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浙江农村改革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农业发展战略转变

农业发展战略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全局性、决定性、长远性的有关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筹划与决策,通常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农业发展战略实现了从“产量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的不断提升,使浙江农业全面进入了向现代农业快速迈进的新时期。

(一)产量农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农业生产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一方面还需要为工业生产作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维持大量农业人口的生存,浙江的农业生产与全国一样,更高、更多的产量是农业生产的目标追求,产量农业成了浙江农业生产战略的合理选择。

1979年,浙江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79〕4号)的精神,提出浙江的农业生产要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198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发展农村多种经营若干问题的通知》(浙委〔1981〕44号)中,提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使之合理化”的战略任务。1982年、1983年提出确保粮食增产,调减油菜籽面积;1984年提出农业生产要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争取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方针。1979年至1984年,全省粮食作物平均播种面积5163.9万亩,比前6年平均播种面积减少38.9万亩;经济作物平均播种面积849.9万亩,比前6年平均播种面积扩大194.5万亩。在以粮为主、调整结构的发展阶段,产量农业的核心是增产粮食。

根据“卖粮难”、“贮粮难”和粮食相对过剩的实际情况,浙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调整好农作物的布局,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粮食、棉花种植面积适当地调减”,并且把发展肉、禽、蛋、奶、鱼、果、菜、菌等食品生产,作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点。198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906.8万亩,比1984年减少317万亩,粮食产量1621.29万吨,比1984年减少10.8%;棉花种植面积比1984年减少17.6万亩,产量减少38.8%。同期,一年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1071.1万亩,比1984年扩大217.2万亩。在适度减粮、调整结构的发展阶段,产量农业的核心是增产经济作物,途径是调整结构、减少粮食生产,其实质是提高食品产量。

(二)“一优两高”农业

随着大众产品供给的增加和基本需求的满足,人们对优质品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浙江在“七五”时期,农业政策调整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基本稳定,提高单产,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结构,有计划地发展优质稻谷、优质啤酒大麦,注意扩大饲料用粮作物,积极恢复和发展各种名豆和名贵杂粮;一年生经济作物稳定棉花生产,适当扩大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积极发展蔬菜、果品、茶桑、水产等。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的农业生产目标基本上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为主。1992年10月,浙江省下发了《关于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通知》(浙政〔1992〕26号),明确提出要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即优化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稳定粮食、调整品种的发展阶段,产量农业的核心是提高优质品种产量,方法是调整品种结构。在这一阶段,虽然农业生产的高产依然是第一位的,但同时注重农产品的优质和高效。

(三)效益农业

农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阶段及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80年代中期一举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到90年代中后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重大转变,农产品供给短缺局面全面结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日趋突出,以增产为主要目标的“产量农业”发展战略走到了尽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发展面临重大阶段性变化的形势,审时度势地作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决策。特别是“什么来钱就种什么”的口号,强烈地唤醒了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生产的市场意识。在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部署,浙江省率先进行了以“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安全”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促进了浙江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销全面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各类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型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林牧渔业商品率2000年为69.4%,2004年已达到72.6%;农副产品出口额相当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2000年为21.1%,2004年达到31.1%。浙江省有效地适应了农业全面市场化和加速国际化的新趋势。

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决策正确,各地执行有力,推动了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农业竞争力的大提高。浙江效益农业发展,引起了中央和全国各省的高度关注,在2000年以来的多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浙江以效益农业为主要内容,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高效生态农业

浙江省委、省政府针对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顺应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趋势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规律,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大决策。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提升。

1.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

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在当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并且在2005年浙江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

所谓高效生态农业,就是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农业这种模式既要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也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技术含量高,又要能让农民充分就业,是一种能让农民致富的现代产业。通俗地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要走出一条经济高效、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高效生态农业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体现农产品的绿色化、特色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二是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体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的有机结合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三是以农业资源集约、精细、高效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前提,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与精致型农业的统一性;四是以科技创新为农业增长的主动力,体现高产优质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五是以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体现专业化、企业化生产主体与产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有效连接。

主攻高效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抓手。高效、生态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主攻高效生态农业,必然会引发农业思想观念、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一系列大变革,能够更加充分地把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建设中来。因此,只有主攻高效生态农业,才能有效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潜力。

2.高效生态农业的创新模式

从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情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浙江积极探索、创造出了六种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

(1)设施栽培模式

这是一种着眼于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以工业化装备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土地的年产出率,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生态养殖模式

这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出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

(3)立体种养模式

这是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食物链和循环经济原理,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虾、鱼、贝类多层混养,柑园、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休闲农业模式

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馆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种养加一体化模式

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6)有机农业模式

这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有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绿色安全、高品质为特点,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于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3.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效

近年来,浙江全省各地把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551元,同比增长12.6%。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总产量842.6万吨,同比减4.7%。省财政安排高效生态农业专项资金1.16亿元,重点扶持优质粮油、蔬菜瓜类、干鲜水果、茶叶、蚕桑、食用茵、中药材、竹木产业、花卉苗木、特色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有设施大棚220.6万个,设施栽培面积84.8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3.4万个和7400公顷。其中智能大棚129个,面积47.8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26.5%和14.7%;连栋大棚1.3万个,面积260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1.6%和26.5%;钢管大棚37.1万个,面积1210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8.2%和8.8%;普通大棚91.3万个,面积28300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9.5%和3.6%;季节性大棚90.7万个,面积23700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12.3%和6.2%。全省认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21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单项强县88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乡)217个,有力推进了块状特色农业的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3万个,新增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25家,其中粮食专业合作社61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33.4万人,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530万户。启动了32个沃土工程建设示范区建设,全省建立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120万亩,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600多万亩。全省在341个村推广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2万多立方米,新建户用沼气池2.2万多户,年可处理生活污水1589万多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民信箱作用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服务得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累计通过认证绿色食品1010个、无公害农产品1784个,认定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84个。省财政安排水利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千库保安”等“五大百亿”工程建设,继续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建成标准农田面积140.61万亩,新增耕地23.24万亩,1999—2007年全省累计建成标准农田面积1500万亩。全省建成兴林富民示范乡镇42个,示范村226个。完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建设90.1万亩,建设示范基地220多个,面积12.4万亩,建设林道1300公里。林业总产值达到1269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60.5%。渔业经济总产出1235亿元,增长11.6%。全省“百万亩养殖塘建设工程”2007年完成实绩为27.67万亩,其中建设改造17.69万亩、年作年修9.98万亩。到2007年底,全省已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2710个,同比增长30%,经营农户14565户,直接从业人员81334人,共接待游客5621.3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