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想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开端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除非你能意识到你的潜意识。”

所谓的“意识到你的潜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自我觉察。想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需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觉察”。自我觉察是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是自我成长的开端。

心理学家塔莎·欧里希曾经提出过一个“洞察七柱”的理念,在她看来,如果一个人想成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需要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洞察力。

1.对自我价值观的洞察

了解指导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对自我热情的洞察

想清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找到自己所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在这个过程中会越来越接近它。

3.对自我抱负的洞察

抱负与目标、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标不难,但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我们通常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但抱负是持续的,它永远无法完全实现,所以我们可以每天醒来都会再次感觉被它激励。

4.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洞察

能清楚认识自己的人,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适宜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动力,这样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在一天结束后觉得没有虚度。

5.对自己行为模式的洞察

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6.对自我反应的洞察

人们在各种情境下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一个人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发泄,这些就都是他在高压下的反应。

7.对自我影响力的洞察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怎样才能实现自我觉察?

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

在你感到不安、烦躁、抑郁、愤怒、害怕、担忧、愧疚、焦虑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在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时,很多人会选择干点其他什么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如看电影、看电视、刷微博、发微信,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有些时候似乎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驱逐不快情绪,然而,过不了多久,那种不快的情绪又会找上门来。

“不快”就像我们非常讨厌的人,我们为了不见某些人,于是找借口避开他们,可是他们就在家门口等着我们,无论我们在外面待多久,总是要回家的,也总是要面对“不快”的。

当我们开始面对,就踏出了自我觉察的第一步。

自我觉察首先要求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情绪、感受。比如,当我们坐立不安、忧虑困惑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你怎么了?”当我们开始问这句话,就说明我们在直面自己的这些困扰。接下来,自己回答自己:“是的,我焦虑了。”再接下来,好好地与焦虑待一会儿,感受焦虑给身体带来的感觉。当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有些人的焦虑可能会消失,至少也会减轻。这就是自我觉察的过程。

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再深入一点,问问自己“你为什么不快乐”,对自己做浅层次的自我分析和行为认知。

“因为等一会儿我要发表一个演说,我没把握,很担心把事情搞砸。”

“如果事情搞砸了会怎么样?”

“我会丢脸,我会受到领导的责备,我会很有挫败感。”

“这对你有怎么样的影响?”

“我会难受。”

“为什么会难受?”

在每一次情绪出现时,觉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内心有着什么担忧。情绪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最深的恐惧,是那个恐惧被对象触发,使得我们开始害怕,延伸出许多愤怒、伤心、紧张的情绪,然后才会驱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以预防我们害怕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在行为上自我觉察,也可以从感受到的情绪来觉察,看看背后“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当我们觉察到我们的情绪出现的根源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批判,这是完全错误的。批判不会让恐惧与情绪消失。所有恐惧与情绪,就像受伤、胆怯的孩子,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对他说“你不应该害怕,你这样太胆小了”,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太糟糕了,勉强自己,表面上忍住,但内心还是害怕得不得了。

同样地,恐惧与情绪受到批判后,或许会暂时压抑,但不会消失。只会累积下来,以后又在同样情境下被勾起来,变成更大的恐惧、更多的情绪。所以我们需要记得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接纳。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它意味着:“我不认为这样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的存在。”

通过自我觉察看见并学会接纳,我们的内在抗拒、评判、纠结便会停止,原来的问题或许还在延续或发生,但我们知道,它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不会再给我们带来困扰了。