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民俗节庆篇
民俗面对面
细说梁弄大糕
梁弄的家里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吃过梁弄的大糕,不算真正到过梁弄。不带点大糕回去,就算是白去了一趟。
——题记
都说中国饮食文化甲天下,的确是真的。我国八大菜系,满汉全席,细点小馔,气象万千。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中国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特别的是,与北方人喜好面食不同,长江以南,人们更喜爱米制糕点。自然,姚江之南的梁弄镇也不例外。若是问问当地人梁弄镇有什么值得吃的,保准会得到“梁弄大糕”的回答。
“端午辰光大糕红”
糕团是汉族传统食物,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最有名的还数江南富庶之地苏州、宁波等地出产的糕团。南方的糕团以选料讲究、精工制作、造型优美著称,梁弄大糕也正因着这些优势在宁波地区享有盛名。
农历四月临近端午节,是梁弄大糕最“受宠”的时候。按照梁弄当地的习俗,那些已订婚但是还未结婚的毛脚女婿必须挑大糕到未来丈母娘家“望”端午节。一箱大糕16块,少则几十箱,多则上百箱,将梁弄大糕连同黄鱼、蹄髈、烟酒等其他礼品,满满当当放进夹箩里挑去丈母娘家。这些大糕再由女方一一分送给邻里亲友,这样做一来是为了告知邻里家女已订婚,有了婆家;二来大家可以一起分享嫁女的喜悦,还可以增进亲友邻居间的感情。而等到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时,大糕摇身一变,又成了女方反馈男方的节礼了。女方家也照样送梁弄大糕,只是数量会更多,并且新增许许多多的“端午扇”添彩,以示回谢。
在端午节前的那段日子里,不仅大糕红,制作大糕的师傅们更是红火。那些“准女婿”家花上大价钱把大糕师傅请到家中,日夜加工,花上一两天时间便蒸出上百箱热腾腾的梁弄大糕。谁家大糕多,谁家大糕少,随便一问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于是张家多、李家少的常挂在嘴边。丈母娘讲究的是攀比,可这就苦了男方家庭,红了大糕师傅,当然也乐了孩子们和分享到大糕的左邻右舍。
“端午辰光大糕红,毛脚女婿上门送。丈母分送到亲友,告知阿囡嫁老公”。“五月端午好天气,梁弄大糕红来兮。丈母老娘见女婿,越看心里越欢喜”……这些都是当地百姓自己创作的顺口溜。若要对这风俗追根溯源,现已无历史资料可考,但这习俗延续至今,早已成为梁弄镇当地不成文的规矩。现在,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祝寿、满月、造屋上梁等,人们都会亲手制作或是在店铺买来现成的梁弄大糕。
大糕何处寻?
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而制作大糕的手工技艺,乃是梁弄古镇的独创,方圆百里,很难见到。现在上虞东首的丰惠、永和、榭桥一带所见的大糕,都是沾亲带故从梁弄传过去的,其质量和口感跟梁弄大糕当然没得比。
“十家锅灶九不同。”说得简单点儿,就是“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制作大糕的流程摆在那儿,人人都可以知道,但每个人做出来的味道还是稍显不同。黏性和软硬都是口感范畴,张三家的大糕吃起来甜而腻,而李四家的大糕吃到嘴里糯而韧,就是这个理儿。
说起大糕的制作,最主要的原材料是我们常见的糯米和粳米。精细加工存在于大糕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糯米加水研磨,经过处理的糯米粉,质地更加均匀细腻,水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3∶7的比例混合,创造多变的口感,这是制作梁弄大糕的基本功。
小时候吃爸妈煮的糯米饭、糯米粥,没太有感觉。大概是那时年纪小,舌头尚未开化,还感受不到所谓糯米“馥郁之香”,只觉得黏而且软,很不给劲。糯米饭我不太爱,但糯米用来做点心算恰到好处,因为糯米本身黏滑,而且有种无可复制的“糯”口感。糯米成粉也有极好的黏性,据说朱元璋用糯米粉做城墙黏合剂,以柔克刚。梁弄大糕秉承了糯米的口感,在粳米的调和下更有嚼劲。很多人对糕类点心的印象是黏,而梁弄大糕则稍有不同,它的特点是韧,有嚼劲,就像活的一样,你咬它几下,它在你牙上打个滚,弹开去。
都说糕点厨师是运用各种兵器的行家,中国的厨房处理米面点心的工种称为白案,精巧的手工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通常意义上,梁弄大糕的制作主要有八个步骤:筛粉、雕空、加馅、盖粉、加印、切糕、上蒸、加青箬。这一系列流程下来,梁弄大糕的制作只花不到3分钟的时间,但这是把前期准备,诸如熬制豆沙等工序排除在外的。
一格格梁弄大糕整齐排列,赤豆和豇豆制成香浓豆沙入馅,咬破大糕外的一层皮后,香气四溢,这种看似简单的馅料却透露出浓浓的幸福味道。大糕蒸熟后,要在大糕底部加上洗净的青箬。用箬叶包裹住的大糕,闻起来充满春天的青草气息,甚是讨人喜欢,而且取食也更加方便。
刚刚蒸熟的梁弄大糕是软且烫手的,所以师傅们蒸完大糕后要把它们放置15分钟,等它稍冷后再拿出去卖,这样一来,凉了的大糕也更有嚼劲。但也有人耐不住性子,非得在大糕一蒸熟就伸手去拿来吃的,这时候吃大糕就更考验你的功力,不过也是有经验可循的。热腾腾的梁弄大糕冒着白气儿,取食的时候就要眼明手快,抓住大糕底部的青箬猛然提起,趁大糕没有变形赶快放进自己的手心中,再轻轻咬破大糕皮,把其中的豆沙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大糕的空皮,一顿功夫下来,一块刚出炉的梁弄大糕便已入口,唇齿留香,岂不快哉?
