力
(1)平安建设成效明显。平安建设关系千家万户,全市上下以重大维稳安保任务为契机,深化常态机制建设,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市刑事发案下降19.2%,命案、“五类”案件破案率均近99%,成功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0.98万起,调解成功率达98.9%。各安全生产领域打击非法违法行为460万余起,处罚1.4亿元,责令停产整顿970家,关闭企业52家,火灾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下降26%和39%,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下降17.1%,成功实现了浙江省平安市“十一连冠”。江北“11·26爆炸事件”发生后,全市痛定思痛,全力救治伤员,迅速开展排查整治,确保了公共安全形势稳定。
(2)护航工作措施得力。全面护航十九大是平安宁波建设成效的一次重大检验。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提升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能力、社会治安风险能力、公共安全风险能力、经济金融风险能力、社会矛盾风险能力、网络安全风险能力等“六种能力”的要求,创新工作理念,改进方法手段,完善治理体系,重点聚焦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城市运行、防台防汛等重大领域,开展“滚动式”“地毯式”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为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全面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基础。
2.基层治理全面推进,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1)基层治理全面推进。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宁波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推进“党建+治理”工作模式,发挥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截至5月底,全市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2000多个、区域党建联合体188个;不断加快镇乡(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建设,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据统计,截至上半年度,全市共划分网格1.2万多个,设立网格员4万余名,培育各类调解组织3759个,平安志愿者提供服务18万余人次;全面推广“村民说事”“居民议事会”等制度,以基层协商治理为抓手,深入推进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2)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来,全市将激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作为突破口,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孵化器”、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海曙区公益街“善集”等综合性、枢纽型公益类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场地、资金、智力支持等,助力处于“成长期”的社会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自我造血”功能;另一方面积极通过项目运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迄今为止,已连续四年开展“三百对接”公益集市活动,同时重点开展社会组织清理整顿工作,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依法登记注册法人社会组织7408家,同比增长7.4%,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1.4万家。社会组织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蓬勃态势。
(四)社会服务
1.着力深化政务服务,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1)着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浙江省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践。宁波各级各部门把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先后于2月27日、3月29日以及8月3日集中公布了3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截至8月底,市本级合计已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1413项,占相关部门在用办事事项总数的87.5%;区县(市)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平均约801项,占比达到84.2%,市、县两级均已提前一个多季度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年底前实现80%以上的目标。11月中旬,在第二届全国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典型案例展示活动“百优十佳”评选中,“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宁海实践”案例荣获“综合十佳”称号,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2)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2017年以来,全市坚持完善机制,突出重点,鼓励公众参与,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立法技术规范、立法起草指引、立法项目审查规程,推行规章由法制机构或委托第三方起草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听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及其部门法律顾问的全覆盖。开展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在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21个领域内实施综合行政执法。全市在政府透明度、城市信用综合指数、城市政府效率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的《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7》,在所有100个被评估城市中,宁波位列第六。
2.公交服务不断优化,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1)公交服务不断优化。2017年以来,全市将公共交通作为引领城市发展、支撑城市治堵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提升公交服务水平。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全市公交体制也相应进行了改革。鄞州、海曙、江北的常规公交形成了统一管理模式,由市级实行统一监管;奉化、海曙西片区公交线网加快了与海曙、鄞州的全面融合;余姚、慈溪、象山、宁海全面完成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任务,实现了“镇镇通公交,村村通班车”。此外,2017年是宁波市公共自行车投运四周年,作为慢行公共交通的主力军,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标准网点1400余个,投运3.6万余辆公共自行车,日均租用量超过10万人次,市民累计租车量超过1.2亿人次。
(2)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138.7万,占户籍总人口23.5%;80岁以上高龄老人20.6万;全市纯老人家庭老人达49.31万。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宁波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方针为主线,在做好基本养老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在全国率先推出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补助制度,率先推进公建民营和“医养结合”,率先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率先独立成立“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等,深入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9月15日,首届中国(宁波)国际健康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推动了宁波健康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二、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总体而言,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呈现和谐稳定、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各界对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日益重视,社会发展领域内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受到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2017年宁波社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亟需重视和解决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亟需重视“共享经济”带来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共享经济”在2017一年里迎来了全面爆发,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等,随着大量热钱的争相涌入,“共享经济”正在不断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其实“共享经济”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出现大幅增长,而到了2017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共享经济”实现了快速井喷,成了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腾讯研究院的界定,所谓“共享经济”,是指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共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现象。“共享经济”的意义在于,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零散资源整合到专业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供需匹配,激活经济剩余,既扩大了供给总量,又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是未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但是由于当前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热钱的蜂拥而入也带来了乱象丛生,滋生了不少社会问题。一是制造了大量闲置资源。“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社会、个人存量资源的供需匹配,提高现有资源效率。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的发展初衷是对自行车厂商过剩产能进行消化,将原本批发给经销商的自行车,直接租赁给个人使用,体现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但是随着大量热钱的疯狂投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小鸣单车、哈罗单车、卡拉单车等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被争相生产和投放到市场中,一时间,城市道路上到处都是红黄蓝绿橙等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不仅挤占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而且制造出了大量的闲置资源,与“共享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此外,像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睡眠仓等,其本质都不是共享,而是基于互联网模式的分时租赁,其共享行为本身会制造出新的产能过剩,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二是暴露出社会管理漏洞。“共享经济”形态的泛化,也带来了法律、制度和道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打着“共享经济”旗号,实际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灰色”产业,如“共享女友”“共享租人”等;对共享单车的无序停放和恶意破坏,不断考验着国人的道德素质和城市的管理智慧;个别共享单车运营企业倒闭后,用户押金退还难等使得企业的诚信和监管问题更加凸显,等等。
