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植物的文化特征
在自然界中,植物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却最有可能被忽略的一种生命类型。因为植物无法行走,形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人们常错以为它不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始终离不开植物,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无一不需要植物的支撑。对于中国人而言,更是如此。植物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还是中国人精神领域的必需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被大量用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艺术作品的最高追求——对“生命的体验与超越”也常常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而表达。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反映了人们劳动、生活、感情、婚姻、礼仪、外交等内容。在305首诗中,总计有135首,即近一半的篇章中提到或专门描述植物,出现的植物有137类(种)。出现最多的是桑、黍、枣三种植物,其他有小麦、葛藤、芦苇、柏类、葫芦瓜、松、大豆、柞木、黄荆、棠梨、大麻、稻、粟、枸杞等。[3]据分析,这些出现较多的多为日常的吃、穿、用(木材)涉及的植物。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植物最初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且是生活不可缺的物质。此外,在《诗经》中,植物已经被赋予抒情、托物言志的作用。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表达了女子对幸福美满婚姻生活的渴望。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离得开植物
传统的洞箫是由一管竹子制成的简单乐器,声音却更接近人的心灵
雪梅
荷之韵
随着中国园林的发展,植物逐渐成为观赏对象而存在于生活之中。在殷、周、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中就已经有人工栽植的树木。至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各类花木——桃李竹柏等作为观赏植物出现在园林中。自此以后,植物成了传统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关于植物的描述,也逐渐从形、色、香、声、影等自然属性到赋予其不同的拟人化的精神内涵。 梅兰竹菊“四君子”因傲雪开放、幽香清远、直立有节、百花凋零之后的素雅而成为文人笔下坚强、内修、虚心、高洁、坚贞等品格的象征。荷花因出淤泥而不染,被誉为高洁与无私奉献的代表,亦为佛教的圣物之一。松因其树姿苍劲有力,在霜雪中傲立而不凋,被誉为坚强、长寿的象征。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因谐音“玉堂富贵”而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庭院中。在园林里,植物不再仅仅是植物,它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意蕴。将植物拟人化并赋予其不同的秉性,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是少见的。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章回小说、成语典故以及国画中,都不乏以植物借喻的例子。如以白杨比喻悲凉,甚至暗示死亡及坟地;以芝、兰(芝为灵芝,兰为泽兰或兰花)比喻美好的事物;以紫荆代表兄弟情。香椿以其高大挺直(栋梁之材)、长寿被比喻为父亲,萱草以其“忘忧”之意被比喻为母亲;“椿萱并茂”为祝福双亲健康长寿的表达……对比现代西方流传的各种花语,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植物的借喻更有与植物本身属性的相似性和文化依托,更值得深度挖掘与利用。
雪中的松
玉兰
牡丹
海棠
桂花
城市人口密集,建筑物和城市道路集中,是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污染严重、环境资源有限、人类的居住和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殊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生态系统主要通过园林绿地中的植物营建。它们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承担着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净化污染物质、降噪等方面的功能。[4]
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通过树冠的遮挡、叶面蒸腾、形成局部微风等途径改善城市的舒适性。有研究表明,1hm2绿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气条件下)可从环境中吸收81.8MJ的能量,相当于189台空调全天候的制冷效果 。[5]不同树种的遮阴降温效果有差异。陈明玲等的研究表明,覆盖率越大,植物对道路的降温增湿效果越明显;覆盖率大于90%的香樟行道树和悬铃木行道树日平均降温率为5.65%和4.42%,增湿率为6.49%和5.28% 。[6]绿地白天的气温较建筑物集中处低,晚上的气温较建筑物集中处高,温度差异形成空气流动,促进空气交换,加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大面积的郊区森林公园有利于促进空气流动,进一步减弱热岛效应。
园林绿地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与改良、凋落物及树冠对雨水的截留等方法有效储存及截留雨水,缓和地表径流水量,涵养水源。研究表明,在城市中覆盖植被的区块,仅有5%~15%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在没有植物的区块,约60%的降水形成地表径流,通过地下管网排出。研究表明,广州不同林地植被层储水量为96~296t/hm2,凋落物的储水量为1.8~4.8t/hm2, 1m深土层土壤储水量为2859~3655t/hm2(裸地为1786t/hm2);在降水过程中,不同类型林地林冠截留雨水的能力为15~67t/hm2,凋落物层截留雨水的能力是33~93t/hm2,1m深土层土壤调蓄水的能力为649~1367t/hm2(裸地为483t/hm2)。[7]
植物给城市带来美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
植物的根系对土壤形成保护,减轻雨水的冲刷,减少土壤流失。同时,植物的凋落物还归还部分吸收的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维持土壤的相对稳定。研究表明,广州城市不同类型林地的土壤侵蚀量比裸地少2.833~5.238t/(hm2·a),比裸地多保留的N、P、K、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6.02~1326.40t/a、13.52~377.05t/a、455.00~13560.26t/a、764.40~23094.19t/a。[7]
城市是为人类的居住与活动服务的。植物在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方面(固碳释氧、滞尘、吸收有害物质,甚至是改善风环境)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下,1hm2净吸收二氧化碳16t、释放氧气12t,从而减轻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
植物还具有减弱噪音等多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功能。研究表明, 40m宽的林带可以减少噪声10~15dB,4.4m宽的绿篱可以减少噪声6~8dB。[8]
植物为各种动物提供必要的居住环境、食物。陆地植物的花、果、枝、叶是许多鸟类、昆虫的食物,水生植物的枝、叶是许多水生动物的食物。大部分动物依赖植物而生存。城市绿地系统的分布,园林绿地中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数量等是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
风雪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