因为“糕”与“高”谐音,遇有时令节气时登高吃糕,就有步步登高之意。现在梁弄镇的大糕生意越来越红火,已经有一条初具规模的大糕街,沿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大糕店。有人为赞梁弄大糕味美写过一副对联:老阿太乐得动瘪嘴,小屁孩馋得流口水。我想这也是梁弄大糕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吧!
25年大糕人——梅柏桥
传承地方文化的,不仅仅是遗传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还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成为一名白案厨师的路,梅柏桥已走了25年。
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在中国的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当谈到为什么要以做大糕为业时,梅柏桥告诉我们,他年轻时候的经历。早年,梅柏桥从事的是打铁,但打铁的高强度工作给他带来了“职业病”——颈椎病。因着身体上的原因,阿桥师傅放弃了打铁转而跟着岳父马长辉学起了制作大糕的手艺。没想到,这一做就是25年,从未间断。阿桥师傅的一双巧手,也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显得不再单调和乏味。说到手艺的传承,阿桥师傅向我们透露今年大学刚毕业的儿子放弃了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家专心学习制作阿桥大糕。“他现在差不多掌握了制作大糕的手艺,但是还要继续学习,”阿桥师傅满意地说道,“一项手艺的传承,我想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活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当我们问及大糕店的生意,阿桥师傅嘴角也是噙不住的笑意:“除了端午这些节日,我每天至少能卖出100箱大糕呢。”接着阿桥师傅一边向我们展示制作大糕的手艺,一边从原料说起大糕。在白案江湖行走多年,梅柏桥身怀一门绝技。说起判断米的糯性程度,阿桥言语中不禁有些自豪:“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我只要用手捏一捏,就能知道它糯不糯啦。”
除了现在最常见的口味,阿桥师傅正在研究蓝莓等新口味,并对之前的传统包装作出改变。互联网时代,网上售卖梁弄大糕无疑会拓宽大糕的销售渠道,获得更广的市场。梁弄镇有些大糕店已经开发了网上销售渠道,但考虑到大糕口味和保存问题,阿桥大糕目前暂不支持网上购买。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高速发展的中国,是坚守传统,还是作出改变,这无疑是一个问题。可无论怎样,阿桥师傅已经在这条路上风雨无阻地走了25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他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非遗之路如何走下去?
2008年,梁弄大糕作为一门手工技艺被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梁弄镇的传统食物,有了非遗光环后的梁弄大糕也一跃成为梁弄镇最受欢迎的“明星”伴手礼。近年来,随着梁弄镇红色旅游的发展,梁弄大糕也日渐红火起来。余姚市区、宁波市区,杭州甚至上海的市民会在周末驱车几小时来到梁弄镇,只是为了买一些味道新鲜又正宗的大糕,可见大糕之红火。
梁弄大糕制作作为梁弄镇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是梁弄人民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梁弄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梁弄的传统文化与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文化元素渐行渐远,以至于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再具有竞争力,梁弄大糕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这种处境。由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梁弄大糕,对其生产性保护的实施已成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要使梁弄大糕的非遗之路越走越宽广,首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非遗的本质不是个人,而是群体。非遗绝不是个人的传承问题,而是族群、社区凝聚的文化纽带。保护和传承一项非遗是要保证各类文化不被同质化,保障少数族群的文化权利。非遗的传承不是为了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为了一群人的共同利益。
其次,必须明确把握生产性保护。所谓生产性保护,即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遗(特指传统手工艺)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本质是对一种技艺与工艺的坚守、创新,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色,坚守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真正将生产与保护、市场与文化结合起来。生产性保护的价值,就是要使传统手工艺重新进入当代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实现传承与发展。
在我们谈论如何保护非遗梁弄大糕时,有一点仍然不可忽视,那就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在中国,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一个特定的非遗传承人,对这一传承人的确认是有严格的程序,也是有法律保护的。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相应的领域里,并不一定是全国最优秀、最好的传承者,但却是项目申报和保护单位里最有代表性的传承者。目前中国非遗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传承乏力,而传承人恰恰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核心是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存在于民间,是他们传递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可以这样说,要想保护好梁弄大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好梁弄大糕真正的传承人。
对梁弄大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的是传承人和梁弄镇政府的多方互动。非遗传承人干好传承的事,政府干好指导的事和保护的事,各司其职,互不越位,共同保护梁弄大糕这一传统食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得久远。在这一点上,梁弄镇已整装待发,时刻准备好迎接未来的挑战。
文/黄禹
指导老师/徐君康 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