针对共享单车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于8月初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和鼓励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9月11日,宁波市交通委也约谈了4家共享单车企业,提出暂停新增车辆投放、企业为用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严格押金管理制度、引导文明用车等9条要求。“共享经济”市场广阔、意义深远。只有不断加强研究、推动立法,规避由于不规范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共享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亟需重视社会领域的“灰犀牛”现象
如果说在2016年里,以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等为代表的突发意外事件让“黑天鹅”现象成了热点词频的话,那么2017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评论中的一句“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使得“灰犀牛”现象成了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灰犀牛”现象指的是经济社会领域有源可溯的大概率事件,由于人们心存侥幸、拖延应付,最后导致危机爆发,一发不可收拾。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领域面临的“灰犀牛”现象主要有四类,分别为房地产泡沫、资金外流、地方债和银行不良资产。
“灰犀牛”现象在社会领域同样存在。个人认为,当前宁波亟需重视和防止的社会领域内的“灰犀牛”现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尚待优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理想的社会阶层结构应该是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根据《宁波市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研究,虽然近年来宁波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发展变化,基本脱离了“金字塔型”的结构状况,但是仍然尚不成熟,呈现中部下沉的“亚橄榄型”结构形态。这其中最需要重视的就是要做大社会中间阶层,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要明显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然而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当前宁波中间阶层群体的规模仍然偏少,处于成长期,具有脆弱性;中间阶层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普遍偏低,其自评往往低于该阶层在社会结构排序中的实际位置;社会流动机制仍不健全,城市化和工业化所释放出来的大量农村人口,还停留在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阶层,能纵向流动到社会中间层的比例很小。二是尚待成熟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对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总体来看,当前社会心态保持健康向上的态势较为明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良心态在一些群体中仍然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行动方式。例如2017年以来,焦虑心态就不时出现在一些群体身上。8月份,一个有关“保温杯”的段子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火了起来,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年危机”的焦虑与感慨;9月份,随着中小学的开学,孩子的教育和升学问题被一再提及,“陪娃写作业”成了很多家长心头最大的焦虑;11月份,上海携程亲子园和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其实质也是“全面二孩”时代城市中产阶层家长的社会焦虑情绪的反映。
大量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经济起飞30—40年后,是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陷阱”高发时期。当前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更需要高度重视和防止社会领域的“灰犀牛”现象,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
三、2018年宁波社会发展形势展望及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表述,更加突显进入新时代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更多地偏重于对生态环境、对健康、对生活质量、对幸福感和满意度等的需要,而且会更加注重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
2017年底,中共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决定》,指出从当前到2020年,是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坚定实施七大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因此,在2018年里,宁波的社会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效率,更加注重让更多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引领,扎实推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的社会领域改革,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需要加强社会事业与结构调整的有效联动
随着2017年底,美国通过税改方案,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将进一步复杂化,2018年宁波社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将进一步增多。宁波的社会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标,不断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要围绕“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终身化”目标,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规范和完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加强师德教育。公共文化事业要以加快建设“一都三城”为目标,大力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拓展区县(市)、镇乡(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模式。医疗卫生事业要围绕“构筑惠及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资源共享配置效率,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全覆盖。要不断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需要重视社会保障与消费拉动的有效联动
新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会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从生存性消费转变为发展性消费。因此,2018年宁波社会保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拉动消费政策,继续深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方面多渠道拓展就业增长空间。通过完善各类就业政策,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推动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平台,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要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拉动消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困难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水平联动机制,完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下降。要着力完善社保制度拉动消费,努力解决社保、就医、就学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参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重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不断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转变,形成积极、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促进社会保障水平的整体提升。要着力完善慈善制度拉动消费,要广泛宣扬传播慈善理念,积极培育各类社会慈善组织,尤其要重视网络慈善、微慈善的发展,促进传统慈善事业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慈善模式转变,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需要重视社会治理与和谐稳定的有效联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2018年里,宁波的社会治理应该围绕“四化”目标,以精细治理为重点,在社会治理标准化上求突破,努力把各地的成功做法,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要加强镇乡(街道)“四大平台”建设,强化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加强治理资源的统筹,以“资源集成、统筹调度、协同联动、信息共享”为核心,突出抓好“资源集成”和“统筹联动”这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资源集成的科学性和统筹联动的执行力。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的信息支撑。依托大数据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社会治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平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的增效升级。要加快构建社会治理绩效评估多维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评、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阶段性评估结果体现到社会治理的预算配置、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和人员考核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绩效评估的“纠偏”功能。
(四)需要重视社会服务与政府转型的有效联动
在2018年的社会服务领域,宁波要继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以普惠、均衡、便捷为目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公共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解决权利、机会和规则不公问题,使得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一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深入总结提炼“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以“整体性治理”理念,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更加注重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加大群团组织改革力度,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分工清晰、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工作机制。二是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格局。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向社会事业、向各类民生项目、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的力度。要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建设,健全财权事权相匹配体制。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强资源配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三是要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努力提升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
[3]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决定,2017-11.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